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数学课堂中“教”如何促进“学”
2025-10-07 16:36:28 责编:小OO
文档
数学课堂中“教”如何促进“学”

  传统的数学教学,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常常是分开的,学生的任务是认真 学习 ,教师的职责则是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维持学习秩序、检查学生的学习结果。新的课程理论认为,如果“教”行为不能引起有效的“学”,那这个“教”自然就是无效的。“教”的目的就是引起“学”的行为,教师有效的教学就是要有效地促进学生有意义的数学学习。教师要通过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学生探索和推理、与同伴交流,从而去发现那些从没有被告诉过的基本原理、数学方法,而不是告诉学生诸如:除以一个分数,就是将它的分子、分母颠倒后相乘,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是底乘以高┅┅然后再用一套套练习使学生们熟练这些规则、计算方法。这样就适得其反,使学生们逐渐地疏远数学。所以“教得好”应促进“学得好” 。

    那么在实践过程中怎样才能促进“学得好”呢?

    一、让“数学美”在课堂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正像古希腊数学家普洛克拉斯的名言所说的那样,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只要我们稍加深入的挖掘,就不难发现数学美的重要特征:简洁与灵巧,对称与和谐,想象的丰富,逻辑的严谨等等无一不蕴于小学数学之中。

    1、简洁与灵巧的美。简洁性是美的特征,简洁是数学中最引人注目的美感之一。小学数学中简洁灵巧的美到处可见。通行世界的阿拉伯数学符号,可以说是当今世人共识的最简洁的文字,也只有这种文字写出来的数和算式,是全世界儿童都能认识的。它的妙处还在于用10个有限的符号能记出无限多的数,用加、减、乘、除4个符号,就能准确的描述客观世界中四大基本数量关系。这与绘画时利用三种原色可以绘出众多色彩缤纷的图画;与作曲中凭借七个音符能谱出各种令人心醉的乐章一样,是多么令人惊叹的简洁美!

    2.对称与和谐的美。对称与和谐都是形式美的重要标志。它给人们一种、匀称、协调、平衡的美感。在小学数学中,对称与和谐的美比比皆是,简单几何图形中的等腰三角形、正方形、圆等都是对称美的直观而浅显的例子。古希腊的毕达格拉斯学派提出“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可以说是一句千古名言,圆既是轴对称图形又是中心对称图形,圆的这种对称美,被广泛地应用与多种图示,通过这种直观的美感,形象地说出很多道理,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接受了美的熏陶。  

    3.深刻丰富的内在美。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内容的高度抽象性,逻辑的严谨性和应用的广泛性是它的三大特点。正是这些特点,构成了数学的深刻丰富的内在美。数学中的这种内在美,不是以色彩,线条,旋律等形象语言表现出来,而是把自然规律抽象成一些概念,法则或公式,并通过演绎而构成一幅现实世界理想空间的完美图像。虽然小学数学的内容在许多方面还是比较直观和具体,逻辑结构还不够严密,实际应用也有一定的局限;但是作为整个数学的基础,仍不失其深刻而丰富的内在美,并且这种美在小学数学中俯拾即是。

    二、用发现思维替代机械记忆。

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其二是来自数学本身的魅力。不可否认情感的重要作用,但笔者的观点是,兴趣更多来自数学本身。成功可以培养一个人的自信,直觉发现伴随着很强的“自信心”。相比其它的物资奖励和情感激励,这种自信更稳定、更持久。当一个问题不用通过逻辑证明的形式而是通过自己的直觉获得,那么成功带给他的震撼是巨大的,内心将会产生一种强大的学习钻研动力,从而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高斯在小学时就能解决问题“1+2+3…… +99+100=?”,这是基于他对数的敏感性的超常把握,这对他一生的成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现在的学生极少具有直觉意识,对有限的直觉也半信半疑,不能从整体上驾驭问题,也就无法形成自信。

    数学是什么?数学的实质是什么?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这样好的一门学科,为什么被同学说成是“记住公式往里面套”呢?这是因为我们在平时教学中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思维能力,我们只机械地希望最大限度的教授学生数学解题方法、技巧与数学思想,让他们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多的知识,这种灌输式的教学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忽略了学生他们也有思想和个人认识。怎样才能让学生们不被压抑,在“学”数学中增强自信,爱“学”数学,能在“学”中体会快乐和轻松。笔者认为,既然我们观注了,就应该努力━━让直觉发现思维尽可能多的代替机械记忆。

    三、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学生是构成教学的重要元素,组合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高低。教师就是学生,学生也是教师,体现地是一种辩证法。学生由被动的“要我学”变成积极主动的“我要学”,学习气氛浓烈,“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强烈,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接受知识,接受教育,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营造积极和谐良好的课堂气氛是课堂学习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条件。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必然会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使他们处于主动地位,让他在教学的舞台上任主角。试想一脸严肃的教师,板着面孔,让学生“洗耳恭听”其结果是学生在压抑中被动“接受”,何来的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而关系融洽的师生相互畅所欲言,学生的思维会紧跟着教师走,动口、动脑、动手,正好煅练了数学学习的能力。再者,学生肯与教师说心里话、实话,又为教师的针对性教育提供了依据。有利于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与相互信任,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增强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心,最终达到“我要学”的目的。

    四、让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教学工作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动手实践,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些过程进行这种再创造。因此,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对新知识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地探索与思考,广泛参与实践探索、合作交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始终参与认识的全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例如:教学“年月日”时,可按如下几个程序教学:①让学生说说自己已经了解的有关知识,找出本节课要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一个月有多少天?”、“一年有多少天?”②让学生讨论应先研究哪一个问题,为什么?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研究?(看年历片)③让学生仔细观察年历,提出“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发现的规律。④小组汇报。⑤观察手中不同年份的年历,判断是平年还是闰年,并讨论研究平、闰年的判断方法,寻找规律。启发学生树立“用年份数除以4,没有余数的是闰年,有余数的是平年”的假设,验证假设。⑥鼓励学生提出学习中的问题,帮助学生找到答案。

在这一教学程序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基础,找出学生认知模糊和未知的内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用“你发现了什么”来组织学习活动,留给学生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尊重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同时,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树立假设,进行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又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可先让学生大胆猜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小会和什么有关?你准备怎样研究?你发现了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怎样计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分组动手进行实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最后展开讨论,进行合作交流,得出结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