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教师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2025-10-07 16:37:34 责编:小OO
文档
教师教学态度对教学效果的影响

教学工作是以课程为中介的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其特点是通过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教学环境、教学氛围之间的有效互动,让学生积极、愉快地获取知识,习得技能,发展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不仅与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密切相关,而且与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兴趣、情感体验、学习风格、教学情境等紧密相联,这些因素正是我们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的领地。所以,作为教师修养外在表现的态度与行为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一、教学过程是社会互动过程

学校是社会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的组成部分,教师在这个小社会中的态度和行为制导着它的气氛。比如在课堂上,教师的言语、表情、手势和体态等,既可以使课堂气氛积极活跃、协调融洽,也可以使课堂气氛拘谨刻板、冷漠紧张;教师有气无力,学生往往也就无精打采。正如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心理学家斯梅尔所说,人的烦恼情绪像感冒一样会“传染”。原本心情舒畅、开朗的人与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成一个沮丧的人。也正因为情绪能相互“传染”,有的教师便“杀鸡儆猴”。他们把课堂管理仅仅当作是控制和处理学生的问题行为或消极行为,教师往往主宰了课堂的一切,学生无丝毫自由可言。其实,冷漠的表情、苛刻的言辞、严厉的训斥和冷酷的体罚只能带来表面上的严肃,而实际上,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呆若木鸡、心情压抑、无精打采、昏昏欲睡。经验丰富的老师善于理解学生的需要,对学生的一举一动明察秋毫,并善于通过合适的态度、行为和合理的方法,组织好课堂教学的每一环节和每一个教学活动。一句幽默的话语、一个简短的提问、一种看似不经意的表情都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提醒、恰到好处的点拨和积极的引导。

二、教学过程是师生心理互动的过程

教师的态度和行为是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的主要诱因。有人对此作过调查发现,最富激励作用的学习诱因是好的老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的态度和行为如果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并使之处于某种定势状态,师生心理也处于良性互动状态。而处于定势状态的学习热情、兴趣和愿望是构成学习动机的主要成分。

积极向上的课堂气氛主要靠教师来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一旦形成,就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创造了条件。积极的学习动机能使学生的学习目标指向明确,参与意识增强且能维持较长的时间。随着自我定向和自律能力的发展,积极进取的学业成就动机也就逐步形成并得到发展。而学业成就动机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活动本身的有效性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创造力等智力因素起着驱动和导向作用,对于正在进行的信息加工起着组织和协调作用,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相反,如果教师的态度和行为让学生体验到的只是压抑、害怕和苦恼,学生对学习就会缺乏热情,消极被动,穷于应付,学生心里想的恐怕只是如何尽快摆脱这种让他讨厌的环境。

三、教学过程还应该是教养与教育统一的过程

美国心理学家仲斯提出了青少年自尊心理论──经验感需求论。该理论认为形成青少年经验感需求有三个方面:一是重要感经验的需求,指青少年在心理上渴望得到别人的接纳与支持,使他感到他在团体中与别人一样重要;二是成就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或工作上渴望自己有成就的表现从而肯定自己的价值;三是有力感经验需求,指青少年在学业、工作和社交中证明自己有待人处世的能力。笔者认为,对青少年来说,学校是他们获得经验感的重要场所,教师是学校教育中为他们提供经验感需求的核心人物,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是他们获得经验感需求的主要活动。但是,在“应试教育”笼罩下的学校,不少老师重智育、轻情感、重学科、轻学生。在“应试教育”的课堂上,学业欠佳的学生很难获得重要感、成就感和有力感。教养与教育难以协调统一,等学生进入社会后就难以形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责任感。由此可见,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的发展来说实在是举足轻重。

美国学者吉诺特这样说过:“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是决定性的因素。我个人采取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教师,我有巨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活得快活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无论任何情况下,一场危机的恶化或解除,儿童是否得到感化,全都取决于我。”这话虽然过于绝对,但是,“教师有一项功能是永远不能忘的:创造有情感的学习情境。这是任何精细的机器都无法代劳的。”(吉诺特)因此,作为教师必须十分谨慎地处理好、控制好自己对学生的态度和行为,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摆正师生关系,好自己的行为态度,积极创设积极向上、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为有效地完成教书育人的使命创造必要的条件。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