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教育问题研究
2025-10-07 16:33:10 责编:小OO
文档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社会教育问题研究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发展,大批的农村青壮年到城市务工,把孩子留在农村,委托祖父辈或者其亲属照顾,但是祖父辈并不能代替父母的角色。由于祖父辈本身缺乏教育、保护需要,再加上对孙辈的溺爱,在教育孙辈时很容易导致有心而无力的状况。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农村留守儿童在身心、学习、社会交往方面出现很多问题,同时也引发了农村社会问题。社会工作运用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在介入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留守儿童   社会工作方法   家庭教育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中国1.2亿农民常年于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千万留守儿童。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49.7%的孩子表示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但也有44.1%的被调查对象明确表示不想和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城市生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

二、研究背景

 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农村“九九三八六一”现象,其中留守儿童问题近年来受到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主要存在以下的问题:

1.缺乏安全感,农村儿童相比较城市儿童更缺乏安全感,父母外出务工,只有节假日才能够回来,留守儿童很少从父母那里得到关爱,留守儿童智能从祖辈那里得到关爱,但是这种关爱并不能代替父母的关爱。据有关部门统计,留守儿童并不能很好的外界交流。性格孤僻、冷漠不愿与人交流,不爱参加社会活动,是目前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

 2.行为偏差,主要体现在逆反心理和团结协作能力不足。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呵护,留守儿童极易造成心自卑、胆小等心理特征。另一方面,由于祖父母对留守儿童的过分溺爱,和缺乏平时对其管理,使得农村儿童更加的放纵,更加容易产生逆反的心理。主要体现在任性、专横、无礼甚至是暴利。

3. 极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走向放错,甚至是犯罪的道路。影响儿童的社会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媒介、同辈群体。家庭功能的不完善,会使得留守儿童把更多的精力转向媒介、同辈群里交流。受同辈群体的影响,留守儿童极易产生暴利的性格,处处与人为敌,拉班结派。

4.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很多家长认为要每个月给孩子寄去足够的钱就是对孩子最好的关心,可是事实并不是这样,儿童需要父母的陪伴,需要学习伦理道德,需要学会与人交往的技巧。很多农村儿童在道德上的失范都是由于缺乏社会交往的技巧。

三、理论构建

    1、“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根据马斯洛的需要理论,人的需要层次可以分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生理的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即满足维持身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包括与别人建立良好稳定的人际关系,避免恐惧和焦虑;归属和爱的需要是希望与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或被群体接纳;尊重的需要除自我尊重外还包括他人对自己的尊重和理解;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体现自己的价值,发挥自己的潜能。小组工作人员在开展小组活动时,应协助农村留守儿童增强沟通与交流能力,培养他们的分享与团队协作意识,矫正其不正常行为,并且减轻留守儿童的心理压力,最后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

 2、“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不是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小组工作的很大任务就是要帮助留守儿童获得对世界的正确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对各种社会行为和现象形成的正确认知,从而使他们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认知错误,我们在小组活动中应用认知理论来重新建构他们关于父母亲情,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人际关系等。

 3、“系统理论”指出,在小组内部,组员之间存在着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组员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小组领导者会在小组进行中协调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让组员与组员、组员与工作者之间的关系融洽,努力培养组员之间的凝聚力。坚持尊重原则和个别化原则,每个人都应当有权利和机会发展个性,特别是要注意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考虑到组员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小组是一个整体,每一个组员的决定都会影响到整个小组的活动。

四、微观上分析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结构不健全,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父母社会角色缺失,是导致儿童出现偏差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父母认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充裕物质条件就能满足孩子所有的的需求、祖父母对孩子过于放任、对于孩子放的错误不管不问,使孩子缺乏家庭的管制。另一方面,父母长期外出务工,和孩子缺乏有效的沟通,无人帮助孩子解决心理的困惑,致使孩子很容易产生心理的问题。由于家庭结构不健全所导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性格孤僻、抑郁;行为散漫;经常性的迟到、早退;无组织、纪律观念;逃学、、网瘾等。

2、家庭和学校的衔接不到位。学校单独作为一种提供教育的资源,不能保证孩子的行为都在其控制范围内。另一方面,作为孩子的“临时监护人”祖父辈本身就要需要被照顾、被保护,致孩子很难在被保护的环境中健康成长,也很难学到自我保护的知识。家庭和学校之间缺乏沟通是衔接不到位的主要原因。家庭的情况学校不得知,学校的情况家庭不得知。例如:成绩差的孩子不会把考试的成绩告知家长,有的甚至是该成绩欺骗父母;学校需要家长签字,找高年级的学生代签等行为都体现了家庭和学校之间的沟通不及时。由于家庭和学校衔接不到位产生的问题体现在:欺骗家长;经常性受侵犯、侵犯他人;女童性侵犯;拐卖儿童;偷东西等。

3、祖父辈受教育程度低,不能满足儿童的多元教育需求。

低教育程度往往使祖父母难以更好地抚养和教育孙子女,于是形成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问题并存的双重困难。主要体现在祖父辈的教育程度低,不能为孙辈提供学业辅导。由于祖父辈的知识体系和现有的知识体系存在不对称,即便是有文化程度的祖父辈也不一定能为孙辈提供合适的教育,因为照看孩子往往包括对孩子的生活照顾、教育、经济资助等繁杂的内容,老年人会面临身体、心理的各种困难。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就会导致无人过问,学好了没人夸,学坏了无人骂,对学习无所谓的状态,如果不学习,就会把精力转移到其它方面,从而出现偏差行为。留守儿童除了学校老师,没有其它的获得知识的渠道,所以出现农村留守儿童成绩低于正常家庭。由于祖父辈受教育程度低所带来问题有:学习成绩差、找不到学习技巧、厌学、逃学、退学、九年义务教育难以完成等。

4、不良的社会环境

父母必须提供一个安全的环境,儿童才能健康成长,儿童也必须依靠父母无条件的爱,依靠父母提供资讯、指引,依靠父母的权威以及父母对自己必要的管教,这些条件可以称为正常的家庭过程,是儿童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但是,留守儿童正是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受到环境影响。影响留守儿童的环境主要有物理环境、文化环境。物理环境主要体现在学校、家庭、社区资源的短缺,不能为留守儿童提供足够的资源。文化环境主要体现在留守儿童极易受同辈群体、媒体的影响。媒体的影响主要是从电视、网络获得的不良信息。同辈群体主要是通过互相的模仿、学习传播不良信息。由于不良社会环境所出现的问题有: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犯罪等。

五、寻求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策略

社会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整体,个人生活在社会环境中,个人影响着社会环境,社会环境也影响着个人。同时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通过自己内部的调节是可以改变自己偏差行为的。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偏差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的,当然也可以通过学习改变。

1、改变从学校环境做起

学校是儿童生活的重要场所,但是农村的学校存在着资源缺乏、课程设置不合理等问题。首先,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讲座培养健康的心理认知。通过各种兴趣活动、春游、秋游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参与能力。作为老师要转变身份观念,关注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问题。老师对儿童行为施加有力的影响,把个人的态度和信念传递给学生。培养留守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自尊心、自信心是人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如果能对孩子多一些关心、期望、鼓励和教导,那么他们的成功的机会就会更大一些,这就是罗森塔尔效应。

2、让留守儿童在健康家庭中成长

家庭是儿童最主要的生活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要和学校的老师经常性的及时性的沟通,多关注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情况。父母在外出打工是要把手机号码留给老师,并且留下老师的号码,有条件的需要建立一个家长联络微信群,让家长和老师之间、家长和家长之间可以及时的互动。可以起到遇到问题及时解决,没有问题及时预防的作用。作为父母也应及时和孩子沟通,了解内心的想法、需求、存在问题,并其实疏导情绪,满足合理的需求。让儿童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爱、温暖。另一方面,在处理儿童和祖父辈关系时,两者之间的关系是互利的,祖父辈照顾孙辈的饮食起居,孙辈陪伴老人,缓解老人的孤独、寂寞,让老人的生活中平添快乐。但是祖父辈和孙辈之间也存在矛盾,例如,孙辈不听从祖父辈的教导。作为社会工作,应针对儿童开展小组活动,可以采取角色扮演的方法,主题就是“我和爷爷奶奶的故事”,让儿童扮演角色,演绎最近一次和爷爷奶奶的矛盾。最终实现的目标就是让留守儿童实现换位思考,体谅祖父辈,和祖父辈建立和谐关系。

3、运用优势视角,相信留守儿童有能力应对学习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应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管理是指儿童利用环境中的暗示,经由自我监视,自我指导,自我评价和自我增强的过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偏差行为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当然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改变的。相信留守儿童也是有优势的,教授留守儿童具有解决问题的技巧,问题的解决可以使留守儿童的适应能力及人际关系的效力达到最高峰。通过小组的方式可以教会儿童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所需要的三种方法。第一,替换性思考,指有能力想出一种以上的方法,这种能力使儿童在遭遇人际问题时,能够想出好几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预期结果的思考,指有能力预期选择的每条路的状况以及结果,并据此作下一步的决定。第三,终极方法的思考,指计划采取一连串的行为来解决人际问题的能力。

4.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安徽省蚌埠市蚌山区地方在2011年设立的“留守儿童之家”,该机构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组织成立支持联盟,服务245名留守儿童。为促进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业和社会文化生活方面的发展,机构为其提供一个温暖、安全、设备齐全的场所。社区中多种角色参与其中,包括教师、党员、课业辅导志愿者和心理支持志愿者。机构组织大学校园之旅,也从当地商业协会获得支持。其他项目还包括村委会成员承担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的职责;邀请心理专家为留守儿童提供咨询和辅导。

结束语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生活困难,为改善生活条件,农村青壮年不得不到城务工,致使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关心,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地位。“少年强则国家强,少年则国家,少年自由则国家自由,少年进步则国家进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儿童信息中心  http://www.cinfo.org.cn

(2)《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 彭华民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3)《小组工作》吕新萍编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版

(4)《老有所为在全球的发展-实证、实践与实策》,杜鹏、梅陈玉婵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