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认为,亚健康状态是指机体的阴阳、脏腑、气血等失调所导致的疾病前状态,或某种疾病的征兆[1],虽然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但却影响着人体的健康和生存质量。建立在传统的东方文化和天人合一基础上的中医医学模式,在调治亚健康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中医以临床实践为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取类比象探询求诊者整体的“阴阳偏颇”,并采用自然界的中草药或食品,据其寒热温凉、四气五味来调理人体状态,还可借助于非药物自然疗法如针灸、推拿等丰富的调治手段,通过改善体质、调节机体功能而使亚健康状态转为正常态,最终提高人群健康水平。
1中药
个性化治疗和辨证论治的特点使中医中药蕴含着优秀的哲学思想,也是中药调治亚健康状态的优势所在。根据亚健康状态临床症状的五脏侧重表现,灵活采用不同方药,是中药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原则。庞军等[2]对亚健康状态中医证型相关文献统计分析发现,亚健康的病性属虚证为主,虚证、虚实夹杂证者分别占证型总数的51.80%和36.70%。亚健康所涉及的病位以脾、肝、心、肾四脏为多,涉及此四脏的证型所占比例分别为48.92%、31.65%、19.42%、13.67%。亚健康的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脾虚湿盛、心脾两虚、肝肾两虚四种证型为主,占证型总数的60.44%;湿热内蕴、脾肾两虚、气滞血瘀、脾肺气虚、肾阴亏虚、心肾不交及脾虚证等7种证型占证型总数的30.92%。
吴童等[3]应用VisualFoxpm数据库软件对90个处方进行药物频数及剂量分析,探讨了在亚健康状态治疗中中医药处方的最佳药物组成。结果显示,90个处方中包含155味药物,出现频数在10次以上的有26味,在出现频数大于15次及剂量在全方中所占比例的均值大于0.1的药味共有14味。按照每一味药物出现的频数由高到低排序,其中频数在10次以上的药物有:茯苓、当归、白术、甘草、白芍、山茱萸、山药、陈皮、柴胡、熟
地、泽泻、牡丹皮、炙甘草、川芎、黄芪、人
参、党参、半夏、枸杞子、远志、丹参、生
地、酸枣仁、薏苡仁、枳壳、麦门冬等。
很多学者通过临床实践对亚健康状
态的中医特点及治疗经验进行了总结[4-8],
虽然在证侯分型方面见解略有不同,但
在治疗上较为一致的看法是,肝郁气滞、
肝失疏泄型,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心脾
两虚型,方用归脾汤加减;心肾两虚(不
交)型,方用(天王)补心丹或三才封髓丹
加减;气血两虚型,方用八珍汤或炙甘草
汤加味。肝肾阴虚型,方用六味地黄丸或
左归丸(饮)加减;脾肾阳虚、肾虚早衰型,
方用金匮肾气丸合附子理中丸加减;痰湿
内生(中阻)型,方用二陈汤合香砂六君子
汤加减;脾虚湿(痰)盛(困)型,方用香砂
六君子汤加减;脾胃双虚型,方用香砂六
君子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或用补中益气
汤加减;气滞血瘀型,方用血府逐瘀汤加
减;肝郁脾虚型,方用逍遥散加味;脾虚肺
弱型,方用玉屏风散合香砂六君子汤化
裁;心肝阴血不足型,方用酸枣仁汤加减。
2针灸
针灸通过刺激经络和腧穴,调节机
体脏腑、气血、经络的阴阳平衡,泻其有
余,补其不足,使机体经常处于“阴平阳
秘,精神乃治”的健康状态。现代研究表
明,以经络理论为指导的针灸对机体有
双向调节作用,即可以使过亢者得以抑
制,使低落者兴奋,通过NIM网络(中枢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之间
的相互作用),使机体功能趋于平和[9-10],
因此,针灸也是一种颇具中医特色且效
果显著的疗法。宫艳华等[11]将亚健康分
为心系证候、肺系证候、肝系证候、脾系
证候和肾系证候五类证候,运用针灸疗
法进行辨证论治,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
的效果。魏凌霄[12]对65例亚健康人群取
穴:合谷、太冲、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肝
郁气滞型);脾俞、中脘、天枢、阴陵泉、足
三里、公孙(脾虚湿盛型);脾俞、百会、四
神聪、足三里、气海、关元(气血两虚型);
肾俞、太溪、足三里、三阴交(肝肾阴亏
型);脾俞、肾俞、命门、关元、足三里(脾
肾阳虚型),效果显著。
3推拿
推拿疗法的优势在于既没有药物的
毒副作用,也没有针灸对机体组织的损
伤作用,在治疗过程中给人以舒适感觉,
能通过其对经穴的作用,激活潜能,调理
全身,并有效地缓解症状,促使体力和脑
力的恢复与协调发展,同时对许多疾病
具有独特且不可替代的疗效[13-14]。推拿按
摩可以激发人体经络系统,实现祛邪扶
正、平衡阴阳、调节脏腑气血,从而使机
体正常活动得以恢复和维持,将机体各
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调节到或接近于最
佳状态。其机理主要为:通过纠正失常的
生理解剖位置,从而消除因生理解剖位
置失常而引起的病变信息,改变紊乱的
信息通道,恢复机体的动态平衡。
谢慧君等[15]认为不同类型的亚健康
状态采用不同的推拿方法将取得显著效
果,分别对心脾不足、肝肾阴虚、肝郁气
滞、痰湿困阻型采用不同穴位的推拿按
摩,各有所侧重,效果较为满意。童新宁[16]
主张亚健康的调理原则为疏郁散结,消
积导滞,行气活血,促进代谢:(1)推脊柱
(督脉),揉夹脊(膀胱经线);(2)拿头顶,
按揉颞部(太阳穴);(3)拿颈项,提肩井
穴,拿捏双肩;(4)牵拉上肢,按揉曲池、
合谷;(5)牵拉下肢,按揉环跳穴、委中、
承山穴;(6)按揉腰骶部(肾俞、命门、腰
阳关、腰俞);(7)叩击放松全身肌肉法等
七个步骤来改善亚健康症状,调理脏腑
功能,增强肌体免疫力。伦轼芳等[17]对
425例亚健康人群进行仰卧位和俯卧位
的常规推拿手法治疗发现:推拿治疗后
患者主要躯体症状疲劳感、失眠记分差
异均显著降低,推拿治疗后90项症状自
评量表各因子中躯体化症状、抑郁、焦
虑、精神病性及其他共5项因子评分均
显著降低。因此,推拿对亚健康的调理作
用主要表现在改善睡眠和消除疲劳感以
减轻亚健康人群的躯体症状,同时还可
以改善心理亚健康症状。彭世贤[18]应用
推法、拿法、揉法、弹拨等手法对不同脊
椎部位的筋翻、筋走、筋出槽的具体情况
辨证处理,治疗亚健康人群65例,总有
效率高于95%。季远等[19]应用推拿法治
疗亚健康患者54例,不同年龄段有效率
均在70%以上,研究发现年纪越小,病程
越短,效果越好。
4其他中医方法
借助上述为主的方法与其他中医养
亚健康状态的中医干预途径及调治优势
周罗晶欧爱华高巨
作者单位: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
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
3082实用医学杂志2008年第24卷第17期
生保健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将更有利于亚健康状态的调理与预防。其他方法很多,诸如中医药疗、中医食疗(茶疗)、中医足疗、中医浴疗、中医美容、情志疗法、艾灸法、拔罐法、耳压法、药熨法、热敷法、健身、调息法、固精法、提肛、叩齿、搓面、梳头等等方法均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值得借鉴的预防措施。
5结语
亚健康状态作为健康与疾病的中间状态,具有双向转化的特点。处理得当可向健康状态转化,处理不当可导致相应疾病的发展。因此,积极发掘和全面认识中医在调治和干预亚健康状态上的优势并充分加以利用,积极开展中医辨证施治及中药、针灸、推拿等多种中医综合干预方法,是亚健康状态得到有效治疗、控制,向健康状态转化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同时对开展有中医特色的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人群生存质量将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6参考文献
景光光,蒋红玉.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
防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6,l7(7):1324-1325.
庞军,唐宏亮,杨扬,等.亚健康状态
中医证型相关文献统计分析[J].中国
临床康复,2006,10(27):105-107.
吴童,任一心.中医药调治亚健康状态
处方统计分析[J].医药信息,2004,21
(2):48-49.
董开全.用中医药调理亚健康[J].光明
中医,2005,20(5):22.
佟欣.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调治原则和
方法[J].中医药学报,2005,33(5):
12-13.
石鹤峰.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证论治
[J].中医研究,2005,18(9):47-48.
袁立霞,.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药证
治评析[J].中医药学刊,2005,23
(3):494-495.
曲堂清.亚健康状态中医药治疗方法的
临床搜剔与辨析[J].中医药学刊,
2006,24(4):700-702.
卢琰琰,庞勇,.针灸推拿调治亚
健康状态近况[J].浙江中医杂志,
2006,41(3):183-185.
颜平.平衡观——
—中医调治亚健康的根
本[J].江西中医药,2006,37(2):13-
14.
宫艳华,孙巧云.亚健康状态的中医辨
识及针灸调理[J].辽宁中医杂志,
2005,32(4):356-357.
魏凌霄.针刺治疗亚健康状态人群临床
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05,
12(6):356.
刘彦岭,窦进敏,田帅.保健推拿与亚
健康[J].河北中医,2005,27(7):
523-524.
刘宏.推拿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作用
[J].中国临床康复,2004,8(33):73-
72.
谢慧君,奎瑜,廖品东.亚健康及其推
拿防治对策[J].四川中医,2004,22
(6):20-22.
童新宁.医疗推拿对亚健康体的保健
[J].按摩与导引,2006,22(8):28-
29.
伦轼芳,庞军,雷龙鸣.等.推拿疗法对
亚健康状态人群心身症状的调理作用
[J].中国临床康复,2005,9(40):100-
101.
彭世贤.整脊治疗亚健康65例[J].按
摩与导引,2004,20(2):18-19.
季远,程志鹏,毛树文,等.推拿治疗
亚健康患者54例[J].中国中医药科
技,2006,13(5):361.
(收稿:2008-04-09)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帕金森综合征(Parkinsonism,PDS)
是指除特发性帕金森病(Parkinsondisease,PD)以外的各种原因引起的类似PD表现的运动障碍。它常继发于某些神经系统的疾病,包括脑血管病、脑外伤、颅内炎症、脑肿瘤或是由毒物、药物所引起,故又把PDS称为“继发性PD”。近年来,药物所致PDS患病率不断升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主要是人们预防意识淡薄、用药不合理造成的。本文从常见、易发引起PDS的几类药物进行探讨,目的是提高人们的预防意识,为治疗药物所致PDS制定相应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从而可减少和控制PDS的发生。
1抗精神病类药物所致的PDS
根据相关报道[1],在使用抗精神病药
物的患者中PDS发生率约为20%~40%。
主要是:第一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
第二抑制了多巴胺(dopamine,DA)激动
剂与受体结合的能力,通过这两途径阻
断DA能纹状体黑质传导,使纹状体中的
DA降低,乙酰胆碱相对占优势,导致
PDS。近年来引起PDS的抗精神病药物主
要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碳酸锂、氟西
汀。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钟丽琼[2]
报道了静脉注射氯丙嗪致锥体外系反应
11例,长期大量使用该药可致锥体外系
反应,其发生机制是由于氯丙嗪阻断了
黑质-纹状体中的DA受体,破坏了DA
和乙酰胆碱的平衡,从而导致锥体外系
反应。另外,李天森等[3]对氟哌啶醇致麻
醉后锥体外系反应5例分析,其认为当
氟哌啶醇进入体内后,由于其特有的化
学结构功能能阻断基底节的DA受体,使
其机能缺失,从而破坏了DA和去甲肾上
腺素、乙酰胆碱、γ-氨基丁酸的平衡,出
现了一系列锥体外系功能紊乱的症状。
此外翟金国等[4]报道了抗躁狂症药物碳
酸锂能致急件肌张力障碍,可能是该患
者对碳酸锂较高敏感性,发生了锂中毒,
过度降低了DA受体的敏感性,导致DA
功能缺乏,乙酰胆碱功能相对增强。氟西
汀也能引起PDS,虞洪[5]报道1例,口服
氟西汀20mg/d,合用麦普替林75~125
mg/d,约2周后出现肢体轻微震颤,下肢
乏力,步态不稳或慌张步态,四肢肌张力
明显亢进,停药输液后好转,氟西汀引起
锥体外系症状(extrapyramidalsymptoms)
很可能是由于5-HT活动增强,从而抑制
DA功能所致。
2钙通道阻滞剂所致的PDS
钙通道阻滞剂通过阻滞钙的生物效
应,影响DA递质的传递,而引起PDS。随
着老龄化人口不断地增加,老年性心血
管也随之增加,不合理的、持续性的应用
钙通道阻滞剂也不断增加,那么易引起
一些严重的不良反应,如PDS。Negrotti
等[6]已证实氟桂嗪既可直接竞争性拮抗
纹状体DA能D
2
受体,又可使单胺能及
5-羟色胺能神经元的酪氨酸羟化酶丢失药物所致帕金森综合征
董寿堂杜一民
作者单位:671000大理学院药学院
通讯作者:杜一民E-mail:duyimin1021@
yahoo.com.cn
3083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