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目 |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 |||||
| 学生姓名 | 学 号 | 专 业 | ||||
| 指导教师 | 职 称 | 所在 学院 | ||||
| 课题来源 | 课题 类型 | |||||
| 1.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结合文献综述,阐述为什么要进行该课题的研究,达到什么结果或取得什么效果,含理论、技术、应用以及经济、社会价值): 1.1研究目的 当前对乡村振兴的研究多集中在乡村经济振兴、乡村治理和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对于如何振兴乡村文化鲜有涉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在满足农民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如何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文化生活,提高乡村文明程度,就显得特别重要。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担当起历史赋予的重任,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在这一前提下,本文从当前的乡村现状入手,探讨乡村文化振兴的意义以及面临的问题,寻找乡村文化振兴的路径,以期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有益的借鉴 1.2研究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任何时候都是最基础、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文化的根脉在乡村,正如梁漱溟所说:“中国文化以乡村为本,以乡村为重,所以中国文化的根就是乡村”。乡村文化作为乡村社会的精神纽带,凝聚着自然之美、人文之美。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乡村文化在多种因素冲击下日渐式微,呈现出衰落之势。因此,振兴乡村文化是当前乡村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 ||||||
| 2.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进展情况,可附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国内连年混战,整个中国日益败落。在此背景下,以梁漱溟、晏阳初、费孝通为代表的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认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在农村,为此掀起了一场规模宏大的乡村建设运动。他们怀着“拯救农村”“复兴农村”的抱负,深入农村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希望找出农村衰败的原因并找到解决办法,以实现“民族再造”或“民族自救”。令人遗憾的是,鉴于当时中国时局混乱,这些乡村建设运动都没有进行下去,其目标也都没有实现。但是,他们对当时乡村社会现状的分析,对于乡村出现的问题和走向的探讨和判断,以及他们所进行的道路探索都对当前乡村文化的振兴、“三农”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镜鉴意义。 目前,受到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融合、相互碰撞,广大农村地区呈现出多元文化态势。与此相呼应,当前学术界对于乡村文化的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通过文献梳理,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内涵和外延都极为丰富,有关文化的定义多达上百种。国内学者根据文化的诸多定义并结合乡村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对“乡村文化”的内涵进行阐述。具有代表性的有“两分说”“三分说”两种观点。 其一是“两分说”。赵旭东等认为,乡村文化侧重于那些展现乡村意境的因素,既有抽象无形的一面,比如村落社区中的集体诉求、交往原则、行为习惯,也表现为有形的物质层面,如民风民俗、典章制度及特定器物。其二是“三分说”。胡映兰认为,乡土文化并不仅仅是日常理解意义上的乡土精神文化,是在乡村中的长期共同生活里所形成的乡村特有、相对固定的生活方式与观念体系总称,它包括三种具体形式:乡村物质文化、乡村规范文化、乡村表现文化。闰小沛等把乡村文化的内涵定义为“以广大农民为主体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的总称”。 由上可知,学界对乡村文化的界定还没有统一标准和统一定义,学者们对乡村文化内涵的解读也是见仁见智。本文认为,乡村文化是相对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包括一整套关于价值观念、道德情感、处事方式、情感归宿等文化符号体系,它涵盖乡村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社会组织及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 (二)乡村文化的价值 乡村文化的价值是乡村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核心与精髓,支撑着村民的心灵归属。国内学者关于乡村文化价值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乡村文化的凝聚认同价值。历经千年积淀的乡村文化,具有凝聚地域内农民的功能。李娅认为,乡村文化具有粘合一定乡村地域内的社会成员的功能,使得他们在地缘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历史文化认同感,并且是“自愿认同”而非“强制性认同”。第二,乡村文化的治理价值。李三辉等从人类日常生活方面出发,认为乡村文化具有调适社会矛盾、治理社会的功能;徐学庆认为,乡村文化有助于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统一的治理体系,增强乡村治理的有效性。第三,乡村文化兼具多种价值。如学者艾莲认为乡村文化具有如下价值:保持文化多样性与原生态价值,文化事业与产业开发价值及塑造新农民的价值。吴理财等认为乡村文化除了文化本身的功能之外,还具有政治、经济、社会等多重价值和功能。 国内学术界关于乡村文化的价值研究成果颇丰,他们在这一领域的研究结论趋同,多数学者都肯定乡村文化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在稳定社会秩序、凝聚人心、承袭淳朴的乡风民风以及乡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乡村文化的价值,赋予乡村文化以新的精神内涵,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凸显出乡村振兴视域下振兴乡村文化的重要性。 (三)乡村文化遗产保护 乡村文化遗产是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农民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单靠翔在其专著《从“文物保护”走向“文化遗产保护”》中详细分析了乡土建筑遗产保护的紧迫性和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开展乡土建筑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探索出新型文化遗产保护的科学途径。张英魁、徐彩勤认为乡村文化价值的隐性与长期性和经济利益的显性与即时性二者之间的冲突是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针对此问题,必须要构建一种以为主体,有效协同社会与市场这两大主体的共治机制,方能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探寻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曹劲对此却持有不同意见,他认为乡村遗产保护所依赖的主体力量既不是部门,也非专业人士,而是乡村原住民;强调有了村民的日常参与和维护,乡村遗产才有生命与活力。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发现,对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大都通过“问题一对策”式框架来阐述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相应的对策或建议。虽然这类研究比较聚焦,但往往集中于乡村文化遗产保护中的某一具体问题,对当前乡村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深度和广度。 (四)乡村文化传播 文化传播是以文化信息为媒介内容的传播,是人类交流、开化的特殊形式,是传播的特殊范围之一。当前对乡村文化传播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村、农民的影响。乡村文化传播对农民既有正面的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如猴博等采用面对面问卷调查的方法发现,电视媒介传播“文化信息”对农民的观念改变、乡风文明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有着其他传播媒介无与伦比的优势。沙则认为,乡村文化传播过于强调传统文化传播的经济效益,使得乡村文化传播越来越远离日常生活形态的本真样貌。 (2)乡村文化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其路径选择。陈楚洁等通过对江苏省J市农村文化建设的实证分析,指出当前有关乡村文化传播存在以大众传媒窄化乡村文化传播内涵的缺陷,进而认为农村文化建设应当以农民的参与和认同为路径。而陈燕则认为,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文化存在差序传播,需要从维度、媒介维度、受众维度入手,整合与重构乡村文化变迁的差序格局或许可以弥合差距,重构乡村文化的传播生态。 综上所述,目前学术界围绕乡村文化的内涵、乡村文化的价值、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文化传播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应当说,这些专家、学者关于乡村文化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我们研究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目前国内学者仍多侧重于乡村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 ||||||
| 3.选题研究的内容(在毕业论文内容的基础上,说明其中须进行研究的具体理论、技术内容等): 3.1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通过查阅文献研究得出: (1)乡村文化振兴是满足农民美好生活的主观需要。 (2)乡村文化振兴是维护乡村社会和谐稳定的客观要求。 (3)乡村文化振兴是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要。 第二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第三部分:乡村文化振兴面临的困境。 第四部分:如何解决困境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第五部分:结论。 | ||||||
| 4.选题研究的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4.1研究方法 4.1.1文献综述法 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查阅、整理,将涉及高中生学习倦怠、社会支持与学业自我效能感方面的已有研究成果作为本研究的参考资料,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深入思考、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4.1.2问卷调查法 本研究拟采用的问卷内容是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困境以及建议,采取接纳性意见。 4.3选题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 (1)乡村振兴必先提振乡村文化,通过乡村文化来为乡村振兴提供创新源泉并注入持久动力; (2)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成、现状、特质的了解过程中,通过认知、省思和评判,体会到乡村文化的自身价值和独特优势,重新感知乡村文化的强烈吸引力和感染力。 | ||||||
| 5.研究进度安排: 2020年10月-12月 收集有关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文献资料,整理分析,撰写文献综述; 2021年1月 确定本研究拟采用的调查问卷:《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支持量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问卷》 2021年2月-3月 选定本研究调查的样本,现场实测;收集数据、统计分析、整理资料,得出结论; 2021年4月-5月 撰写并修改论文。 | ||||||
| 6.主要参考文献: [1]吴晓林.中国城市社区建设研究述评(2000-2010年)[J].公共管理学报,2012(02). [2]郎友兴,陈文文.“扩”与“缩”的共进:变革社会中社区治理单元的重构——以杭州市江干区“省级社区治理与共服务创新试验区”为例[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 [3]徐勇.村民自治的成长:行政放权与社会发育一—1990年代以来中国村民自治发展困境的反思[J].开放导报,2004(06) .[4]景跃进.党、国家与社会:三者维度的关系一—从基层实践政治的特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02). [5]金太军,王运生.村民自治对国家与农村社会关系的制度化重构[J].文史哲,2002(02). [6]王汉生,王一鸽.目标管理责任制:农村基层政权的实践逻辑[J].社会学研究,2009(02). [7]姜晓萍,代珊珊.从二元结构到全景关照中国传统乡村治理研究的视角转换[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1). [8]何增科.我国社会管理的现状分析[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9(04). [9]何元增,杨立华.社会治理的范式变迁轨迹[J].重庆社会科学.2015(06). [10]吴家庆,苏海新.论我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现代化[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 [11]项继权.从“社队”到“社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与管理的三次变革[J].理论月刊,2007(11). [12]杨嵘均,张浩书.农村区域发展非均衡性与乡村治理结构的改革[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05). [13]曹立前,尹吉东.治理转型:从传统乡村到新型农村社区[J].农村经济,2016(11). [14]徐勇.利益与:民主选举背后的变数分析[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2). | ||||||
| 指导教师 意 见 | 指导教师签名: 年 月 日 | |||||
| 所在系 意见 | 系主任签名: 年 月 日 | |||||
| 学院意见 | 教学副院长签名: 年 月 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