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第三单元教案
2025-10-07 16:34:42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三单元单元备课

一、单元教学内容:

本单元一共有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两篇:《 9、地震中的父与子》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略读课文两篇:《 10、慈母情深 》《12、学会生病》另外还包括一个《回顾•拓展三》

二、教学目标:

1重点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和心理描写,品读课文,再现情境并联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父母之爱,加强与父母的沟通。

3最后,再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能够熟读成诵,牢记与心,自觉用这些富有哲理的话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行为,在表达真情上下功夫。

三、单元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①掌握本组课文的生字词,熟练、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②感知内容,理清思路,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领悟父母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③体会文中人物的品质,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2.难点:

①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和动作、心理描写,品读课文,再现情境并联系实际体验文本,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②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文中重点语句的含义。

③从文中感悟到父母深沉的爱。

四、如何突破重难点措施:

1.学生读通课文后,可以联系到平时父母的做法,想想他们的爱,教师可点拨指导,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爱。

2.提前让学生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查找资料,找到有关地震的资料和更多的关于父母之爱。

3.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从课文中找出反应人物品质的语句,让学生把重点放在体会语句所表达的感情。

4、教学时,把握住学生的情感脉络,指导学生深入细致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五、教具学具

根据学生和本单元课文特点,班班通课件是本单元运用的主要教学工具,另外让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

六、学情分析

本单元主要是围绕父母之爱展开的,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分析,他们很难理解到父母深沉的爱,特别是严厉严格的爱,这就要求老师提前布置学生多读书,通过朗读加深理解,课堂上老师指导反复朗读,在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父母的爱。

七、教学基本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小组合作、教师新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电教法、练习法、朗读法、书写法、巩固法。

八、基本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

1.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感情朗读和换位思考来理解文本中的父母的爱。

2.带领学生走出文本,回到多彩的现实中,联系生活实际,感悟父母和老师各种方式的爱。

3.回到文本,对于课文中给人深刻启示的重点语句,熟读成诵,牢记于心。

4.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背诵的要记住。

5.能够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理解其意义。

九、地位和作用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本组课文,写的是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和宽广,学习是要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

十、单元教学时间安排:

9地震中的父与子                     3课时

   10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3课时

   11慈母情深                           2课时

   12学会看病                           2课时

口语交际、习作                      3课时

回顾、拓展 三                      2课时 

十一、单元训练主题:

本组课文,主要是关于父母之爱的,学习本组课文,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看看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表现父母之爱的。

十二、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要求背诵的要记住。

2.能够正确的读、写生字新词,理解其意义。

3.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水平,生活经验,备出实用性的教案。

4.在教师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做到一个好的组织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集体讨论等形式,使学生自主的获得知识。

5.抓好学生的双基训练。

6.及时的做好课后的复习训练。

7.及时检测,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以便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8.树立教育观念,使学生能够在快乐中获得知识,健康地成长。

9.加强合作备课,群策群力的做出有实效的工作。

10.加强家校之间的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形成教育的合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十三、单元基本功训练重点:

    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父母的爱,是慈祥的笑容,是亲切的话语;是热情的鼓励,是严格的要求。在本组课文中,我们将看到父母之爱的一个个侧面,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  

 《地震中的父与子》

    主要内容:在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

   思想感情: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着重理解的问题: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基本功训练:

1、字:

①    注意读音的字:

    杉    混 

②    比较字形:

    跪——脆     爆----瀑 

2、词语:

近义词:安顿----安排        阻挡----阻拦

反义词:漆黑----明亮        坚定----迟疑       

关联词语:  

(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需要积累的词语:         

昔日、废墟、疾步、绝望、开辟、破烂不堪

3、    标点符号的训练:

引号作用:父亲大声向四周呼喊:“这里有14个小孩,都活着!快来人!”(直接引用)

4、    句子:

①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了不起的父与子”要从“父”与“子”两个方面来理解。

②    难理解的句子:

无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为什么文中出现类似的话?因为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了不起的父与子,共同创造了神话般的奇迹。

5、段:

这篇课文共分三段:

第一段:1——4自然段,大地震后,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了儿子的学校,可是学校已经变成废墟,但他还是坚定地向儿子教室的位置走去

第二段:5——11自然段,他不顾别人的劝阻,也不怕别人误解,坚持抢救自己的儿子。

第三段:12——24自然段,经过38个小时的不停挖掘,他的儿子和另外13个同学终于获救。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主要内容:文章写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对他产生巨大影响。

思想感情:从父母对作者对他写的第一首诗截然不同的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着重理解的问题:

   理解两种不同的评价表达的爱。

基本功训练

1、    字:

①    注意读音的字:

    “湿”润      “判”断     “歧”途   

②    比较字形:

    豪——毫        誊——誉        判——叛     

2、    词语:

①    近义词敬仰——敬佩     赞赏——赞扬    奇妙——美妙    交织——交集  谨慎——小心     极端——极点

②    反义词

糟糕——精彩     腼腆——大方    平衡——倾斜

③  关联词语:

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④  需要积累的词语:

    腼腆    得意洋洋    一如既往    谨慎    歧途    源泉

3、标点符号的训练:

破折号的作用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解释说明)

4、    句子:

   ①表达作者理解父母之爱的句子?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②难理解的句子:

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解释:作者体会到幸运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鼓励,给“我”力量。二是因为“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她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所以说“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5、    段:

①    段落内容

第一段(1----14自然段):我七八岁时写了第一首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

第二段(15自然段):作者几年后认识到了父亲和母亲的评价都是对的。

第三段(16——17自然段):父亲和母亲这两种极端的断言在我的成长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6、    综合性实践:

自己的父母是怎样来表达对你的爱的;有没有以前对父母的某些做法不理解,学了这篇课文后又理解了的?用一段文字表达出来。

十四、单元评价检测

第三单元伴你学检测题

9、地震中的父与子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地震中的父与子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正确读写"洛杉矶、混乱、顿时、昔日、废墟、跪下、疾步、危险、爆炸、瓦砾、砸碎、颤抖"等词语。 

能力目标:朗读与默读课文,体会父亲为了儿子的承诺,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体会父亲深沉的爱。 

情感目标: 感受父子的亲情,学会爱别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父亲为了儿子的承诺,冒着生命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危险,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体会父亲深沉的爱。

难点:通过父亲语言,动作的描写感受父爱的伟大力量。

教学方法:

感悟法  朗读法  教师引导法  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预习课文,自学生字生词。

◆搜集并阅读其他颂扬亲情的故事。如学生搜集有困难,教师可提供《背影》《血泪亲情泣天地》《无私母爱创造生命奇迹》《7岁女孩拯救母亲的感人故事》等文章给学生

教学时间:2课时

备课时间:3.22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板书:地震]师:同学们,大家用课余时间搜集了有关地震危害的资料,谁愿意把搜集到的信息告诉大家?(学生谈论)

2、师:老师也带来了相关影片资料,请看……(播放影片片段)大家看了有什么感受?(学生谈感受)3、揭示课题:是啊,地震是多么地残酷,它使多少人失去了亲人,流离失所。19年,当巨大地震地危害侵袭美国洛杉机时,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由读文,初步感知

1、自由读文,要求:    

①自由读文,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地句子认识本课地生字和新词,

②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学生自由读文,交流学习收获。

三.新授:

1、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自读课文,要求:a.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b.用“——”画出让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C.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

    ◆全班交流:a.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b.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2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默读课文,思考:a.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c.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讨论:a.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b.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听写生字、新词。

    ◆复习内容: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新授:

1.品读感悟,深入情境

     ◆自主读读课文,将自己感动的句子多读几遍,想一想为什么感动;对不懂的词语、句子,小组内先试着回答一下。

     ◆全班交流,通过读感动的句子,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不懂的词语、句子,体会父亲救助儿子过程中心理的变化。估计学生会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a.“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这个句子说明父亲关爱孩子,担心孩子会有危险。你从哪个词体会到的?“冲”字,这个动作体现了这位父亲急切的心情,他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平安。)

     b.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①从这里可以看出父亲见到废墟时,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伤心,表现出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撕心裂肺的喊叫声。②该怎样读呢?指名读,评议,齐读。)

     c.“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①从这儿可以看出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当父亲坚信儿子在等他时,就疾步走到那里,可见父亲救儿子的急切心情,他想快些救出儿子。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②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d.“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①课文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②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在支撑这父亲——“儿子在等我”。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③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有些父母看到废墟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④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⑤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38个小时……。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e.儿子看到爸爸来救他,自信地告诉爸爸,他曾经对同学说过:“只要我爸爸活着……,他总会和我们在一起。”(①从这儿可以看出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②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③指导读:这句朴实的话,这种坚定的信念终于让父子团圆。读一读父子之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

    f.儿子还是个无私的人,在父亲救他的时候,他让同学们先出去,要父亲先救他人,而这又是那朴实但又强有力的话语——(生说)。(①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

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速读课文,夸夸这对父与子。

◆质疑:

a.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b.“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反复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桌交流: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三、课堂练习

    ◆想一想,阿曼达被埋在废墟中时,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试着写一写。

阅读类似的颂扬亲情的故事。

四、作业:写一篇小作文《父亲的爱》

五、小结: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一对父子之间深深的感情,让人感动。

10、慈母情深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10、慈母情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3个生字,会读“噪音  脊梁  陷入  忙碌  攥着”等词语。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外貌、语言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方法。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深沉的母爱,唤起热爱母亲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母亲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我们家庭生活贫穷,母亲却毫不犹豫的给我钱让我买书。

难点:体会母亲的伟大,激发热爱母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法。

课前准备:搜集作者资料;课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备课时间: 3.25

教学过程:

    一.体会诗情,切入正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爱吗?对,这就是母爱。母亲,她就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母亲的爱,纯纯若水,绵绵如溪,沉沉似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普通的母亲,去感受那博大的慈母情怀。

    二.初读课文,粗略感知

    1.学生朗读全文,母亲给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检查字词读音

    3.学生交流母亲粗略印象。随机板书:辛苦

    4.师小结:很好,同学们都读出了属于自己的那份真实的感受。下面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受——辛苦。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

    三、小组交流读懂什么,体会到什么,到全班来说说

    (1)理解我家境的贫寒。连“破收音机”都“已经卖了,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肚子里了。”“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2)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工作在噪声震耳欲聋的角落,争分夺秒,“有事快说,别耽误妈干活!”“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立刻又陷入了忙碌……”

    以上这些,与妈妈慷慨地给我钱买书形成了强烈对比。“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3)感受我对母亲的感激、崇敬与热爱之情。“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那一天我第一次发现,母亲原来是那么瘦小!”“我鼻子一酸,攥着钱跑了出去……”“那天,我用那一元五角钱给母亲买了一听水果罐头。”

    四:课文内容展现

    1.老师非常想把《慈母情深》拍成一部小小的电视剧,让课文中的文字变成一幅幅画面。现在请你当导演兼摄像师,你准备选取哪些镜头?为什么?先读书思考,还可以同桌讨论讨论,然后我们交流。

    2.学生读书准备后交流。

    3.谁先说说电视剧的开头?

    4.生边答师边指导朗读,引导体会对母亲及母亲对我浓厚的情感。

    五、是啊!挣钱不易,毅然给钱,两相对比,足见慈母情深!分组朗读全文。注意集中表现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句子。

    在角落工作的妈妈”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瘦弱的母亲!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贫苦的母亲!

    “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辛劳的母亲! 

    然而正是这位母亲,当同事认为我是要钱买闲书,劝阻她给我钱时,母亲却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通情达理的母亲。

    在读中再现情境,在读中体会感情。集中表现了慈母深情,同时反映了“我”当时的感受、体验,表达出强烈的热爱母亲的情感。强调“背直起来了”,“转过身来了”,“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

    六、总结:读完课文,谁都会被慈母情深深打动。这位平凡的母亲,辛劳的母亲,贫寒的母亲,在这件日常生活小事中表现出的深沉的母爱,给人留下了何等难忘的印象。

    七、拓展

    课后题:“阅读链接”<纸船――寄母亲>,抽生谈谈日常生活中母亲关爱自己的小事,表达热爱母亲的感情。

    八、作业

    1. 感情朗读。

    2. 背诵《游子吟》

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课堂类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11、“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糟糕  搂住  自豪  誊写  将来  奇妙  判断  湿润  出版  不仅  歧途  谨慎”等14个词语。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情感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体会父母对子女的爱。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重点语句和感情朗读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父母之爱的不同类型。

难点: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  :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适当鼓励)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第16课“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6、“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3、同学们已经充分预习了课文,在预习中有哪些问题是你感兴趣或想要知道的?谁来说一说。

4、学生自由发问,教师适当板书。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过渡:现在就带着这些疑问读读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些问题在读书的过程中就解决了。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默读、浏览、自由读、找同学对读都可以,听明白了吗?)

[生自由读课文,师巡视]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2、引导学生自由发言。

三、新授:

1.初步感知,理清层次

    ◆以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将课文分为“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读了课文,你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默读课文中遇到的问题。

◆全班交流:a.朗读课文,重在校正字音和纠正读错的词.

b.学生当场识记生字生词;

c.课文怎样分成“童年的故事”和“后来的认识”两部分;

d.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什么?

2 品读文章,体会情感

◆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点拨引导(根据学生品读的句子自由调整。)

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齐读提示: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

导读:你还从母亲的哪些话中体会出母亲对巴迪的爱?

b.引导理解母亲本来知道巴迪的诗写得并不怎样,但她觉得巴迪是个孩子,应该鼓励,这样巴迪才更有信心。    

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其他同学有不同感受吗?

导读:父亲还说了什么?找出来读一读。

导读: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对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听起来好像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含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你们还能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体会到父亲对巴迪的爱?

d.“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诗只有十行,可我觉得他读了几个小时。”

四、布置作业,体会情感

◆有感情朗读课文。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你是否与小巴迪有过相似的经历。

                     第二课时

一、复习:朗读课文

二、新授:

1.披文入情、自我感悟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巴迪写的第一首诗引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那么,你们对这两种评价有什么看法?

◆看来,文中两种“评价”也引起了我们的不同评价。谁对谁非呢?老师建议大家再认真读一读课文中写母亲评价的句子。想一想,母亲这样评价的用意。

◆对于母亲评价的语句,我们来读一读,加深体会,读出母亲的情感。

◆母亲的评价是一种鼓励,是一种爱,那么对父亲的评价又该怎样看待呢?真像有些同学所说的“残酷无情”吗?父亲为什么这样评价巴迪的诗?(父亲的评价与母亲的评价有关系。也就是说,父亲的苛刻评价也有道理,他不想让巴迪陷入自我陶醉中不能自拔。从根本上讲是出于父亲的一种责任心,是对巴迪的严格要求。)

◆分角色读l~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不同心理。

2.联系生活,加深体验

◆我们清楚了文中父亲母亲的两种评价的真正目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招来截然相反评价的事情吗?

◆现在大家明白了这两种评价的好处,你到底喜欢哪种评价,你能说出你的真实想法吗?要求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一说理由。

◆看来大家倾向于鼓励性的评价,这不奇怪,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心理,这也许是大多数人的共性。可是假如生活只有一种评价行吗?大家读一读16~17自然段,看一看你又获得了什么新的启示?读完后,小组交流一下。

◆大家理解得真深刻,找NT巴迪成功的原因——正确理解父母的用意。

3.反思文本,内化情感

◆(练习)通过对这篇课文的理解和体会,老师突然感觉到同学们一下长大了许多。大家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现在老师就给每个同学一吐为快的机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以《爱的启示》为题,写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可以写对课文的感想,也可以写自己对生活或学习中遇到的类似事情的新认识。

◆互相交流所写短文,相互评议。

三、课堂练习:(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我谨慎地把握住我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

四、课堂小结:生活中有许多爱的不同表现形式,当我们遇到鼓励之爱的时候,应戒骄戒躁;当我们遇到严格之爱的时候,我们要正确地接受。 

   五、布置作业:背诵第17自然段

教后反思:

上完本课,我觉得需要我反思并努力改进的也有两点:

一、强化目标意识,淡化环节意识

在课堂上的每个环节都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在先,这样教师的教才能游刃有余,学生的学才会有的放矢。上课不只是完成预设的任务,要根据学情的变化,灵活调整预设的环节。当学生的感悟水到渠成时,不妨趁热打铁,达到认识的完整性,深刻性。比如,学生对父母的爱的认识,从字面上都能理解而且有些学生说得挺精彩的,这时我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生活中你拥有怎样的爱,这时学生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透彻,不用守着第二课时才联系实际的教学设计。

二、要“重朗读”、“重感悟”

当学生交流到母亲的评价时,就应指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体会作者的不同感受。还比如,有个学生提出为什么文章当中写“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这个问题,我及时让其他学生帮忙解决,学生说这样写为了表现作者心里着急,这时如果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因着急而一直关注时间,或让学生联系、交流自己着急的状态,这样就能把个体的感受转化为群体的感受,让群体通过有感情地读来获得内在的感悟、体验,达到资源共享,课堂教学将更加“丰实”。

12.学会看病

课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12 学会看病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11个生字,认识“打蔫  怔住  喋喋不休  按图索骥  艰涩  坠下  拖沓  倚着”等词语。

能力目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通过人物语言和心理活动等描写来表现人物,体会母亲感情的变化。

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课文中特殊的母爱方式,激发学生面对生活、磨练意志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母亲语言的心理描写,从中体会母亲的情感的变化和爱。

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问题讨论法 朗读感悟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复习旧知。先复习四年级上册《乌塔》一课,感受对乌塔的敬佩之情。

2.谈话导入。在中国有位著名女作家,她为了锻炼儿子学会看病,竟然在儿子发烧生病时,让他独自去医院看病。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位作家写的这个故事。

3.揭示课题。

二、交流成果,初步感知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1)用卡片认读十二个生字;

 (2)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三、新授:

1.交流成果,初步感知(多媒体课件)

检查交流预习成果。

a.用卡片认读11个生字。

b.读读课文中生字所组的词语。

c.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的,或者说说预习后知道了什么。

2.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自读课文,画出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交流:a.说说你画出的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是哪些句子.b.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c.读了课文,你有什么话要说。(可以是对母亲的敬佩,可以是对文中儿子的赞扬,可以是对自己现实生活中某些现象的看法。)

3.再读课文,体会母爱

◆学生再读课文,说说从文中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中,自己知道了什么;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一两句话。

◆小组合作,交流各自阅读所得。

◆全班讨论。a.你从描写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中知道了什么?(交流中读有关语句。)b.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交流后读有关句子。)分角色朗读,体会母爱感情变化

◆同桌分角色朗读课文。

◆全班交流。指名几组分角色朗读课文。

◆从课文中,你体会到母亲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四、课堂练习(拓展延伸)

◆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类似的故事吗?你是能克服生活中的一些困难的孩子吗?你读过类似这样的故事吗?

◆延伸课外:想一想,如果我们在生活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应该如何克服? 

五、课堂小结:

◆总结:学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可以是对母亲磨炼儿子的特殊母爱表示敬佩,可以对儿子面对生活的称赞,可以是每个孩子都有巨大潜能,等等。)

六、布置作业:从课文中找出关联词句抄写下来。

板书设计:             

12学会看病

坚定信心——内心矛盾——爱子心切——后悔自责

浓浓的爱子之情

回顾、拓展三

教学内容:回顾、拓展三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围绕“父母的爱”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2根据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习作,能写出最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表达自己真情实感。

    3能感受父母的爱,与同学、父母沟通情感,建立良好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词语盘点和日积月累的掌握

难点: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回忆自己生活中父母对自己关爱的事例。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搜集法、引导法

教学时间:4课时

备课时间:4.7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谈话导入,再现情境

     ◆谈话导人。我们在父母的爱中长大,每位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爱的方式却不尽相同,今天我们就谈谈父母的爱。(板书:父母的爱)

     ◆再现情境。多媒体出示“口语交际”中的三个生活中的小故事。

二创设情境,展开讨论

    ◆提出问题:你怎样看待上述故事中爸爸妈妈的做法?

    ◆小组交流,形成观点。

    ◆全班交际,模拟交际情境。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让不同观点进行辩论,在观点的碰撞中形成正确的观点。

三联系实际,感悟父母之爱

    ◆联系实际。你在生活中有过类似的事吗?给同学讲讲你和父母之间的故事,在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组合作,互说互评。

    ◆全班交流,互为补充、质疑。教师注意交际时的习惯的培养。

 四拓展延伸,沟通情感

    ◆模拟场景。如果我是爸爸,你会怎么把这三个故事讲给我听,并请我谈谈看法。(师生模拟交际。)如果我是妈妈呢?

    ◆拓展延伸。今天回去我们将这三个小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并请他们谈谈看法。

五表扬激励,课堂总结

               第二三课时  习作指导和讲评

                     第四课时

交流平台

◆谈话导人。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有不少描写人物外貌、动作和语言的语句。

◆体会范例。首先出示“交流平台”中的例句,各自读一读,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里,然后全班交流。

◆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册课文中还有哪些这样的句子,可以包括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语句,体会好在什么地方;然后全班交流。  拓展练习。在自己的习作或读过的课外书中,找一找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和同桌交流交流。

日积月累

◆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诗句的意思。

◆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诗句的意思。

◆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背诗句。可以默读、默背,可以是大声读背,可以是同桌互读互背等。

◆拓展。你还能背诵哪些富有哲理的诗句。

课外书屋

◆看漫画,说说漫画的内容。

◆说漫画,体会父子的形象。重点讨论父子的外貌、性格等。

◆拓展漫画。向大家介绍你从漫画集《父与子》里读到的其他漫画,一边说,一边向大家展示漫画内容。或者向大家介绍其他你感兴趣的漫画内容。

◆课后延伸。利用课后的时间阅读自己感兴趣的漫画。 

单元教后反思

作为略读课文,我基本上是放手,就让学生抓住一个问题——“母亲的感情有何变化”,让他们自己去阅读、探讨交流。应该说,他们的自学效果不错,他们能从文中找出有关母亲语言和心理活动的语句去品味感悟。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位母亲的浓浓母爱,我把自己在《小学语文教学》杂志上看到的毕淑敏就《学会看病》一文的创作体会,原原本本的读给学生听。当听到毕淑敏那位女性朋友的已上大学的儿子,得了普通的感冒,就打电话给远在北京的母亲,说我快要死了,你救救我啊,很多学生都笑了,他们觉得不可思议。到听到后来,那

位母亲只得求助当地的一个朋友,那个朋友只得放下手头的工作,打车跨过长江,费了一番周折,把男孩带到医院,学生不笑了,他们在思考在叹息。这份材料的补充,让学生豁然明朗,《学会看病》一文中的妈妈,已这种独特的方式,去锻炼自己儿子独自面对生活的能力,看似狠心,其实是一番苦心。再回过头来让学生再次去读这篇文章,学生对文中母亲内心的百感交集有了更深的体会。老师,毕淑敏还为她的儿子写过一篇文章呢。一个学生扬起了手上的书。《孩子,我为什么打你》,对了,很能反映天下父母心声的一篇好文章。于是,我也全文照读了。课室很安静,学生都在静静的听,时而笑笑,时而若有所思。接下来,我还让学生进行了拓展阅读,让他们去看选读课文《剥豆》,这也是一篇类似的文章,一位母亲和儿子剥豆比赛,自己快了又放慢速度,希望让儿子赢,让他对自己多一些自信,但真的让儿子胜,又觉得会给孩子“虚假的胜利”,于是又加快速度,最后真的自己胜了,又担心孩子沮丧,可儿子并不在意,母亲终于释然。小小的一场剥豆比赛,却让母亲的心起起伏伏,这种复杂,学生也懂了,那是一种深藏的母爱,跟《学会看病》的母亲一样。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于“母爱”,学生的认识一定会更深刻更全面。当然,我希望我的学生从今天起,对自己的母亲多一份理解,多一份感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