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12《渡荆门送别》练习和答案
2025-10-07 16:32:50 责编:小OO
文档
《渡荆门送别》同步练习

一、基础题

1.填空

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答案:记叙|地点|目的

解析:分析:“渡远荆门”交代远渡的地点,“楚国游”写的是此行的目的。

点评: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2.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

解析:分析: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3.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是写景名句。这好比电影摄像镜头摄下的一组画面,给人以流动感和空间感。“随”字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入”字力透纸背,写出了大江的气势。

B.颈联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彩云构成海市蜃楼衬托出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C.“怜”故乡水的原是诗人,却说故乡之水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巧妙的构思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真所谓言有尽而情无穷。

D.这首诗意境清雅,风格纤细,形象奇伟,想象瑰丽,且以小见大,以一当十,容量丰富,描绘出长江中下游一带数千里的山势和水势,具有高度集中的艺术概括力。

答案:D

解析:分析:D这首诗意境高远,风格雄健。

点评:本诗写景开阔高远,因此诗风也随之雄健。

4.下面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李白乘船出蜀至荆州时所作,随着眼前景物的变换,诗人自然地描绘出画卷般的景色,乡思旅情,尽在诗中。

B.颔联炼字精妙。“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了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汇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C.颈联描写了一幅空阔辽远的月夜飞天图,想象大胆奇特,有灵动之感,情韵悠长,表达出诗人豪迈的心情和新鲜的感受。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用拟人手法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之情,收束全诗,余音袅袅。

答案:C

解析:分析:C项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点评:了解诗歌中景物描写的特色。

5.下面对本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送别的时间、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B.颔联写景,其中一“随”一“入”以游动的视角写出了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象。

C.颈联描绘了“水中映月”和“天边云霞”两幅图画,巧妙地融进了作者初次见到平原时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

D.尾联由欣赏美景转入深沉的乡情之叹,含蓄地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答案:A

解析:分析:A应是首联叙事。直扣诗题,交待了渡远的地点、人物及此行的目的。

点评:赏析诗歌,注意抓住诗歌的细节问题。

6.诗中点明“送别”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之情。

答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点评:赏析诗歌,要整体把撑诗歌的内容,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7.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达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答案:怜

解析:分析: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怜”是怜爱的意思,主体是“水”,运用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内容。

8.诗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绘(100字内)。 

答案:诗人乘舟顺江而下,两岸连绵起伏的群山像画卷一样伴随小舟而行,它们在广阔的原野处消失了;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奔涌向前,流入了广阔无际的原野,他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了。

解析:分析:重章叠句的形式,即重复的几章节,意义和字面只有少数的改变。

点评:此题能清楚地描绘景象,语言通顺即可。

9.品味该诗尾联中“送”字的妙处?

答案:“送”字直接点题(扣题),“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解析:分析:品味词语的妙处,从词语要表现的内容去理解,“送”与题目照应,“送”字是拟人手法,表达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内容。

10.诗的颔联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

答案: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

解析:分析: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点评:从诗歌诗句的内容入手分析此题。

11.按要求默写

渡远荆门外.              。

江入大荒流                。

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

答案: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解析:分析:抓住各题提示的信息,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如“怜”字。

点评:本题中有概括题,有默写题,看清答题要求。理解性默写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能力,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二、能力提升

1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字好在何处。

答案:“随”,字用得好,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解析:分析:考查学生对诗词语言的理解和把握,方法:要求学生仔细阅读诗歌,从参照物的角度分析“山随平野尽”的“随”字。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

1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

答案: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

解析:分析:颔联“随”“入”是动词,因此是动态角度,颈联。“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因此是静态角度。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句子来体会。

1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解析:分析:“送”的主体是故乡的山水,因此是拟人的修辞手法,明是写水不舍得舟,实际是生动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点评:本题旨在要求学习细致地理解诗中关键的字词,从细微处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5.“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想像大胆、奇特,被人誉为“神来之笔”,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这美妙的画面。

答案:俯视江面,月亮照在江水里,就像天上飞下来一面镜子,明亮耀眼;仰视天空,云气簇拥而来,就像海面上结成了一座座楼阁,新奇美妙。

解析:分析: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点评:本题是考查学生的想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找到诗句写景的句子,描写其细节,突出画面感即可。

16. 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

答案:“尽”字表达了刚从三峡中出来的诗人顿时喜悦开朗的心情,“下”是动词,月亮下来了,月影像一面镜子从天上飞下来了,想象奇特。

解析:分析:此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能找到体现讲究炼字方面的字,再加以赏析即可。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理解其内容或作者的思想情感,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

17.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答案: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解析:分析:“月下飞天镜”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平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景物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的欣喜地感受。

点评:分析诗句的写法,要根据全写景的特点来分析。

18. 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

答案:叙事|思乡

解析:分析:诗歌一般是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首联“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明显是叙事。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中的“怜”“故乡水”,可以看出来抒发了思乡之情。

点评: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要仔细分析其作品中所写的内容,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含义。

19.“大荒”一词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

答案:广阔的荒原。

解析:分析:分析字词篇不离句,句不离字的原则。

点评:古诗的语言精练,原则是要篇不离句,句不离字,分析字词的含义。

20.诗中描写“水中映月图”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解析:分析:抓住题中提示的信息“水中映月图”, 根据所学所记概括相关内容或默写出句子,注意易错字的写法。

点评:此题概括题要看清答题要求,学习中对作品中的一些重点语句要深入理解,加强记忆。

《渡荆门送别》历年中考题及答案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8.这首诗前六句着重叙事写景,后两句抒情,抒发了诗人                   的感情。(2分)

19.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作简要赏析。(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 )请写出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1分)

(2)“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赏析。(2分)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3-14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3.《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              ,尾联抒发了作者              的感情。(2分)

1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常有一字传神之妙,试简要分析“山随平野尽”中“随”字的表达效果。(3分)

答: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完成10-11题。(4分)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0.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               ,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         之情。(2分)

11.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山随平野尽”句中哪个字用得好?试作简要赏析。(2分)

答:                                                                      

【答案】

18.思乡

19.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来一面明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

【答案】

(1 )(1分)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2)(2分) 答题示例:①绘意境:苍莽起伏的山峦随着平原旷野的延伸。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一泻千里的长江水奔赴茫茫无际的辽阔平原。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②赏字词:“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④品技巧: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更是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写照

(二)(5分)13.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思乡 评分:每空1分,共2分。

14.“随”字化静为动(或“以静写动”),写出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而不复见,形象地描绘了渡过荆门后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

评分:本题共3分,表现手法、景物特点、思想感情各1分。

(一)阅读古诗《渡荆门送别》(4分) 10. (2分)每空1分。叙事;思乡。

11.(2分)“随”字用得好,(1分)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

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1分)

《渡荆门送别》练习  

1.从表达方式看,诗的首联属于________,它交代了远渡的___________和此行的___________。  2.诗的颔联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景?是从哪一角度来写的?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颈联的描写视角与颔联是否相同?这两句的描写角度又有何不同?诗中的“天镜”和“海楼”分别指什么?试用散文语言改写这两句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的尾联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诗人为什么称面对的长江水为“故乡水”?“万里”一词与诗的首联中哪个字相照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1、记叙。地点、目的

2、颔联描写了荆门的地理形势和壮阔景象。是从动态的角度来描写的(诗人乘船,山和江水随着船的移动而逐渐远去)。

连绵的群山随着平原的出现消失了;江水奔流着涌入了无际的旷野。

3、不同。颔联是以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写景,而颈联是以静态的角度来写的。“天镜”指的是月亮,“海楼”指的是云彩。

抬头遥看万里长空,只见一轮明月,犹如天上飞下的明镜,皎洁澄澈,普照大地。那飘荡在碧空的朵朵彩云,忽而连结在一起,构成了壮观的海市蜃楼的幻影。

4、拟人的修辞手法。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诗人之所以称长江水为故乡水,是因为诗人在蜀地(四川)长大,长江流经四川,为表达对家乡的浓厚爱恋之情。

  “万里”与首联中的“远”字相照应。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