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如何进行个案研究撰写
2025-10-07 16:32:36 责编:小OO
文档
怎样写个案分析: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及评价要点

在当前教育改革形势下,广大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在教育实践中,也存在着观念和行为脱节的现象。有不少教育工作者关注这个问题,并试图从各个角度开展研究,以解决这个问题。由北京市教科院基础教育研究所王俊英老师主持的“幼儿教师工作评价研究”(北京市教育科学“八五”、“九五”规划研究课题),力图通过制定幼儿教师工作评价标准,对幼儿教师的工作,为教师队伍的科学管理提供比较科学、全面、可操作性强的评价工具。本刊陆续刊发该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反映这项研究成果的一系列文章,以飨读者。  

    观察了解幼儿是幼儿教师必备的教育技能,也是幼儿教师需要履行的一项工作职责。那么,幼儿教师应该怎样观察了解幼儿?园长与教育行政部门又该如何督导、评价教师的这项工作呢?我们可以从下面两位幼儿教师的几则观察日记中受到启发,寻找到思路。

    实例一:A教师

    观察对象:小一班 黄点点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4日

    今天上午,我请每个小朋友说一个儿歌,点点坐在座位上哭了,问了半天也没说话,可能是不会说。

    1997年10月25日

    今天,中午上床午睡脱衣服时,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会脱衣服。

    1997年10月26日

    今天中午吃牛肉,点点又哭了,原来是不爱吃牛肉。

    分析与措施

    点点是从小班升上来的孩子,按理说,对幼儿园生活该适应了。可在班上,一整天也听不到他讲一句话,遇到问题总是哭。向家长了解,据说,点点是奶奶带大的,三岁了才会讲话,再加上胆子小,内向,所以有了问题就会哭。

    今后我要多注意他的语言培养,提供更多的表达机会,进一步同家长取得联系,在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上做些努力。

    实例二:B教师

    观察对象:中二班 胡辛峰

    观察记录

    1997年10月23日

    早晨,我正忙着接待来园的孩子,胡辛峰来了。他哭着对爸爸说:“爸爸,你天天来接我回家睡觉。”爸爸说:“不行,我得上班。”“那爷爷接。”“不行,爷爷走不动了。”胡辛峰拉着我的手:“老师,你抱抱我吧!我感冒了。”尽管忙,我还是把他搂在怀里。他两只小手紧紧地抱着我,把头贴在我的胸前。过了一会儿,他的情绪慢慢稳定了,说:“老师,放下我吧!我好了。”

    分析与措施

    胡辛峰的父母离异了,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爷爷奶奶年纪太大了,不能每天接送,于是就整托了。今天,他未必真的感冒,只是情感饥饿,在寻找成人的爱和安慰......教师应该尽可能地体谅、理解孩子,帮助他度过情感的“饥荒”。

    从以上实例中不难看出,教师观察了解幼儿,需要抓住三个基本环节:

    1.现场观察

    2.记录观察结果

    3.分析、利用观察资料

    A、B两位教师,在这三个环节中做得怎么样呢?

    其一,从现场观察看

    A教师抓往黄点点连续三天的异常情绪,展开追踪观察是可取的。

    B教师抓住胡辛峰的分离焦虑,进行深入的观察也很有必要。

    她们在选择观察对象,确定观察重点的问题上,很重视幼儿的情绪心理健康问题,是值得 提倡的。追踪观察、深入观察也是必须的。

    其二,从记录观察结果看

    A教师在观察记录中,仅以“又哭了”三个字记叙黄点点的消极情绪,过于简单了。因此,教师对幼儿产生该行为的原因的分析、判断,也只能是“可能是不会说话,”、“原来是不会脱衣服、”“原来是不爱吃牛肉”。这些结论,既不是黄点点告诉的,又不是教师通过对幼儿的动作、表情、语言等原始记录反映出来的,难免带有教师主观推断的色彩和成份。而这样主观推测出来的结论,对于解决黄点点爱哭的情绪问题是毫无裨益的。

    B教师却不同,她通过对旁听到的父子之间的对话的记录,对胡辛峰的神态、心情、语言的描写,以及与胡直接接触的追忆,使观察记录较好地保留了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貌,客观、翔实,为进一步提示这个单亲家庭幼儿分离焦虑的原因提供了线索,也为问题的解决找到了切入点。

    其三,从分析、利用观察资料看

    A教师对于点点为什么天天哭,未能从不会说、不会穿、不爱吃等表面现象,深入到内向、胆小、适应不良这样的性格特征是怎样形成的层面去寻找原因。小班幼儿,为难时会哭,可能是情感需要没被满足;若因为恐惧,则要分析是什么使儿童缺乏安全感;要是不习惯,就要寻找孩子对哪些环境、事物、现象不适应。也就是说,对于天天都哭的孩子,教师首先考虑的应是如何调整情绪,而并非是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B教师的做法比较妥当。她透过“来园时哭闹”这个表面现象,看到了家庭变异后给幼儿心灵造成的创伤。教师并不费心地去琢磨“我感冒了”是真是假,而是首先给予情感上的安抚,并由此而确定了“帮助他度过情感饥荒”的教育策略。

    显然,A、B两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工作,一个浮在面上,一个切入实质。那么,这项工作的特点、规律、要求是什么呢?到底应该怎样做呢?

    观察了解幼儿是指教师能通过观察,了解幼儿的发展现状、心理需求和存在问题,并据此制定教育工作计划、确定教育措施。

    它有这样一些特点和规律。

    1.教师了解幼儿主要采用观察手段。一般是在日常生活、游戏、教育活动过程中,直接用自己的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所观察到的是幼儿外显的行为表现:动作、表情、语言、行为方式等。它是教师与幼儿之间相互了解与沟通的一种方法和途径,用来帮助教师由笼统的或一般性的行为中分辨幼儿的发展。

    2.教师要学会透过幼儿的外在表现,剖析幼儿的心理状况:发展水平、心理需要、存在的问题等。如同医生透过外在症状诊断有无疾病,生的是什么病一样,教师观察了解幼儿,其实质是对幼儿行为的性质所作出的一种判断。

    教师在对幼儿行为的性质作出判断时,必须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和教育原则来加以分析,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如果判断错了,就会开出错误的或无效的“教育处方”。A、B两教师的差距正在于此。A教师没能正确理解幼儿行为的性质,开出的是无效的“教育处方”。B教师则相反。

    3.教师确定教育措施、制定教育工作计划应基于对幼儿的了解,也就是“理解先于教育”。理解幼儿是正确教育幼儿的前提。理解幼儿不仅仅是指教师了解幼儿的日常表现以及比较外露的情感愿望,更重要的是理解幼儿的过程,即了解幼儿发展之序、认识幼儿发展之势、掌握幼儿的个性特点。这样,才能改善所有幼儿的成长环境,创造适合每个幼儿发展的教育方式。

    为使观察了解幼儿工作发挥应有的作用,不流于形式,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园长等上级部门督导、评价教师工作的要点。

    1.应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现场观察。现场观察应有明确的目的,大致的观察角度、线索和重点观察对象。不能今天观察这个幼儿,明天又换一个,什么撞到眼里就观察什么。在确定重点观察对象时,可考虑每种类型的幼儿各取一个代表。例如,不同性格类型的幼儿,动作、智力、语言、社会性、美感诸方面发展正常或低常、超常的幼儿,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或成长经历的幼儿。

    观察时,应围绕所确定的目的,捕捉有关的、典型的行为,并通过对这些幼儿的追踪,发现一般规律。

    当然,如有特殊情况或意外情况发生时,则随机应变,对临时出现问题或有异常表现的幼儿给予特别的关注。

    2.应翔实、客观地记录观察结果。记录观察结果,可以采用记叙和描述的方式(即对幼儿的行为表现进行记叙和描述)。一般包括如下内容。

    a.记录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时间、地点。

    b.记叙幼儿行为发生的背景:幼儿在什么情况下出现该行为。

    c.记叙幼儿做种种事情的方法行为方式,特别是幼儿行为方式的变化和新行为。

    d.描述幼儿对自己的行为的感觉:表情、心情、神态。

    e.记录幼儿行动时所说的话。

    文字记载应较好地保留行为事件的本来顺序和真实面目,应客观、翔实。 这部分文字一般构成观察笔记的第一部分。

    3.应正确分析、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正确分析观察资料,是根据观察记录,对幼儿行为的性质做出正确判断,得出结论,并对幼儿出现某种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一般说来,可以从文化家庭背景、生理生物因素、心理社会因素,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寻找原因。

    合理利用观察资料是指通过上述分析,确定教育观点,并拟定教育措施。实施后,连续追踪观察,对教育效果进行总结。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