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国情怀是一种文化密码,也是爱国公民、时代新人的必备品质之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开展家国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举措,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实际,有意识地开展家国情怀教育,以培养学生的民族情怀和地理素养,增强地理课程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初中地理;家国情怀;渗透路径
引言
地理是初中教学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学生能够通过地理课程了解世界运转原理、环境与生活之间的必然联系,以及文化对环境和社会形态发展的影响等多种知识。学生通过学习能够懂得与大自然友好相处的各种方式和行为,而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地理课程相融合,不仅能够让学生了解各个地区的人文、水文以及地质等相关文化知识,还能够让学生了解古人在面临这些地理现象时的反应和应对方式,从而实现培养学生学识、人文以及道德修养等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
一、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开展家国情怀教育的意义
家国情怀是指个体对人民、国家、民族的情感认同,以及基于认同之上而产生的使命感、责任心。家国情怀教育历来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德育得以落实的基础和前提。初中生正处于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成型的重要时期。由于阅历不足,视野范围有限,许多学生对家国情怀都缺少足够的认识。受外来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影响,许多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日益多元化。在初中阶段的教学中渗透家国情怀教育,让学生在无形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对德育乃至素质教育、核心素养教学、民族复兴来说都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和意义。
二、初中地理学科中家国情怀教育的具体体现
作为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部分,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将有关其家乡的经济、文化、政治、地理和其他信息引入课堂,从而使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教师还可以组织地理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在当地农村地区进行研究,深入了解农村经济与家乡地理之间的关系。此外,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出国考察,使他们了解家乡的植被、矿物、地理结构等,使他们在不断深入的研究中形成对家乡的认识,加深了对家乡的了解,加强了对家乡的热爱。
三、初中地理教学中家国情怀教育渗透路径
(一)引入校本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责任感
问题是思想的开始和教育的增长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思考能力,但是很多人缺乏深度和逻辑关于家庭感情,很多学生都知道,但是家庭感情的经历和感受并不深刻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水平和能力介绍课程内容,并利用课堂问题深入探索学校资源,加深学生的意识形态理解和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借鉴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兴趣,将资源引入学校课程,组织学生的学习和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庭感情。
(二)努力开发教育资源
学校应对本地利于家国情怀教育的资源展开分析,并最终归纳到相应的数据库。例如,学校可将本地资源划分为文化资源、景观资源、社会资源、自然资源等;将民俗文化、民族文化、群众文化、非遗文化等列入文化资源;将红色遗存、红色景观、农旅景观等纳入景观资源;将文化馆、博物馆等纳入社会资源;将本地矿藏等有关数据纳入自然资源。此外,学校还要将各类资源按照文字、视频、图片、数据、音频等形式进一步划分,便于教师灵活运用。教师可根据课程中各类资源利用水平及学生的反馈不断总结资源利用经验,在该经验基础上形成校本教材。
(三)构建教学情境,丰富爱国主义教育模式
要利用初中地理教学课程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种教学方式的应用对初中生而言具有较强的积极引导作用,同时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具备较强的灵活性特点,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基础情况,构建不同的情境创设形式,突出体现针对性和个性化教育理念的应用特点,是促进推动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目标的有效方法所在。例如,初中地理“民族”教学方案设计过程中,地理教师便可结合情境创设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全面了解我国部分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点,以此作为核心,全面提高爱国主义意识。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教学法可以通过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为学生呈现真实化的生活教学情境,使学生在生动直观的展示效果下结合资料了解部分少数民族的特色,树立各民族平等、互相尊重和共同维护祖国的价值观念。
(四)通过问题引导提升学生素养
这也是在大学地理教学中渗透家庭教育的有效措施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必须确保这些问题具有足够的探索性和教育性,以便更好地激励学生根据问题进行自我思考,并有效地渗透家庭教育。例如,在题为“水资源”的初中地理课程中,学生们了解到,国家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人均可获得的水资源较少,水资源的污染和浪费程度较高,从而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在这项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向学生简要介绍缺水对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使他们感到焦虑,从而鼓励他们保护水资源、照顾水资源和采用良好的节水习惯。
(五)结合地域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元素
初中阶段地理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自然环境与资源、国土与居民、经济与文化等多方面教学元素。为了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科学融入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地域文化特点为学生构建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体验过程中进一步掌握地理知识,有效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例如,初中地理课程“土地资源”教学设计过程中,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渗透,可以结合地域特点角度进行分析,帮助学生通过观察地域特点下土地的地貌类型角度进行分析,全面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及归纳总结能力,促使学生结合地域条件下的地形以及气候等自然条件探索相关地理知识。而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渗透可以结合地域特点,全面培养学生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以及保护耕地的价值观和资源观,从而全面发展学生的资源保护意识的爱国主义思想意识。与此同时,为了充分体现现代教育模式的科学性特点,地理教师在结合地域特点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教案设计过程中,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身份,引导学生结合基本地理知识主动探究与爱国主义元素相关的内容,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理解能力,全面化提高学生自主分析能力和主动探索意识。因此,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科学渗透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具体方案设计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结合地域特点角度进行分析,从多个方向为学生构建针对性的教育方案,帮助学生在地理知识探索过程中,深刻感受爱国主义教育元素的正面引导作用。
(六)引入互动游戏,培育民族情结
过去,在初中地理课中,教师倾向于将理论课和视频课结合起来,整个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课堂互动很少。这种做法既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也了他们对地理的兴趣。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方法,采取角色互换的办法,使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行使其权威,而教师则发挥辅助和辅助作用,将更多的互动内容纳入教学。例如,你可以围绕课本内容在课堂上建立一个小的互动游戏,游戏内容应该指向培养学生家庭感情的方向,让学生在游戏中对伟大祖国有深厚的热爱,对美丽的家乡有强烈的热爱感。
结束语
在初中地理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需要地方教育行政主管机构、初中学校、地理教师形成层层考核监督机制,建立较为系统的考核评价指标。初中学校需要组建地理教学改革实践小组,积极围绕家国情怀进行教研,并鼓励其将最新经验不断应用于课堂教学,通过观察学生的变化来不断调整教学方案,最终形成家国情怀教育体系,保证每位学生都能在地理课堂上获得家国情怀教育的熏陶。这其中的学情分析、评价体系构建、校本教材编写及教学方法创新是主要工作,地理教师要在这些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
参考文献
[1]杨艺彬.初中地理教学中加强国家版图意识教育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0(40):147-148.
[2]叶竹申.初中地理教学改革探索中的三结合[J].中学课程资源,2020(04):43-44.
[3]郭花妮.初中地理课堂如何开展德育教育[J].试题与研究,2020(11):4.
[4]滕丹.借助初中地理教学进行德育渗透[J].吉林教育,2020(07):69-70.
[5]黄瑞霞.浅谈人文精神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J].课程教育研究,2020(04):172.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