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娃哈哈去年500亿目标实质达成400余亿,娃哈哈自身总结为“硬件厂房设施的进度慢导致了业绩没有达标”是一个拙劣的借口。饮料制造资源总体不是短缺而是过度饱和状态,在所有营销资源的配置中生产是一个最可控的环节。
(2)娃哈哈渠道模式及其所建立的渠道是其重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其在过去十数年中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堪称中国快消品典范,在其目标达成出现问题时候,不去找真正的“短板”,而去修理其“最长的板”,实属“头痛医脚、南辕北辙”。
(3)娃哈哈的核心问题(也是其目标未能达成的关键),在于其产品布局及其品类开发,新产品开发方面:草率、急躁、庞杂!
其众多新产品的前期市场研究,产品研究,及产品上市前的测试、试销、及相关产品推广策略上准备严重不足(主要是需求研究、产品概念开发、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上的不足等),致使其近年所推出的庞杂的“新品”大多是失败或者至少不能算得“成功”(未能达成其战略预期)。偶有还能取得一定的销售的新品,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其渠道的强势(包括经销商的忠诚度和娃哈哈对渠道强大的控制力)及庞大的传播资源。但总体而言也是不尽人意的!这也致使在娃哈哈在近年推出了包括啤儿茶爽、Hello-C等等如同鸡肋的一系列“新品”后,其四百余亿的销售主要还是依靠“营养快线”等“老将”在支撑。过多的“瘦狗”产品不仅仅直接挤占了其宝贵的营销资源(包括其传播资源及渠道资源等),也打击和伤害和渠道对其“新品”的信心。
(4)娃哈哈现有“(倚)重渠道强势、轻(视)产品策略”的策略,无休止的往市场“压新品”的更大隐患在于:“再好的渠道承载也是有限的,就象人的消化道一样,吃了一点不干净的东西,拉拉肚子也没有大碍;但是,如果乱七八糟的吃得多了,超过了渠道的承受能力,难免会“生病”,渠道就会“罢工””!这也将直接动摇娃哈哈赖以成功的根基!
2、终端市场、零售商
3、(1)认识::增加一套新的“经销商-终端”的二级通路,与此同时,保持新品推出的进度,也就是保持产品更新率。
(2)利:使两套通路体系比较和谐运转,鼓励经销商的热情,提高经销商的忠诚度。
(3)弊:在新产品开发上草率、急躁、庞杂,会导致一些如同鸡肋的一系列新品占据营销资源,会打击和伤害渠道对这些新品的信心。
案例二
1、(1)用工成本上升、物业租金上升、供应链上游的采购成本上升,而百货业肩负着稳定物价的社会职能。
(2)卖场规划不理想,商圈的变化,业主的频繁更换。
(3)消费需求变化,船用百货业的模式不能迎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增速放缓。
(4)传统经营理念缺乏持续增长的核心竞争力。
(5)遭受其他零售商的夹击,同时受到新兴电商的冲击。
2、零售转换理论,零售机构生命周期理论。
(具体解释见上课ppt内容)
3、虽然当前百货业尝试转型与创新模式发展效果仍然是不足为道的,目前也仍没有探索出比较成功的模式,但发展前景还是可观的,在传统渠道后,进行转型,采取线下品牌服务+线上销量,百货业具有这方面的优势。今后的业务模式仍然要具有创新性,并且时时更新。
案例三
1、原因:(1)五粮液原有团购渠道崩塌。(2)体质改革,五粮液原有的市场基础消失。
思想:通过对渠道环境的分析,从而制定新的战略决策。渠道下沉,更贴近消费者。
2、内容做法:降低终端渠道商的授权标准,同时获得相应的配货权,并减免部分配货费,并由总部统一设计制作门头。
实质:缩短了渠道,直接由经销商-终端,使销售渠道全面下沉,渠道更加扁平化,从而降低了成本。
3、(1)利:比零级渠道效率高,比多级渠道分销速度快。并且适应新的市场,渠道整合成本降低,更易获得消费者认可。
(2)弊:对于分销商来说,过分依赖核心企业;对于核心企业来说,面临合作终结的风险。
(3)建议:(不会)
案例四
1、品牌专营的渠道模式。
2、理由:(1)不规范、胡乱报价、态度差、售后无法保障是一汽大众取缔二级经销商的重要理由。
(2)二级经销商往往率先出现价格波动,造成价格混乱,对企业的伤害较大。
(3)取缔二级经销商有利于统一服务质量,提升品牌形象。
渠道理论:(不会)
3、(1)看法:取缔二级经销商有利于提升品牌,但并不是主流,在提升品牌的同时降低了品牌占有率。
(2)理由:在未建立4s店的中小城市,销量主要由二级经销商承担,并能为厂家快速消化库存。二级经销商的价格也能反映市场供求关系,有助于企业把握产能与市场需求的关系。同时,二级经销商能最大方便和服务消费者,属于长远发展。
4、(不会)
案例五
1、(1)市场已经从卖方市场趋向转变为买方市场趋向,厂商和销售商博弈谁是买者谁牛气。
(2)连锁商业作为巨型零售企业,其销售额完全超过了巨型厂商的销售额,完全可以决定厂商的生死。
(3)连锁商业作为零售商比供应商更能准确地了解消费需求的变化,从而支配供应商的行为。
(4)连锁商业作为大型零售商开发自有品牌。
2、我赞成国美的意见
理由:国美作为产品的终端商,市场的竞争是激烈的,国美仍然是成本最低的平台。在面对竞争时,零售商和供应商都要进行投入。当然“压榨”供应商的问题,由部分原因也有国美内部的问题。
3、(1)厂家重视经销商的利益,要维护该地区的价格稳定,对产品的售后要有严格管理和健全的体系。
(2)商家要遵守厂家的营销策略。给予厂商利益空间。
(3)求同存异,采用协商来化解分歧,而不是一味的拿撤货来威胁厂商。
(4)厂商打压商家,或商家对厂商提出过分的要求,都会造成双输的局面。两房都是资本逐利的主体,盈利才是目的,谈判需要双方的共同让步才可以得以继续。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