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设计
2025-10-07 16:32:30 责编:小OO
文档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的“任务”设计

作者:廖维仕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理科版》2011年第09期

        2001年,教育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必修课程之一,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因此,信息技术的教学不能沿用基础学科“老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应根据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为教学理念进行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强调: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通过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以任务为驱动探索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的。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以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为线索,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对所学的课题进行自我探索、分析、研究,从而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学生培养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以及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学会了如何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最关键的是“任务”的选择和设计,一个成功的任务能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几年来,我一直以“任务驱动”为主要形式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和实践活动,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根据高中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强的特点,针对教材规定的单元教学内容,设计了一系列“任务”应用于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任务”

        信息技术课中的“任务”不仅是学习知识的载体,而且是教学的内容之一。因此,要求“任务”与教学内容相符,要包含教学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在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在教材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例如,在教学“用计算机制作板报”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用WORD设计的漂亮板报——这是本单元总体目标,总目标可分解为:(1)建立与编辑文档;(2)文字段落格式;(3)艺术字标题;(4)图文混排;(5)板块合成;(6)创建编辑表格;(7)表格格式;(8)页面设置等8个小目标,每个小目标就是一节课要完成的任务,在教学中再把小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具有可操作性的较小任务,指导学生分步骤去完成。如第三节课“文字段落格式”,其中的两个小任务我设计为:

        (1)选择全部文字(按“Ctrl + A”),设字号为五号。

        (2)标题字体为黑体,字号从大到小分别设为初号、一号、二号、10、20、30,颜色设为七彩色(每个字一种颜色),加粗,标题居中显示。

        在这两个任务中已隐含教材中的知识点:全选文字快捷方式、格式工具栏设置、字号大小区别、段落工具栏使用。这些知识常在会考中出现,因此,善于把知识点隐含在“任务”中,是设计任务的关键点。

        对“任务”进行分解、编排时要注意分散重点、难点。设计每个“任务”时要考虑“任务”的大小,知识点的含量,前后“任务”之间的联系等多方面的因素,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

        

        二、根据学生特点设计“任务”

        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实际出发,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甚至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他们接受知识的能力往往会有很大的差异。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对于新内容或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教师最好能事先演示或给出清晰的操作步骤,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对于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设计的任务只需要在教材或教师演示的基础上做一些简单的变换,使他们能顺利完成任务,获得成就感。

        同时,高中学生的自学能力及自我探索能力都比较强,在设计任务时,要注意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探索式学习方法去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能力。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有不同的需求,任务的难度应设计为梯度,使教师、学生都有选择的余地,使教学活动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如设计“文字段落格式”这节的任务时,我先给出若干个小任务:先通过格式工具栏设置比较简单的文字格式,然后再通过“格式”菜单设置段落,最后提供一篇介绍家乡旅游景点的文章给学生自由设计出漂亮的宣传板报,这样循序渐进地设计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找到他们各自的兴奋点,都有所收获。

        

        三、“任务”设计目标要细化,具有可操作性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用“纸上谈兵”的方法教学是不可行的。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看老师示范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对知识进行讲解、演示后,关键的一步就是让学生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师在进行“任务”设计时,一定要注重“任务”的可操作性,要设计出只有通过上机操作才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任务的设计要细化。我们知道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练习是非常重要的,但如果教师只交代一句“大家自己练习”便撒手不管了,学生必然会感到很茫然,不知道该做什么。如在学习“图文混排”时,如果只提出“请在文章中插入图片,并设置图片”这样的任务,那么,大部分学生插入图片后,就不知道还要做什么了,学生经常会不断地询问:“老师,还要做什么?”而如果把任务具体化,布置有针对性的任务:(1)插入G盘中名为小狗的图片文件;(2)设置图片的宽为2厘米,高为3厘米,水平位置为7厘米,垂直位置为1.5厘米;(3)给图片加边框;(4)设置图片环绕方式为四周型等。这样学生有了具体的、明确的目标,就能很好地完成任务了。当然,我们不能一切包办,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利用所学知识自己完成任务并能创建新的任务。

        

        四、“任务”设计要有实用性和趣味性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好的“任务”应富有趣味性,而充满趣味性的学习任务,往往能很好地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激情。因此设计的任务应来源于真实的学习和生活当中,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经验,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例如,设计“Excel数据处理”的教学任务时,我让学生用Excel电子表格完成本班考试成绩的数据统计和分析,并计算出总分、平均分,同时排出名次;学习“文档页面设置”时,把任务设计为“帮老师设置试卷”;学习“图文混排”时,在介绍家乡旅游景点的文章插入学生熟悉的本地风景图片,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会更加浓厚。实践证明,学生在完成一个与他们的实际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而且比较有趣的“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教学质量至关重要,教师进行“任务”设计时,要仔细推敲每个知识点,做到统筹兼顾,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与教学内容相符、有明确目标、难度适宜、符合学生特点、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任务”, 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让“任务驱动”教学法贯穿整个信息技术课,真正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