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精讲
关键句子主要包括五个方面:①点明题旨的句子;②描写、议论、抒情的句子;③总结全文的句子;④引用的句子;⑤起承转合的句子。理解关键句子主要是指能体味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喜怒哀乐、褒贬态度及思想倾向等。同时要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功能作用、特点完全相同的一个句子,在不同文体中其功能作用是不同的。
(一)重点语句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1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特殊含义。
要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境,如理解《藤野先生》中的“标致”一词,首先必须知道该语境表达的是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之情,然后才能对“标致”作出准确理解。 是反语,表示讽刺。
例:“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我的老师》)“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2、联系具体语言环境,借助上下文去推测,判断词语的言外之义。如《小橘灯》的结尾:"她的妈妈也一定好了吧?因为我们'大家'都'好'了。"显然句中加点的"好"运用了双关辞格,不只是指病好了,更主要的是指黑暗社会已被推翻,人们已过上了美好的生活。这就是言外之意。
3、语境中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如《驿路梨花》的结尾句:"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这里运用了引用辞格,联系全文,分析引用诗句的作用,可推知其象征义是表明了雷锋精神不断传递、处处发扬的深意。
常考题型:
(1)分析某个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对策:(1)了解用词之美------动词形容词精辟准确,把事物说得形象具体;使用成语,为文章增色;关键词能为中心服务。
(2)掌握答题技巧:把握词语的比喻意、引伸意、双关义。如阿来的《词典的故事》中“营业员脸上显出了更多的怜悯,这位阿姨甚至因此变得漂亮起来”。“漂亮”一词就要从它的引伸意义去答题,它不是指阿姨一下子好看起来,而是反映出阿姨的怜悯使我对阿姨产生好感的内心活动。
(二)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理由。
对策:(1)了解语言美的几种形式及作用
①修辞之美
②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也有排比句,还有运用一组关联词语的句子等等。(作用:句式不同,表达的效果就不同。 疑问句造成悬念,感叹句便于抒情;反问句加强语气语调引人深思;排比句叠句气势磅礴、层层深入;对偶句铿锵凝练,重复余韵悠然 ,也可以从灵活多变、富有表现力等方面去品味其妙处)
③哲理之美———形象而含蓄,具有言外之意,富有哲理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在文章的开头结尾。(作用:可以给人以启迪教育作用。)
④内容之美———内容丰富题材新颖又与中心连接紧密的句子。(作用:全面新颖,能很好地为中心服务。)
(2)注意答题格式:我喜欢 xx 句,因为它xx。
总之,品味句子和关键词。最好找词语点评或整体点评:即怎样写、写得怎样和写出什么、给读者怎样的感受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或效果。
答:A、分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若没有,则应选择有生命力的词语进行。
B、表面意义(表面上的意思)和表达效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特点)或从正面和侧面点评。
C、深层含义(联系上下文、主题、作者意图,蕴涵有什么道理、思想、感情等)肯定了/褒扬了/赞美了/歌颂了或批判了/讽刺了/否定了/反驳了,或者给了我们……的印象、启示、道理等。
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题:一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做,提醒注意勾、画、圈、点 。
【例题】从前有个人,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饥渴难忍,濒临死亡。可他仍然拖着沉重的脚步,一步一步地向前走,终于找到了一间废弃的小屋。这间屋子已久无人住,风吹日晒,摇摇欲坠。在屋前,他发现了一个吸水器,于是便用力抽水,可滴水全无。他气恼至极。忽又发现旁边有一个水壶,壶口被木塞塞住,塞上有一个纸条,上面写着:“你要先把这壶水灌到吸水器中,然后才能打水。但是,在你走之前一定要把水壶装满。”他小心翼翼地打开水壶塞,里面果然有一壶水。
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是不是该按纸条上所说的,把这壶水倒进吸水器里?如果倒进去之后吸水器不出水,岂不白白浪费了这救命之水?相反,要是把这壶水喝下去就会保住自己的生命。一种奇妙的灵感给了他力量,他下决心照纸条上说的做,果然吸水器中涌出了泉水。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个够!休息一会儿,他把水壶装满水,塞上壶塞,在纸条上加了几句话:“请相信我,纸条上的话是真的,你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尝到甘美的泉水。”
为什么说“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
答:
【指导】要回答这道试题,就要首先结合这句话上下文的语境来分析概括,从本句入手。其次再看句子所在的语段和与之对应的解说句。从上下句来看,“这个人面临着艰难的抉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若按纸条上所说的去做而仍然吸不出水,则白白浪费了这救命的水;二是若把这壶水喝下去,虽可保住自己的生命,但这种自私的做法,将受到良心的谴责。
总结方法:文中关键的语句常常是指能够提示和概括文章中心或段意的,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对全文的内容和结构有重要作用,或在写景状物、刻画人物和议论抒情方面有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正确理解和分析这些语句,有助于我们把握文段的意思和全文的主旨。
技巧:含义要结合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
青青庭院
故乡青青的庭院是我儿时的乐园。
宽大的庭院到处都染满了绿,除了北边屋前,四壁倒有三面被绿簇拥着,中间被父亲
的花草和母亲的菜畦装点起来,并不显得空旷。因为庭院的绿太浓,于是在我的意识里,
庭院仿佛一年四季都是绿的。而这绿又是摇曳多姿的,空灵而深邃的,总在你不经意的时
候探到你的心里。
每到六月的时候,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
里逼着你的眼。蜂儿嗡嗡地闹着,贪婪地吮着花蜜。儿时的我总是很馋,却不晓得蜂蜜要
经过蜜蜂的酿造才可以吃,以为捉到一只蜜蜂就可以吃到甜甜的蜂蜜。常常寻一只敞口不
是太大的玻璃瓶子,轻手轻脚地靠近树身,耐心地等待蜜蜂停落到花儿上,钻进花心,然
后悄悄地把瓶口移近,猛的一扣,蜜蜂一惊,就会落入瓶底,接着迅速旋紧盖子。怕蜜蜂
死掉,就在瓶盖儿上扎个眼儿,且看蜂儿在瓶中辗转,腹部一鼓一鼓的,淡淡的黄的翅风
车一样的振动,找不到出去的路。看到后来,却觉得蜂儿可怜,索性打开瓶盖儿,看蜂儿
飞走,吃蜜的念头早已忘掉了。有时手指被蜇得又红又肿,就翻来清凉油抹上。但很快就
忘了,就再去捉,再被蜇。
时光如同缎子一般在不知不觉中滑过。及至后来我离开故园到外地求学,再参加工作,
再成了家,故园离我渐渐的远了。但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
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
一晃小女也十岁了。每到暑假或寒假,她总是迫不及待地要回故园。父母已经赋闲在
家,将今日的庭院装点得更为绚丽。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形成一
道绿色的屏障,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南屋与庭院之间多了一道花墙,上面是瓜
藤搭起的帐篷,长的丝瓜、弯的北瓜从藤上垂下。转过花墙,东墙是满架的金银花,从南
到北一路的铺开,西墙挂满了葡萄。各色的深的浅的树和藤在庭院中攀缘生长,错落有致。
母亲的菜畦依然齐整,父亲的花草依然沿着菜畦一路开放。石榴树斑斑驳驳地褪皮,大大
小小的石榴赶趟似的挂满了枝头,叶间还偶尔开放着一朵两朵火红火红的石榴花。但故乡
的庭院究竟还是绿,浓浓的令人不禁将它掬在手里,饮到心里,醉到梦里。
故园的绿啊,它衍生了几代人的梦,不仅衍生着梦,也衍生着希望,时时激励着我。
11.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文字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4分)
(1)北屋前的石榴树就急急地缀满了火红火红的花朵,躲在油亮的深绿里逼着你的眼。
(2)爬墙虎在南屋的墙面上像瀑布一样泼洒下来……窗儿在上面像眼睛一般地眨着。
12. 为什么作者觉得庭院中的绿“又是摇曳多姿,空灵深邃”的?请根据全文作简要回答。(4分)
13. 文章写庭院的绿,可是第3段却详写了儿时捉蜜蜂的趣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14. 第4段中说,“故园的绿却始终留在我的心底,如同儿时父母慈爱的目光始终浸润着我的心田。”这句话有什么含义和作用?(5分)
讲 究
孙春平
大学新生入学,302室住进八位女生。当晚,各位报了生日,便有了从大姐到八妹的排序,尽管都是同庚。
不久,大姐王玲的老爸来看女儿,搬进了一个水果箱。打开,便有十六个硕大红艳的苹果摆在了桌面上,每个足有半斤重,且个头儿极齐整。王玲抢着把苹果一字摆开,再让大家看,众姐妹更奇得闭不上眼了。原来每个苹果上还有一个字,合在一起是:“八人团结紧紧的,试看天下能怎的!”之后便笑,一幢楼都能听到八姐妹的笑声。王玲得意地告诉大家,说家里承包了果园,入夏时她老爸就让果农选出十六个苹果,并在每个苹果的阳面贴上一个字或标点符号,秋阳照,霜露打,便有了这般效果。这是老爸早就备下的对女儿考上大学的贺礼。五妹张燕是辽宁铁岭来的,跟赵本山是老乡,故意学着那个笑星的语气对王玲老爸说:“哎哟妈呀王叔,您老可真讲究啊!”众人再大笑,“讲究”从此便成了302室的专用词语,整天挂在了八姐妹的嘴上。
第二个来“讲究”的是三姐吴霞的妈妈,带来了八件针织衫,穿在八姐妹身上都合体不说,而且八件八个颜色,八人一齐走出去,便有了“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的效果。吴霞说,妈妈在针织厂当厂长,这点儿讲究,小菜一碟。
年底的时候,二姐李韵的家里来了“钦差”,是爸爸单位的秘书,坐着小轿车,送给大家的礼物是每人一个皮挎包。女孩子挎在肩上,可装化妆品,也可装书本文具,款式新颖却不张扬,做工选料都极精致,只是都是清一色的棕色。但细看,就发现了“讲究”也是非比寻常,原来每只挎包盖面上都压印了一朵花,或腊梅或秋菊等,八花绽放,各不相同。李韵故作不屑,说一定又是年底开什么会了,哼,我爸就会假公济私。
每有家长来,并带来讲究的食品或礼物的时候,默不作声静坐一旁的是七妹赵小穗。别人喊着笑着接礼物,她则总是往后躲,直到最后才羞涩一笑,走上前去。所以,分到她手上的苹果,便只剩了两个标点符号,落到她肩上的挎包则印着扶桑花。有人说扶桑的老家在日本,又叫断头花,那个桑与伤同音,不吉利,便都躲着不拿它。每次,在姐妹们的笑语喧哗中,默声不语的赵小穗总是很快将一杯沏好的热茶送到客人身边,并递上一个热毛巾。平日里,寝室里的热水几乎都是赵小穗打,扫地擦桌也是她干得多,大家对她的勤谨似乎已习以为常。大家还知道她的家在山区乡下,穷,没手机,连电话都很少往家打,便没把她的那一份“讲究”挂在心上。
一学期很快过去,放寒假了。众姐妹兴高采烈再聚一起的时候,已有了春天的气息。那一晚,赵小穗打开旅行袋,在每人床头放了一小塑料袋葵花子,说:“大家尝尝我们家乡的东西,是我妈我爸自己种的,没用一点儿农药和化肥,百分之百的绿色食品。”
葵花子平常,可赵小穗送给大家的就不平常了,是剥了皮的仁儿。一颗颗那么饱满,那么均匀,熟得正是火候而又没一颗裂碎,满屋里立时溢满别样的焦香。
李韵拈起一颗在眼前看,说:“葵花子嘛,要的就是嗑时那份情趣,怎么还剥了?是机器剥的吧?”
赵小穗说:“我爸说,大家功课都挺忙,嗑完还要打扫瓜子皮,就一颗颗替大家剥了。不过请放心,每次剥之前,我爸都仔细洗过手,比闹‘非典’时洗手过程都规范严格呢。”
王玲先发出了惊叹:“我的天!每人一袋,足有一斤多,八个人就是十来斤。这可都是仁儿呀,那得剥多少?你爸不干别的活儿啦?”
赵小穗的目光暗下来,低声说:“前年,为采石场排哑炮时,我爸被炸伤了。他出不了屋子了,地里的活儿都是我妈干……”
吴霞问:“大叔伤在哪儿?”
赵小穗说:“两条腿都被炸没了,胳膊……也只剩了一条。”
寝室里一下静下来,姐妹们眼里都噙了泪花。一条胳膊一只手的人啊,蜷在炕上,而且那不是剥,而是捏,一颗,一颗,又一颗……
张燕再没了笑星般的幽默,她哑着嗓子说:“小穗,你不应该让大叔……这么讲究……”
赵小穗喃喃地说:“我给家里写信,讲了咱们寝室的故事。我爸说,别人家的姑娘是爸妈的心肝儿,我家的闺女也是爹娘的宝贝……”
那一夜,爱说爱笑的姐妹们都不再说话,寝室里静静的,久久弥漫着葵花子的焦香。直到夜很深的时候,王玲才在黑暗中说:“我是大姐,提个建议,往后,都别让父母再为咱们讲究了,行吗?” (选自《名作欣赏》2009年第12期)
18.小说结尾部分说“我给家里写信,讲了咱们寝室的故事”,请用最简洁的语言,将赵小穗所讲故事的内容概述出来。(6分)
答:
19.重点品味下列语句,回答相应的问题。(6分)
⑴“王玲抢着把苹果一字排开……”,这句中的“抢”用得好,好在哪里?(3分)
答:
⑵“一条胳膊一只手的人啊,蜷在炕上,而且那不是剥,而是捏,一颗,一颗,又一颗……”此句中“一颗,一颗,又一颗……”改为“一颗又一颗……”,为什么不好?(3分)
答:
20.赵小穗及其父亲各是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8分)
答:
21.“寝室里静静的,久久弥漫着葵花子的焦香”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张大力 冯骥才
(1)张大力,原名叫张金璧,津门一员赳赳武夫,身强力蛮,力大没边,故称大力。津门的老少爷们喜欢他,佩服他,夸他。但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张大力就有这么一件事,当时无人不晓,现在没人知道,因此写在下边———
(2)侯家后一家卖石材的店铺,叫聚合成。大门口放一把死沉死沉的青石大锁,锁把也是石头的。锁上刻着一行字:凡举起此锁者赏银百两。
(3)聚合成设这石锁,无非为了证明它的石料都是坚实耐用的好料。
(4)可是,打石锁撂在这儿,没人举起过,甚至没人能叫它稍稍动一动,您说它有多重?好像它跟地壳连着,除非把地面也举到头上去!
(5)一天,张大力来到侯家后,看见这把锁,也看见上边的字,便俯下身子,使手问一问,轻轻一撼,竟然摇动起来,而且像摇一个竹篮子,这就招了许多人围上来看。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
(6)众人叫好呼好喊好,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老板上来笑嘻嘻说:“原来张老师来了,快请到里头坐坐,喝杯茶!”
(7)张大力听了,正色说:“老板,您别跟我弄这套!您的石锁上写着嘛,谁举起它,赏银百两,您就快把钱拿来,我还忙着呢!”
(8)谁料聚合成的老板并不理会张大力的话。待张大力说完,他不紧不慢地说道:“张老师,您只瞧见石锁上边的字了,可石锁底下还有一行字,您瞧见了吗?”
(9)张大力怔了。刚才只顾高兴,根本没瞧见锁下边还有字。不单他没瞧见,旁人也都没瞧见。张大力脑筋一转,心想别是老板唬他,不想给钱,以为他使过一次劲,二次再举不起来了,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可抬眼一看,石锁下边还真有一行字,竟然写着: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10)把这石锁上边和下边的字连起来,就是:凡举起此锁赏银百两,惟张大力举起来不算!
(11)众人见了,都笑起来。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而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
(12)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17.文中有几处直接描写张大力力大无比?请根据原文写在下面。(6分)
18.张大力有何性格特点?请结合张大力的表现具体分析。(4分)
19.第(6)自然段划线句中,“笑嘻嘻”一词有什么作用?全文中与之关联最紧密的话是哪一句?(4分)
20.赏析语言。(8分)
(1)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4分)
(2)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4分)
21.第(1)段写到“天津人有自己夸人的方法”,结合全文来看,这种“夸人的方法”该怎样理解?(2分)
(三)(24分)
18.(6分)答:第一次:大姐的爸爸送来十六个硕大的苹果,每个苹果上都有字。第二次:
三姐姐的妈妈送来八件八个颜色且都合体的针织衫。第三次: 二姐爸爸的秘书送来八个
压印着八种花的女式皮挎包。
19.(6分)
⑴(3分)答:“抢”既能生动地表现王玲的动作敏捷、急切(1分),又能透露出她看到老爸给自己送来这么讲究的礼物时那种兴奋自豪(2分)的心情。
⑵(3分)答:“一颗,一颗,又一颗……”表明赵小穗的爸爸剥瓜子非常艰难(2分)并且速度很慢(1分);而“一颗又一颗……”则显示赵小穗的爸爸剥瓜子时动作敏捷并且速度很快,这就与前文的描写“一条胳膊一只手的人啊,蜷在炕上,而且那不是剥,而是捏”相互矛盾。
20.(8分)答:赵小穗勤劳善良,寝室里的水几乎都是赵小穗打,扫地擦桌也是她干的多;热情有礼貌,“总是将一杯沏好的茶送到客人身边,并递上一个热毛巾;沉默寡言,家长来时,总是默不作声坐在一旁。谦让拘谨,总是最后一个羞涩一笑去拿别人挑剩下的东西。
评分标准:每个观点1分、材料1分,最多给4分。
赵小穗的父亲见义勇为、舍己为人,为采石场排哑炮,不幸炸掉双腿和一只胳膊;具有顽强的毅力,虽然身体残疾只剩一只手,却克服重重困难,剥出了10来斤葵花子仁;一心为别人着想,为不影响孩子们的功课,省去她们打扫瓜子皮的时间,把葵花子全剥了;深爱女儿,给女儿的姐妹们送来10来斤瓜子仁。
评分标准:每个观点1分、材料1分,最多给4分。
21.(4分)答:是环境描写(1分),通过寝室的安静,来衬托(1分)姐妹们内心的不平静(1分);写葵花子的焦香久久弥漫,来表现他们被赵小穗父亲的爱深深感动(1分),也委婉地表现了对这种坚韧而伟大父爱的赞美。
17.(1)只见他手握锁把,腰一挺劲,大石锁被他轻易地举到空中。胳膊笔直不弯,脸上笑容满面,好像举着一大把花儿!(或者这句话前一句也可以)
(2)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
(3)于是上去一把又将石锁高高举到头顶上答案示例:
18.自信:张大力举着石锁,也不撂下来,直等着聚合成的伙计老板全出来,看清楚了,才将石锁放回原地。
豪爽:他扔了石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
(答案符合人物性格特点即可给分。“不计较个人得失”不准确,不给分;“有力气”不属于性格特点,不给分)笑嘻嘻一词在这里表示老板心里早就知道结果,为下文石锁下的文字埋下伏笔。(答中此点即可)
19.与之关系最密切的句子是:原来人家早知道惟有他能举起这家伙。
(或者:这行字也是人家佩服自己,夸赞自己———张大力当然明白。)答案示例:(分析合理即可,以下只是示例)
20.(1)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及神态描写的方法,动词“握”“挺”“举”等生动地写出他举石锁时从容轻松的表现。神态描写写出他的自信和自豪。
(得分点:描写方法2分,分析2分)
(2)这句话运用了一系列的动词(或者动作描写亦可),“扔”“大笑”“扬长而去”写出张大力举起石锁知道后的豪爽及自豪。
(得分点:描写方法2分,分析2分)本题难度较大,学生会出现很多答案,请评卷老师讨论决定,以下为示例:
21.天津人夸人的方法是不显山露水地夸奖,而是打心里彻底地佩服。
(“对有本事的人从心里佩服”只给1分)。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