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45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2018·泰州中学期中)唐代的印刷品主要为儒、佛、道家经典。宋代印刷的文献,则无所不包:史地、方术、诗文、戏曲、医学、方剂等。造成这一变化的关键因素是( )
A.造纸技术的突破 B.文化教育的兴盛
C.重文轻武的 D.印刷成本的降低
解析:选D 宋代时期由于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和推广,导致印刷成本降低,故答案为D项。
2.《三国演义》中有如下描述:“车中原来皆是火药,一齐烧着……只见山上两边乱丢火把,火把到处,地中药线皆着,就地飞起铁炮。满谷中火光乱舞,但逢藤甲,无有不着。”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这一推断( )
A.依据正确,结论正确 B.依据错误,结论正确
C.依据正确,结论错误 D.依据错误,结论错误
解析:选D 材料是文学作品的描述,而文学作品的描述不能作为第一手史料,因此依据错误;依据材料“有人据此推断三国时火药已应用于战争”,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火药应用于战争是在唐朝末年,因而结论是错误的,D项符合题意。
3.(2019·海门中学月考)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说明( )
A.农业发展与传统历法结合
B.文学创作与生活相联系
C.文学作品呈现贵族化趋势
D.农业生态环境开始关注
解析:选B 材料叙述了鸟鸣与农作的关系,故A项错误;材料描写了田间农作的景象,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野人无历日”,描写得是普通农夫的生活写照,故C项错误;材料叙述了农民按时劳作的相关信息,故D项错误。
4.书画名家王修在《版本述》中说:“镂板刻书,意在流传,然经书史籍,初无版行。而历日字书,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故先有雕板。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故亦先有雕板。”这说明( )
A.儒学复兴影响雕版印刷发展
B.民众需要决定印刷内容选择
C.佛教盛行推动雕版书籍出现
D.市场需求引发雕版技术革新
解析:选B 材料中“通俗浅陋之书,需之者众”“佛经以诵讽供养者众”说明为了满足民众阅读通俗浅显和礼佛所需的书籍,所以先出现雕版印刷,故B项正确;A、C、D三项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
5.文人高续增在《〈诗经〉为证,我们曾经浪漫过》中写道:“《诗经》不是按照‘上头’的尊意做出来的赞美诗,它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的华夏先民们灵魂还未被奴化,君主们包括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可以看出( )
A.《诗经》反映了中国古代民主平等的政治制度
B.《诗经》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
C.《诗经》开创了中国古典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
D.《诗经》反映了宏大进取的大一统时代风貌
解析:选B 题干材料展现的是《诗经》“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天子也能认真地听取来自民间的呼声”,这是先秦时代社会现实的文化反映,故选B项。A项错在“民主平等”,C项错在“浪漫主义”,D项错在“大一统”,皆排除。
6.百回本小说《西游记》的生成受元代“西游戏”的影响,而当小说问世后,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明清时期,“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实质上反映了
( )
A.统治者重视社会教化 B.传统价值观念的变化
C.文学世俗化倾向明显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解析:选B 材料“在它的影响下民间又产生了大量‘西游戏’”表明小说影响本身主要局限于社会下层,与统治者重视与否无关,故A项错误;“西游戏”在民间的流行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趋势,具有较为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深刻地改变了下层民众价值观念,故B项正确;文学世俗化倾向是其表面体现,故C项错误;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材料论据不足,故D项错误。
7.乾隆帝酷爱书法,于卧室边专置一间小暖阁,用以珍藏代表中国书法艺术最高水平之名帖——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此三帖被后人称为“三希帖”(如图)。下列对其书体特征介绍最准确的是( )
A.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
B.疏密得体,收放结合,浓淡相融
C.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
D.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
解析:选B 观察题图,得知三帖的书体是行书。“圆劲均匀,粗细一致,形式奇古”体现的是篆体的特点,故A项错误;行书兼具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收放结合,既有审美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故B项正确;“笔画详备,形体方正,规矩整齐”是楷书的特点,故C项错误;“结构简省,勾连不断,纵任奔逸”是草书的特点,故D项错误。
8.有学者认为:宋元以后,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强化以后表现出的高雅文化倾向。他最可能选择的依据分别是( )
A.风俗画和文人画 B.话本和小说
C.汉赋和唐诗 D.元曲和杂剧
解析:选A 题干提到的“文化世俗化倾向”和“高雅文化倾向”,是商品经济发展和理学分别作用的结果,风俗画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壮大的需要,文人画是理学发展的结果,故A项正确;话本和小说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B项错误;汉赋和唐诗不符合时间要求,故C项错误;元曲、杂剧都是市民阶层壮大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D项错误。
9.“扬州八怪”是一群聚集在扬州的画家共同形成的一个画派,也称“扬州画派”。清朝中期,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扬州的画家们继承了明朝城市市民绘画的传统,把书法、诗歌、绘画与篆刻融合起来,趣味表现更加自由,颜色更加鲜明,有活泼积极的入世精神。据此,可以判断“扬州八怪”的出现( )
A.标志着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的艺术
B.完全摆脱了文人画的影响
C.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后的市民文化需求
D.反映了清朝君主弱化
解析:选C 根据“扬州富裕的盐商喜欢用活泼的、有生命力的绘画来装饰家园,扬州画派就是中国富有的商贾支持绘画的重要见证”,可知扬州画派适应了商人对文化的需求,反映了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后市民的文化需求,故C项正确;“绘画开始成为一门的艺术”,材料无从体现,A项错误;B项表述过于绝对;清朝君主空前强化,D项错误。
10.《墨梅图》是写意画中的精品,画中题诗为:“吾家洗砚池头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观察绘画和题诗可以得知( )
A.宋代花鸟画艺术造诣高超
B.风俗画是商品经济繁荣的表象
C.中西间文化交流源远流长
D.理学对个人道德修养影响深远
解析:选D 根据题诗“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体现了注重个人正义、责任的道德修养,体现程朱理学的影响,故D项正确。
11.“京剧的形成是有清以来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清代戏曲一方面是各种声腔纷纷兴起,互相争胜;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没有新的综合,就不会有曲调丰富、艺术表现力强大的大型新剧种的出现。”材料反映了( )
A.京剧已成为“百戏之祖”
B.京剧艺术经融合而推陈出新
C.京剧是古代戏曲的高峰
D.京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
解析:选B 百戏之祖是昆曲,不是京剧,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另一方面又彼此交流,实行新的综合”,可知京剧是经融合后而推陈出新的,故B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叙述了京剧的形成过程,并没有反映其地位,故C项错误;元杂剧标志着古代戏曲的成熟,故D项错误。
12.1985年5月,作出《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此次教育改革
( )
A.是对传统教育的彻底否定
B.践行了“三个面向”的方针
C.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贯彻了“科教兴国”的战略
解析:选B 20世纪80年代提出教育的“三个面向”方针,材料中的《关于教育改革的决定》体现了这一方针的要求,故答案为B项。A项说法绝对,排除;到1965年,中国教育事业初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排除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指把发展科技和教育事业放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1995年提出实施,排除D项。
13.“全国各类学校在校人数为13 138.4万,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这段记载应该出现在( )
A.20世纪60年代中期 B.新中国成立初期
C.三大改革完成之后 D.20世纪70年代中期
解析:选A 解答本题注意从题干中了解信息:初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奠定了共和国教育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形成体系需要时间,因此不可能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三大改造完成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国正在进行“文化大”,教育处于混乱状态,排除B、C、D三项。故选A项。
14.(2019·南通中学月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为了实现党的十四大所确定的战略任务……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发展教育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此后,中国( )
A.制定“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
B.初步建立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C.提出“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制定“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解析:选C “十四大”召开于1992年,“教育事业”说明是“科教兴国”战略,故C项正确;A项是在1956年;B项是在1965年;D项是在1983年。
15.(2018·南京二模)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人口5.5亿,全国文盲占人口总数的80%。到1978年,青壮年文盲率已经下降到5%。1949年全国平均每万人中有大学生2.2人,1978年上升为8.9人。以上现象的变化得益于( )
A.义务教育的普及 B.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
C.希望工程的推动 D.“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解析:选B 义务教育的开始普及是在1986年,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文盲数量下降和大学生数量的增加,这反映出中国国民教育的发展,故B项正确;20世纪90年代兴起了希望工程,故C项错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是在1995年,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5分)
16.一个国家的未来取决于年轻一代成长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则取决于所受的教育的种类、教育的深浅。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孔子是私学教育的鼻祖,但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犬”等。
材料二 北宋私人讲学的书院兴盛,书院作为教育的特殊组织形式,在宋朝非常兴盛。究其原因,既有社会环境的推动作用,又有文人群体的不懈努力和开拓。在这两方面力量的共同作用之下,宋代书院呈现出了一个辉煌发展的局面。
材料三 要达到幸福快乐的大同之世,必须推行“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儿童6岁入“小学院”,11岁入“中学院”,16岁入“大学院”,20岁毕业。经过长达14年的义务教育培养,使每一个年轻人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和专门的技术训练。
——据康有为《大同书》整理
完成下列要求: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创办私学的重大贡献,分析当时“矮化”孔子的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3分)
(3)依据材料三,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思想根源。 (6分)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可从其思想和实践角度来概括孔子办私学的贡献;第二小问,可联系所学知识,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分析。第(2)问,联系宋代的政治、经济和儒学的发展状况来分析宋代书院兴盛的原因。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的信息归纳康有为有关教育的主张;第二小问,可从材料中要达到的“大同之世”“公养”“公教”“公恤”的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归纳总结。
答案:(1)贡献: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
原因: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诸侯争霸,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
(2)原因:北宋重文轻武;商品经济发展;理学注重人的内心修养。
(3)主张:教育是社会福利(或义务教育);完整的教育体系;文化与职业技能并重。
思想根源:继承儒家的“仁”的思想(大同思想);吸收了西方的民主思想。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