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共0分)
1.(2010年海南高考历史3题)北魏至唐前期实行均田制,宋代以后历朝都未实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上述变化主要是由于
A.小农经济的发展 B.租佃关系的盛行
C.土地的高度集中 D.农业生产水平提高
2.斯塔夫里阿诺斯指出:“铁制工具还促进了在黄河流域地区兴修大批的排水工程,为远距离运输大批商品而进行的运河开挖以及在西北干旱地区进行的打井灌溉工程。”从中可知,我国古代大规模兴修水利应始于( )。
A.夏商时期 B.战国、秦汉 C.隋、唐时期 D.宋、元时期
3.据分析统计,《孟子》一书中关于水利的谈话有11次,都涉及黄河洪水泛滥殃及邻国。从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来看,解决的根本之道在于( )。
A.各国减少战争,专力治黄 B.各国加强协调,统一治黄
C.统一中原,由治理 D.各自为政,加强治理
4.(2008年上海高考A5题)均田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土地制度,推行该制度的朝代有( )
①西周 ②北魏 ③唐朝 ④明朝
A. ① ② B.② ③ C.① ④ D.③ ④
5.(2009年6月福建会考13题)古载,有先贤“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成为农业的始祖。这位先贤是
A.大禹 B.神农氏 C.李冰 D.郑国
6.(2010年11月北京海淀区高三期中1题)夏商时期农业生产工具是
A.木制的耒耜 B.铜制的耒耜 C.铜制的犁 D.铁制的犁
7.(2010年广东省梅州市高三一模)纵观整个中国历史,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期。下列有关该时期经济发展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变化 ②小农经济开始出现
③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④官府垄断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⑤城市的主要功能转为以经济商贸为主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④
8.(2010年4月深圳市宝安区高三调研)《汉书·召信臣传》载:“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材料证明汉代
A.用柴火灰做肥料 B.以生葱、韭菜为主要蔬菜
C.官府重视蔬菜种植 D.掌握冬季温室种植技术
9.(2011年1月北京东城区高三期末统考5题)下列措施中促进了北魏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是( )
A.租庸调法 B.均田制 C.迁都洛阳 D.初税亩
10.(2011年1月东北师大附中高三摸底3题)明朝海瑞说:“欲天下治安,必行井田,不得已而限田。”丘浚说:“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得。”下列对这些材料理解、判断错误的是 ( )
①海瑞正确的分析了明朝的土地问题,提出了科学的解决办法
②丘浚客观的分析了我国封建土地制中的一些问题
③他们都看到了土地不均这一封建社会的现象
④他们都认定限田、均田是稳定统治秩序,消除不均现象的基本良策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0小题,共0分)
一课一练参
一、选择题
1.C
解析:北魏到唐朝前期,国家掌握大量土地,均田制得以推行,唐朝中后期以后土地兼并严重,大地主兼并自耕农的土地以及国家分配给农民的土地,造成国家土地所有制的萎缩,不仅均田制遭破坏,国家也无法推行统一的土地分配制度。
2.B
解析:从材料信息看,作者揭示了铁制工具与兴修水利工程的关系。铁器的大力推广是在战国和秦汉时期。
3.C
解析:孟子是处于战国时期,诸侯割据争霸,所以要治理黄河水患,从当时历史发展趋势看,必须在统一的主持下,全面整治。
4.B
解析:均田制从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开始推行,后来一直延续到隋唐时期,在唐朝中期被破坏。因此②③为正确答案。北魏孝文帝改革时创立均田制,隋唐时沿用。选B项。
5.B 6.A
解析:夏商时期的生产力水平非常低,生产工具主要是木、石、骨等做的。
7.D
解析:采用排除法,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主要还是政治功能,尽管各诸侯国的都城已发展成为商业中心,但商业中心是依附于政治中心的。所以⑤应排除。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并广泛使用,农用动力和农业耕作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步被封建土地所有制所取代,小农经济在这一时期也开始逐步形成。伴随着奴隶制度被封建制度所取代,“工商食官”局面也逐步被打破,出现了如范蠡、吕不韦等大商人。
8.D
解析:“太官园种冬生葱、韭菜茹,覆以屋庑,昼夜燃蕴火,待温气乃生。”大意:汉代宫廷,太官(官职)冬天在园子里面种植葱、韭等蔬菜(原本春天才有),用廊屋遮盖,从早到晚点着蕴火,用暖气使蔬菜生长。材料反映了古代利用温室种植蔬菜的情形。
9.B 10.D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