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而经验是可以传授的,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最终转化为人的认识。
人的认识是有阶段性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举了个例子,就是延安的来客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从而形成自己的认识。他指出通常这样的认识是事物的各个片面和外在联系,是表象,属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即感性认识阶段。感性阶段是看不到事物的本质的,他的真实性是值得怀疑的。《三国演义》里有一段典故,曹爽打压司马懿之后仍对他不放心,于是派了李胜去探听虚实,看到装病的司马懿奄奄一息后放心而去,结果被表面现象蒙蔽了双眼,以致最后高平陵之变司马篡魏。毛认为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做出合乎理论(合乎逻辑)额结论。
通过反复的实践观察,感性认识逐渐升华为理性认识。这时候认识已经在人们的脑中发生了质变和飞跃,形成了概念。指出:“概念这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他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在联系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其实也就是感觉和理论的区别。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解决本质问题。接下来,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
接着他又写到:史上最可笑的就是那些行家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力而已。这再次将笔锋对准了那些自持喝过洋墨水又缺少中国本土经验的留苏派,字字见血,一语道破其本质。
随后又展开思路,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观点来分析国外的无产阶级同资本主义以及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人民同封建阶级的斗争。以上两种虽然性质不同,却有着一个相同点:无产阶级和中国人民对的认识都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样的现象还表现在战争方面,他写道: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 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战是打得很多的。27年就发动秋收,率众上了井冈山随后发动土地,成立了第一个根据地。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 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值得就是以王明为代表的“左”倾路线领导集团进入根据地以后,被排斥于党和红军的领导之外,导致红一方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中国的发展,其实也就是有感性向理性,由表面到本质的认识运动。这是一场已经完成而又无法完成的运动,一方面,我们通过实践来提升认识,让自己的思想认识不断提升发展;另一方面,事物总是向前发展,这就需要让自己的思想认识跟得上时代的潮流。因而提出:既要防止顽固思想的滋生,具体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又要让认识和实践保持同步,不能信封教条,陷入“左倾空谈主义“的错误认识中,而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