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导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辩证唯物和历史唯物;基础是劳动价值论)生产关系基础:生产资料所有制
①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主要理论来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生产力最活跃
②物质资料生产包括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
③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马政经研究出发点。
④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体现了社会经济运动的必然趋势。(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具体形式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根本任务是揭示经济规律)
⑤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几个社会形态共有的;某一个社会形态特有的。
1、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物质资料生产。 2、最活跃的因素:生产力; 3、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状况。
4、制度和区别:1)前者利益关系,后者组织关系;2)前者所有制关系,后者资源配制方式;3)前者稳定,后者及时调整。
5、经济制度是指一定社会居于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关系、产品分配。
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马克思政经的枢纽)
1商品: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②使用价值:是通过交换满足他人需要,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体现为有用性
③价值: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体现商品的社会属性。抽象劳动创造价值,商品本质属性
④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是使用价值在交换时进行量比较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借助生产者的具体劳动转移到新产品中,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⑤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决定的。劳动二重性不是两次劳动,而是同一劳动过程两方面。
⑥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方面是具体劳动,形成使用价值,另一方面是抽象劳动,创造价值。
3,商品的价值与价值量
①商品的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商品的价值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量。
2价值的质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是由商品的价值决定
价值的量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数量。
④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它是在同类商品的生产者之间竞争中实现的。
4,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①商品的价值量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是单位时间生产的产品数量。
②两者的关系: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与体现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内在的价值尺度);商品的外在价值尺度是货币。
③商品的价值量决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商品内在矛盾的根源;) (商品的价值形式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完成形式。)
5,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之所以能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的天然特性适合充当货币。
①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自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内在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货币的本质: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③货币的职能: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它由货币本质决定,又是货币本质的具体体现。
④货币五种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1、2是基本职能。
6,货币流通规律
①货币流通: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②货币流通规律,就是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的规律。
③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同一单位货币的流通速度成反比。 流通中所需的货币量=待售商品数量*价格/货币流通速度(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
④流通中货币需要量取决于三因素:①待流通的商品数量;②商品的价格水平;③货币流通速度。
7,纸币和信用货币
①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自身没有价值,只是代替金属货币主要执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可按汇率兑换,还可充当储蓄手段,但是不能充当储藏手段。纸币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中产生。
②随着银行业的不断发展,在纸币广泛而大量流通的同时,出现了信用货币。信用货币有银行券、支票、期票、汇票等形式。信用货币体现着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信用关系。
8,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①纸币的发行量应以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为限。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职能,可流通、支付、储蓄、兑换。
②通货膨胀: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金属货币量,引起纸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
③通货紧缩:纸币发行量不能满足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导致纸币升值、物价下跌现象
④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都不利于经济的正常发展。引起通货膨胀因素:货币供应和需求的对比
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①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它就存在并发挥作用。
②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依据商品的价值实行等价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
10,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市场机制
①商品交换以货币为媒介,商品的价值通过商品的价格表现出来。
②现实的交换活动中,由于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价格会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③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不仅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相反正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11,市场机制
①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的相互作用构成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市场机制核心是价格机制。
②市场机制是价值规律的外在表现,是实现资源配置的有效机制。
12,价值规律的主要作用
①自发调节资源配置;②自发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管理,促进生产力发展;
③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
13,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实质 统治地位所有制形式决定社会形态性质
(1)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本质就在于剩余产品归劳动者共同占有,这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区别于私有制的是)
(2)社会主义要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须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实行按劳分配。保障条件
(3)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实现目标。
(4)是一个逐步实现的历史过程,是在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的。
(5)在我国现阶段要大力发展生产力,并允许、鼓励一部分地区、企业和个人,依靠勤奋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提倡先富帮助、带动后富,逐步实现。
1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特征和建立的客观依据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①必须加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改革公有制的实现形式;②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与过渡时期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根本不同,区别在于公有制经济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中是否占据主体地位。
(4)确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依据是: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②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是多层次、不平衡的,要求有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初级阶段
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
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依据。
15,公有制经济的涵义和多种实现形式主要是股份制、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1)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制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大胆利用。公有制可以采取独资企业、股份合作制、合作社、股份公司等形式。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性质以及它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决定的:
①公有制经济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同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
②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
③公有制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支柱,是国家财政收人的主要来源和国家实行宏观的主要物质基础;
④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的经济基础,是实现的物质保证。
1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的特点 其中的劳是以企业为单位的个别劳动
(1)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必须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基本分配原则。前提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3)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按劳分配原则的特点是:直接原因是旧分工存在、劳动存在差别,劳动是谋生手段。
①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分配方式的主体,而不是社会惟一的分配原则
②还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的方式是因为存在私营经济
③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被社会承认的劳动量、社会必要劳动量为尺度。
④还必须通过商品货币形式实现。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
17,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信息、管理经验等。
(2)生产要素所有者投入各种生产要素,取得相应的收入,有利于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有效利用,作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
(3)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贡献参与分配结合起来,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分配理论的重大发展。市场调节长处:①调节资源②发挥竞争③优胜劣汰;不足:总量失衡两极分化生态
18,加大分配调节力度,理顺分配关系,解决收入差距过大问题,促进社会公平
(1)公平是提高效率的前提和保证,只有给劳动者公平合理的收益,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效率是实现公平的条件和基础,效率低下,就会直接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财富的增长,就不能或难以为实现公平创造坚实的物质基础,只能导致平均主义和普遍贫困。
(3)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当前必须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
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要处理好三个关系:①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的关系;②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两极分化的关系;③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的关系。
具体措施:①保护合法收入 ② 取缔非法收入 ③ 整顿不合理收入 ④ 调节过高收入。(形成高收入者和低收入者占少数,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收入分配格局)
①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使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
②要积极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
③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要更加重视社会公平问题,由“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向“效率与公平并重”。
1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目前小康特点:低水平、不全面、不均衡
(1)我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环节:市场是资源配制的方式
①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②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③转变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完善的宏观体系;④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⑤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多选把握)
①经济活动市场化②企业经营自主化③调节间接化④经济运行法治化。
(4)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有自己的特征:
①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②以按劳分配为主体、为目标;③ 在宏观上,更好地发挥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20,计划与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有机结合
(1)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调节手段,对经济发展都是必要的。
(2)计划与市场是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合。
(3)全面认识计划与市场各自的优点和不足,是运用好这两种手段的基本前提
(4)必须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情况使两者有机的结合。
21, 构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现代企业制度
(1)在我国现阶段,微观经济活动主体包括企业、农户和居民。企业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最基本的经济组织,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2)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
(3)现代企业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为依据,以规范和完善的企业法人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度为核心的新型企业制度。公司制的核心是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4)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①产权清晰②权责明确③政企分开④管理科学。
(5)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现代产权制度有四大特征:①一是归属清晰谁的东西②二是权责明确谁来管理③三是保护严格,④四是流通顺畅。
(6)前两个特征决定了现代企业制度的产权清晰和权责明确的特征。后两个特征说明了要依法保护各类产权,健全产权交易规则和监管制度,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保障所有市场主体的平等法律地位和发展权利。
2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各类市场的有机整体。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2)包括消费品、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
(3)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必须培育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23,完善市场体系
(1)生产要素是生产经营活动中利用的各种经济资源的统称,一般包括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
(2)市场经济要求生产要素商品化,以商品形式在市场上实现流动和配置,形成要素市场。
(3)①大力推进市场对内开放②加快要素价格市场化
③发展现代化流通方式④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在全国范围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
24,规范市场秩序
(1)市场秩序是维系市场有序运行的重要保证,它构成对市场主体行为的制约
(2)要完善行政执法、行业自律、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管体系
(3)健全质量监管机制,严厉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违法行为,维护和健全市场秩序。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系
宏观的必要性:①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和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②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保持社会总供求均衡的需要③是顺利进行经济改革的重要条件。
宏观的主要目标:①促进经济增长②增加就业③稳定物价④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的经济职能
(1)的经济职能主要包括:①作为国有资产所有者具有的职能;②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所具有的职能;③作为社会经济宏观者所具有的职能。
(2)计划经济下,把领导和管理经济的职能混同于直接经营管理企业,主要依靠行政命令和行政手段指挥和管理社会经济活动,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为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必须转变职能。
(3)转变职能的基本原则是:“政企分开、宏观管住、微观放开”。根本途径是政企分开。
健善国家宏观体系提高宏观水平
(1)健全国家计划和财政、货币等相互配合的宏观体系,以国家计划明确的宏观目标和总体要求为重要依据制定财政和货币。
①财政要在促进经济增长,优化结构和调节收入方面发挥重要功能;
②货币要在保持币值稳定和总量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2)健全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加强各部门的功能互补和信息共享,提高宏观水平。宏观手段包括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经济手段要充分发挥经济手段的调节作用,重要的是财税和金融的构建和不断完善。
①按照简税制、宽税基、低税率、严征管的原则,稳步推进税收改革。
②积极进行财政管理改革。
③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制机制,完善金融监管。
2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保障体系
(1)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①社会保障体系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也是社会和谐的稳定器。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③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的需要;④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
(2)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社会保障主要由①社会保险②社会救济③社会福利④社会优抚和⑤社会互助等方面组成。
(3)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目标,坚持广泛覆盖、适当标准、基本保障与补充保障相结合,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
26,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物质条件和现实基础
(1)在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基础上,经济走向全球化。生产全球化
(2)新科技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物质条件。区域性经济合作
(3)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现实基础。贸易全球化
(4)国际金融的迅速发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推动力。金融全球化
(5)国际间相互投资的发展加速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投资全球化
27,公司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正的负的
公司是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它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公司成为生产全球化的微观基础;公司的实质:高度国际化的资本垄断组织
(2)公司内贸易成为贸易全球化的一个崭新形式;
(3)推动了金融全球化,加速了资本家的流动(直接投资)。
28,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世界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表现在:
(1)促进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增加世界各国经济运行风险;
(2)使世界各国差距拉大;国家经济主权逐渐弱化;
(3)使世界市场实现一体化,某些商品全球性过剩成为可能;
(4)加剧国际竞争,增加国际投机因素,增大国际经济运行的风险。
29,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经济已融人世界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影响,机遇与挑战同在。
(1)技术扩散、规模经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我国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和产品出口
(2)世界经济低速增长和发达国家低利率有利于我国吸引外资,加快发展我国经济机遇。
(3)同时面临更大的外部冲击和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
①贸易、生产、金融的全球化国际风险增加,而我们的抗击能力相对薄弱;
②国内经济发展中的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通货紧缩与通胀,农业与农村经济问题,就业问题等压力大而且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
30,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1)对外开放是基本国策,面对经济全球化,我们要积极走向世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2)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有机结合,努力在“走出去”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增强我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和后劲。
73,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国际竞争力
(1)我们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与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弥补国内资源和市场的不足,拓宽经济发展空间,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2)竞争与合作相辅相成,基础在经济实力,我们增强国力才能在竞争与合作中双赢。
31,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复杂性、曲折性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长期性
(2)社会主义国家正处于成长期,原有经济基础薄弱,仍属于科技、经济实力较弱的发展中国家,需要加快发展,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需要一个较长时期的发展过程。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