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经八脉特点作用:特点:①其分布(和走向)不像十二经脉那样规则 ②不直属脏腑 ③奇经八脉之间无表里配合及络属关系 作用:①统帅、主导作用 ②沟通、联络作用 ③蓄积、渗灌的调节作用
十五脉络的作用:①输送营卫气血、渗灌濡养周身组织 ②统帅全身浮络、穴络、孙络
③络穴治疗络脉病候 ④理论用于针刺放血,治疗相应疾病
十二经别:循行分布离、入、出、合。离开本经、进入体腔、复出体腔、合于经脉
十二经筋作用:约束骨骼、利于关节屈伸活动,保持人体正常的运动功能
十二皮部作用:①机体的卫外屏障 ②传注病邪,反应病候 ③腧穴定位,针灸施术部位
标本:经脉腧穴分布部位的上下对应关系
根结: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反映出经气上下两极间的关系
气街:经气聚集运行的共同通路
四海:是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之所。四海各部分作用:主持全身气血津液。 ①脑部髓海为元神之府,是神气的本源,脏腑经络活动的主宰 ②胸部为气海,宗气所聚之处,贯心脉而行呼吸 ③胃为水谷之海,营气、卫气的化源之地,即气血生化之源 ④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十二经的根本,三焦元气之所出,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又称“血海”
经络系统的组成: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等
经络的作用: ①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②运行气血,协调阴阳 ③抗御病邪,反应证候 ④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腧穴的分类和特点: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①经穴:有具体的穴名和固定的位置,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有明确的针灸主治证 ②奇穴:有明确的位置和名称,主治范围比较单一,不属于任何经脉 ③阿是穴: 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它反应点作为刺灸部位
腧穴主治特点 ①近治作用 ②远治作用 ③特殊作用
腧穴主治规律 ①分经主治规律 ②分部主治规律 本经腧穴能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可治疗表里两经病,临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
远治作用: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腧穴,不仅能治疗局部病证,还可治疗本经循行所过部位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病变。如合谷穴:手部的局部病证,颈部和头面部病证。
能治疗本经病变以外,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的疾患。如手太阴肺经的列缺穴:本经的咳嗽、胸闷,手阳明大肠经的头痛、项强。
近治作用: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织、器官的病证。如眼区及其周围的睛明、承泣、攒竹、瞳子髎等穴位均能治疗眼疾;胃院部及其周围的中院、建里、梁门等穴位均能治疗胃痛;膝关节及其周围的鹤顶、膝眼、梁丘、阳陵泉等穴均能治疗膝关节疼痛等。
特殊作用:①双向良性调整作用。如腹泻时针天枢穴可止泻,便秘时针天枢穴可以通便。
②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穴退热、至阴穴矫正胎位、胆囊穴治疗胆绞痛等。
特定穴: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并按特定称号归类的腧穴
包括在四肢肘、膝以下的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躯干的八会穴以及全身经脉的交会穴。
简便取穴法:①列缺:双手伸开,与虎口交叉,当示指端 ②劳宫:半握拳,当中指所指③风市:双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④掌门:垂肩屈肘于平肘尖处⑤百会:两耳角直上连线中点
体位选择:①仰卧位:头、面、胸、腹部腧穴,和上、下肢②侧卧位:身体侧面少阳经腧穴和上、下肢 ③伏卧位:头、项、脊背、腰尻部腧穴,和下肢背侧及上肢 ④仰靠坐位:前头、颜面和颈前 ⑤俯伏坐位:后头和项、背部 ⑥侧伏坐位:头部的一侧、面颊及耳前后部位
行针的方法: ①单手进针法 ②双手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夹持进针法,舒张进针法,提捏进针法) ③针管进针法
行针手法:①基本(提插法,捻转法) ②辅助(循法,弹法,刮法,摇法,飞法,震颤法)
得气:指毫针刺入腧穴一定深度后,施以提插或捻转等行针手法,使针刺部位获得经气感应
得气的表现:患者在针刺部位有酸麻、胀重等自觉反应,有时或出现热、凉、痒、痛、抽搐、蚁行等感觉,或呈现沿着一定方向和部位传导,扩散现象;医者的刺手能体会到针下沉紧、涩滞或针体颤动等反应
补法:泛指能鼓舞人体正气,使低下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泻法:是泛指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恢复正常的方法
单式补泻手法: ①捻转 ②提插 ③开阖 ④疾徐 ⑤迎随 ⑥呼吸补泻 ⑦平补平泻
影响针刺补泻效应的因素:①机体所处于的功能状态 ②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
③针具及手法轻重因素
晕针:在行针过程中患者发生晕厥的现想
晕针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予温开水或糖水,即可恢复。重者可刺水沟、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若任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抢救措施
弯针:进针时或针刺入腧穴后,针身在体内发生弯曲的现象
弯针处理:不得在进行提插,捻转等手法,应使患者慢慢恢复原来体位,局部肌肉放松后,根据针的弯曲角度和方向,顺势将针缓缓起出,切忌强行拔针,以免针断入体内
艾灸的作用:防病保健、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消瘀散结、引热外行 艾灸的方法:①直接灸 隔物灸(姜,蒜,盐,药饼) ②悬灸(温和灸、回旋灸、雀啄灸)实按灸 ③温针灸 ④温灸器灸(温灸盒灸,灸架灸,温灸筒灸) ⑤其他灸法 灯火灸 天灸 罐的种类:①玻璃罐 ②竹罐 ③陶罐 ④抽气罐 吸罐的方法:①火罐法(闪火法 投火法 贴棉法 滴酒法) ②水罐法 ③抽气法 拔罐的作用:①温经通络 ②行气活血 ③消肿止痛 ④祛风散寒 ⑤吸毒拔脓 三棱针刺法:①点刺法 ②散刺法 ③刺络法 ④挑刺法 皮内针法作用:临床多用于某些需要久留针的疼痛性疾病和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证 针灸的治疗作用:①疏通经络 ②调和阴阳 ③扶正祛邪 针灸的治疗原则:①补虚泻实 ②清经温寒 ③治病求本 选穴原则:①近部选穴 ②远部选穴 ③辩证选穴 ④对症选穴 配穴方法:①按部配穴:远近,上下,前后,左右 ②按经配穴:本经,表里经,同名经,子母经
手太阴肺经
中府:胸前壁外上方,前正中线旁开6寸,平第一肋间隙处。咳嗽,气喘,胸满痛;肩背痛
尺泽: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咳嗽,气喘,咳血,咽喉肿痛;肘臂挛痛; 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
列缺: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头痛,齿痛,项强,口眼涡斜
鱼际:第1掌骨终点桡侧,赤白肉际处。咳嗽,咳血;咽干,咽喉肿痛,失声;小儿疳积
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食指末节桡侧,指甲根角旁0。1寸。 齿痛,咽喉肿痛;热病,昏迷
合谷: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头痛,目赤肿痛,牙痛,鼻衄,口眼歪斜,耳聋;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热病无汗或多汗;经闭,滞产
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手臂痹痛,上肢不遂;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瘾疹,湿疹,瘰疬
迎香: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约0。5寸,当鼻唇沟中。鼻塞,鼻衄,口歪面痒;胆道蛔虫症
足阳明胃经
地仓:口角旁约0。4寸,上直对瞳孔。口眼歪斜,流涎,眼睑闰动
颊车: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
齿痛,口噤不语,颊肿,口歪。
下关: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前方,当颧弓与下颔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
口噤,口眼涡斜;耳聋,耳鸣,聤耳,齿痛
头维:当额角发际上0。5寸,头正中线旁开4。5寸。 头痛,目眩,目痛,流泪
天枢(大肠募穴): 脐中旁开2寸。腹痛,腹胀,便秘,泄泻,痢疾;月经不调,痛经
足三里:胃下合穴 犊鼻穴下3寸,胫骨前端外开1横指。胃痛,呕吐,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痢疾;下肢痹证,水肿;癫狂;乳痈,肠痈;脚气;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
丰隆(络穴): 在小腿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外,距胫骨前端2横指。头痛,眩晕;癞狂;咳嗽痰多;腹胀,便秘;下肢痿痹
内庭(荥穴):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 齿痛,咽喉肿痛,口歪,鼻衄;热病;胃病吐酸,泄泻,痢疾,便秘;足背肿痛
足太阴脾经
太白: 第1跖骨小头后缘,赤白肉际凹陷处。肠鸣腹胀,泄泻胃痛,便秘;体重节痛;痔漏
三阴交: 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面后缘。肠鸣,腹胀,腹泻;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难产,阴挺,不孕;遗精,阳痿,遗尿;失眠,多梦;下肢痿痹,脚气
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方凹陷处。腹胀,腹泻,水肿,黄疸,小便不利或失禁;膝痛。
血海: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
月经不调,痛经,崩漏,闭经;瘾疹,湿疹,丹毒
手少阴心经
通里:腕横纹上1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心悸,怔忡;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神门: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凹陷处。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健忘,失眠,癫狂痫;高血压;胸胁痛。
手太阳小肠经
后溪:微握拳,第5掌指关节后尺侧的远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耳聋,目赤,咽喉肿痛;癫狂痫;疟疾
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处。口眼歪斜,眼睑闰动,齿痛,颊肿,三叉神经痛
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目内眦角稍内上方凹陷处。日赤肿痛,目眩,近视;急性腰扭伤;心动过速
风门: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感冒,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
肺俞:第3胸稚棘突下,旁开1。5寸。咳嗽,气喘,咯血;盗汗,骨蒸潮热
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心痛,惊悸,失眠,健忘,癫痫;咳嗽,吐血
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汗
肝俞: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胸胁胀痛,黄疽;目疾;癫狂痫;脊背痛
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腹胀,呕吐,泄泻,痢疾,便血;背痛
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带下;耳鸣,耳聋
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腰腿痛;腹痛,腹胀,腹泻,便秘。
委中: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腰背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膏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咳嗽,气喘,肺痨;盗汗,健忘,遗精;肩胛痛。
昆仑: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后头痛,项强,腰骶疼痛,足踝肿痛;癫痫;滞产。
申脉:外踝直下方凹陷中。头痛,眩晕;癫狂痫证,失眠;腰腿酸痛。
足少阴肾经
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后缘连线的中点凹陷处。头痛,目眩,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咳嗽,气喘,咯血,胸痛;消渴,小便频数,便秘;
月经不调;腰脊痛,下肢厥冷。
照海:内踝高点正下缘凹陷处。 失眠,癫痫;咽喉干痛,目赤肿痛;小便不利频数;
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下肢痿痹
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胸闷,胸痛,心痛,心悸;癫痫,失眠;胃痛,呕吐,呃逆;上肢疼痛,偏瘫,
手指麻木;眩晕
劳宫 :在手掌心,当第二,三掌骨之间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时中指尖处
口疮,口臭;癫狂;心痛,心悸。
手少阳三焦经
外关: 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热病;胸胁痛,上肢痹痛;
支沟:在前臂背侧,当阳池与肘尖的连线上,腕背横纹上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便秘;胁肋病;耳聋,耳鸣暴喑
足少阳胆经
风池: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鼻渊,耳鸣;中风不寐,癫痫;颈项强痛
环跳:股外侧部,侧卧屈股,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腰胯疼痛,下肢痿痹
阳陵泉 在小腿外侧,当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处 黄疸,口苦,呕吐,呕逆;胸肋疼痛;下肢痿痹,膝髌肿痛;肩痛
足厥阴肝经
行间:足背,当第一,二趾间后方赤白肉际处 中风,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歪;月经不调,痛经,崩漏,带下;遗尿,癃闭;疝气;胸胁满痛
太冲:足背,第一,二蹠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 中风,癫狂痫,小儿惊风: 头痛,眩晕耳鸣,目赤肿痛,口歪,咽痛; 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胁痛,腹胀,呕逆,黄疸,疝气;癃闭,遗尿:下肢痿痹,膝股内侧痛,足跗肿痛。
期门 :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4寸 ①胸胁胀痛,乳癰;②呕吐,吞酸,呃逆,吞酸,腹胀,腹泻,咳喘;③奔豚;④伤寒热入血室。
奇经八脉
命门:在腰部,当后正中线,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腰痛,下肢痿痹;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尿,尿频;泄泻
大椎: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热病,疟疾;感冒,咳嗽,气喘;癫痫,小儿惊风;头项强痛;风疹,痤疮。
百会: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失眠,健忘;脱肛,阴挺,久泻。
水沟: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痫;牙关紧闭;闪挫腰痛,脊(旅+月)强痛;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中极: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癃闭,遗尿,尿频;月经不调,带下,痛经,阴挺;遗精,阳痿。
关元:在下腹部,前正中线,当脐中下3寸。阳痿,遗精,遗尿,癃闭,尿频;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不孕;腹痛,泄泻,痢疾;虚劳赢瘦,中风脱证。
气海: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腹痛,泄泻,便秘;遗尿,遗精,阳痿;闭经,痛经,崩漏,带下,阴挺;虚劳赢瘦,中风脱证。
神厥:在腹中部,脐。腹痛,久泻,痢疾,脱肛;虚脱;水肿,小便不利。
中脘:在上腹部,前正中线,当脐中上4寸。
胃痛,呕吐,吐酸,吞酸,腹胀,泄泻,黄疸;癫痫,失眠;痰多咳嗽。
膻中: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胸闷,气促,胸痛,心悸,咳嗽,气喘;乳汁少,乳痈;呃逆,呕吐。
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头痛,眩晕,鼻渊,鼻衄,目赤肿痛;小儿惊风,失眠
太阳: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
头痛;目赤肿痛,暴发火眼,目翳;口眼喎斜。
夹脊: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一侧17个穴,左右共34穴。 上胸部位治疗心肺及上肢病症;下胸部的穴位治疗胃肠部病症;腰部的穴位治疗腰腹及下肢病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