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大二下半学期的学习生活将要结束,民族器乐欣赏课程也即将进入尾声。在这个学期的课程中,老师带着我们欣赏了中华民族在5000年悠久历史中所创造的各种乐器,让我们领略了中国不同地区的民俗音乐,同时这们课也让我的心情有了一个放松的时间,让我的压力有了合理的释放。在老师的教导下,我对各民族的传统音乐有了初步的了解,艺术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下面就结合个人感受和相关的课程知识来谈一下对在课上对一些音乐作品的赏析。
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是一个统一的概念,它包含了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民间音乐类艺术,如壮族山歌、蒙古族的牧歌、汉族的方言歌谣等等。在民族器乐欣赏这们课上,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如<高山流水〉〉、《百鸟朝凤》、《春江花月夜》、二泉映月、等民族音乐。下面我就我自己的感受介绍一下《二泉映月》。
在高中时就知道阿炳的《二泉映月》,当时只是知道它有名,自认为有这么好听有意境的曲名的音乐一定很好听。于是到大学后,就从网上下载下来听了一下,当时的开头就让我心里一怔,心想它所表达的绝非轻松欢快,而是悲怆叹息之类的情感,这与题目的意境似乎是矛盾的。所以也就迷惑了,这样的音乐何以成为名曲?或许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吧!不过有时,当自己情绪比较低落时,就听听它,借以倾诉心中不快。
直到上这门课时,听到老师讲《二泉映月》的来源和创作背景时,这才明白了阿炳的无奈与苦楚的人生。其实不用太多解释,无论是有还是没有音乐基础的人,一听这首乐曲,都能感知到它所表现的悲怆。
《二泉映月》这个题目的来源网上是这么解释的:《二泉映月》是1950年,杨荫浏、曹安和在无锡为阿炳录音时现场起的名。“泉”指阿炳经常在无锡惠山泉拉二胡,而“映月”则是参考奥曲里的《三潭印月》及无锡映山河而来。乐曲所传达的情感与题目所显示的意境相互矛盾,这或许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了乐曲的悲怆性、感染力。
《二泉映月》采用变奏曲式,一开始有一段无奈的叹息般的引子,个人感受是,这样的开头比较平缓深沉,奠定了乐曲的感情基调。之后很快出现了平缓倾诉性的主题,细细的向人们诉说着自己的身世,似乎是在向人们倾诉自己的辛酸苦楚,之后出现的变奏都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时而悲怆,时而激昂。在乐曲的高潮处,我能感受到阿炳的抗争,而不是柔弱的倾诉与无奈。
听过的《二泉映月》版本有好几个,感觉还是录音原版更真实吧。毕竟是出于原作者,更能真实的表达内心的感受,网上称《二泉映月》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感觉确实如此。《二泉映月》从开始的无奈叹息般的引子,到后来的倾诉性如泉水般流淌的语言,正是阿炳“自来腔”,“依心曲”的真实体现。《二泉映月》就像是阿炳从心底流出的源源不断的“心泉”,他无人倾诉,于是他借《二泉映月》来抒发心底不尽的悲怆,诉说自己的身世。听乐曲时,可以发现,整个乐曲的演奏基本是平缓的,延绵不断的,给人以想象的空间;当然也有情绪激昂的地方,比如高潮部分,这或许表明阿炳倾诉了一段时间后想抗争来改变现实的情绪吧!
其实,阿炳先前是随父从事道教音乐的演奏,后来其父亲去世,35岁时阿炳又失明最后沦落为街头艺人。流落街头后的生活是那样的凄惨,这与先前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或许正是在这时,他才体会到劳苦大众的苦难。我由此推测,《二泉映月》不仅仅是阿炳的“自来腔”,“依心曲”,而是对当时劳苦大众心声的一个缩写,而阿炳仅仅是他们中的一员。由此可见,阿炳的《二泉映月》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一定创作背景的,正是这样的背景造就了阿炳的《二泉映月》。
另外,我感觉听《二泉映月》越多,其悲怆性反而越发消减,我感受到的是另一种情绪,一种美感。这或许是残缺美吧,尽管阿炳失明,但是其创作出的《二泉映月》却感人至深,影响深远。这种音乐的美与阿炳的残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阿炳的残疾丝毫不影响《二泉映月》的美,反而加强了其美感,让更多的人被其所感染。
如果想真正了解《二泉映月》所诠释的深刻含义,就必须了解当时阿炳的心理状态,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的阐明阿炳《二泉映月》所要表达的真正意义。唯有与阿炳当时心灵和心理距离的缩短,才能真正品味阿炳的《二泉映月》。
最后,我想说的是,音乐是每个人的精神食粮,是听觉的艺术。不论是何种音乐,只要是真正好的音乐,也不论听者来自何种社会阶层,不论贫穷与富贵,只要你愿意,你就可以尽情享受音乐,获得精神的满足与享受。
下面我《老虎磨牙》是一部纯打击乐作品,作者是安治顺,这首乐曲是作者依据唐诗《猛虎行》,以陕西渭北民间击乐为素材而创作的,是一个形象鲜明、生动、结构严谨、成章的打击乐精品,作品声似、形似、情似、气氛粗犷、热烈。全部内容的揭示和形象的塑造都是依其节奏、力度,速度.音色的变化而完成的。这首乐曲所选用的乐器是:大鼓.大镲、大锣。疙瘩镲.以及木鱼、拍板等.其中大鼓和大镲是领奏乐器。
安治顺以其新颖的构思和表现手法,运用大镲以及中国大鼓敲刮鼓边等多种演奏手法.加上节奏的灵活多变和力度的细微变化.生动地刻画了在深山中.老虎磨牙的阴森气氛和奔驰下山的威猛雄姿。就在安治顺的手下,起主导作用的鼓面。鼓梆、鼓梆上那一圈钉脑,还有那两只击收有度的鼓槌.都要成为虎的生命的构成.从而活生生的让一种“猛”与惊觉”笼罩并摄制你的心魂一一在寂静的森林中,几声秋蝉呜叫.一只猛虎踏着枯干的叶草下山了.一声咆啸扑向猎物。乐曲还运用滑.磨,刮.点击等特殊演奏技巧,生动形象地展现了虎行生风.磨牙,刮爪的情景。全曲除引子外,分为两段,它采用多织体的技法,使乐曲更具立体感,更富有表现力。乐曲一开始.用鼓和大锣不规则的点击.营造出寂静的山林里秋虫呜啼.阴森的场景,拍板的插入和大镲的滑奏更增加了寂静山林里的紧张度,在一个很大的渐强之后.乐曲由引子进入第一段一一慢板:只见演奏者用抓击的方法在大鼓上击出”扑扑”的特殊音响,由弱到强,由远至近.疙瘩镲和小镲扣击附和在鼓的节奏中.恰如老虎一步一步踏着枯干的叶草下山觅食的走动声。突然.大镲的几声磨击.好似一阵冷风扑面而来,令人毛骨悚然。紧接着乐曲进入第二段一一急板:演奏者用一种特殊的演奏方法击鼓(即左手持槌扣压在鼓面上.右手持槌猛击左手鼓槌.发出既有鼓皮的声音.又有木质的槌声),大镲的滑奏、大锣的强击、疙瘩镲和拍板.木鱼密集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组成了奔驰,滚动的紧张气氛.恰似猛虎在怒吼咆哮。突然.全部的金属乐器休止.在拍板.木鱼保持原有节奏的基础上,大鼓开始了刮击、点击将乐曲推向高潮,老虎的凶残形象出现了.它时而磨牙,时而刮爪,时而猎物.时而吞食.完成了整个乐曲的音乐形象塑造。
《老虎磨牙》创造了用手掌、手指击鼓的“抓击”技巧和采用了民间刮鼓帮的“滑边”奏法等丰富的技巧,栩栩如生地描绘了猛虎下山时的威风。《老虎磨牙》打击乐重奏从“老虎睡觉打呼”“老虎下山”“老虎找食”“老虎磨牙”,节奏缓急变化,特别描绘了老虎张牙舞爪的凶猛。打击乐器的演奏技巧很多,在这首乐曲中,是以鼓槌在鼓梆上的刮奏,表现一只饥肠辘辘的猛虎在岩石上磨牙的神态,真可谓形象逼真。乐曲中,除了描绘老虎磨牙,另外,还以用手在鼓面上抓奏等演奏技巧,活灵活现地表现出猛虎在深山老林中机警地行进,还以其他打击乐器的滑奏、滚奏的音响,塑造了猛虎长啸震山川,扑击撼五岳的威猛形象。《老虎磨牙》乐曲的开始是由大鼓和锣以滚奏奏出极弱的持续音,不时闯入两三声木鱼的敲击,此时有种长谷空山秋虫唧唧的幽静,给人以“置身虎穴”“身临其境”的感觉,其音乐形象栩栩如生,使我们感受到打击乐器造成的丰富音响和强烈效果。再就潮州音乐讲一下我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