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论述类文本阅读(二)专题卷
2025-10-07 16:25:48 责编:小OO
文档
专题卷论述类文本阅读(二)

一、(2016·桂林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所谓唐型文化,是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壮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而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这一时期的各种文化样式无论是哲学、文学、艺术还是社会风习,都在不同程度上浸润着宋型文化的特有风貌。

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乃是理学的建构。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为指明自觉认识天理的途径,朱熹精心改造了汉儒编纂的《大学》,突出了“正心、诚意”的“修身”公式。从“格物”到“致知”,实质上将外在的规范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欲求,亦即伦理学上的“自律”,有了这一自律,方有诚意—正心—修身乃至齐家、治国、明德于天下的功业。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由于理学家将“天理”、“人欲”对立起来,进而以天理遏制人欲,带有自我色彩的情感欲求受到强大的约束。理学专求“内圣”的经世路线以及“尚礼仪不尚权谋”的致思趋向,则将传统儒学的先义后利发展成为片面的重义轻利观念。但与此同时,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东林党人在异族强权或腐朽政治势力面前的正气浩然,风骨铮铮,无不浸润了理学的精神价值和理想。

与理学着意于知性反省、造微于心性之际的趋向相一致,两宋的士大夫文化也表现出精致、内趋的性格。

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与含义阔大、形象众生的诗不同,词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造境摇曳空灵,取径幽约怨悱,寄托要眇怅惆,极为细腻,极为精致。尽管宋代词坛还有别一番风貌的歌唱,这就是由苏轼开创的、以辛弃疾为代表人物的豪放词风,但词坛的主流始终是“婉约”、“阴柔”,集中反映出两宋文人士大夫与唐不相同的心境和意绪。

宋词雅,宋画也雅。苏轼在《跋宋汉杰画山》一文中提出“士人画”这一观念,强调融诗歌、书法于绘画之中,以绘画来表现文人意趣。以此文化心理为总背景,两宋绘画富于潇洒高迈之气与优雅细密、温柔恬静之美。

两宋士大夫文化的其他领域,也无不表现出与宋词、宋画相通的性格。两宋古文舒徐和缓,阴柔澄定;宋诗“如纱如葛”、“思虑深沉”。

宋词、宋画、宋文以及宋代理学构筑成一个精致辽阔的上层文化世界,而在这一世界之外,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悄然兴起。两宋市民阶层的崛起,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当时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市民们无意追求典雅的意境,沉郁迷离的诗情,而是醉心于能直接满足感官享受的艺术样式,因此市民文化显示出一种野俗的活力与广阔的普及性。一种不同于贵族口味与诗人情调的市民文化跻身于文化系统中,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存在。

——节选自《中国文化概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含义阔大,形象众生,是开放的,外倾的,色调热烈的,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

B.两宋理学,强调纲常伦理对世界万物的所当然和所以然,也强调人对于“天理”的一种自觉意识。

C.词起源于市井歌谣,因文人介入而趋于雅化,其特点为:小而狭,巧而新。它侧重音律和语言的契合,细腻精致。

D.市民文化是以中晚唐以来的都市经济发展为基础,在熙熙攘攘的商市生活中兴起的一种文化,《清明上河图》便反映了这种野俗而生动的市民文化。

解析:选A“无不”过于绝对,文中有昂扬生命力的主语为“李白的诗”。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两宋理学其实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因此两宋理学与传统儒家学说有着相同的“义利观”。

B.理学突出自觉的“修身”与“自律”,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以天理来遏制个人情感欲求。

C.市民文化由于更能够直接而热烈地满足快节奏生活下的市民阶层的感官享受,因此在两宋时期有了蓬勃发展。

D.两宋词坛主流的婉约词风是当时士大夫的心境的集中体现,因而与盛唐时期的诗人在风格和意绪上有着十分明显的差异。

解析:选A文中有提到传统儒学先义后利,理学重义轻利。

3.下列根据原文的分析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唐朝的热情奔放不同,宋朝文化中的哲学和艺术都会体现出一种相对封闭和内倾的倾向,这应该是与唐宋的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相关。

B.张载曾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思想正是受到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的影响所形成的。

C.由于当时社会环境的影响,宋朝的文人赏玩瓷器时喜爱的类型应该是繁丽丰腴的;他们喜爱的服饰类型也应该是雍容华贵的。

D.按照文中对市民文化的描述,当台上在演出歌舞小戏时,台下应该是观众云集,大声应和,情景十分的热闹。

解析:选C C选项对于文玩和服饰的推断明显是偏盛唐气象。在第一段有提到“宋型文化则是一种相对封闭、内倾、色调淡雅的文化类型”。因此宋朝文玩尚朴澹,重意态,而服饰“惟务洁净”,以简朴清秀为准。

二、(2016·四川名校联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最重要的是不要停止质疑……绝不能失去神圣的好奇心。”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1955年忠告我们。科幻小说的代表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声称好奇是发现的关键所在。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尼尔·德·格拉斯泰森声称好奇是人体DNA的关键部分。然而,好奇在历史上并没有从一开始便享受到如此广泛的认可,它曾有过一段被贬低的文化历程,其中,最令人着迷的当属好奇和惊奇的对比。

对希腊人而言,好奇甚至都不是一个能够清楚表达的概念,以至于他们认为好奇就是惊奇的对立面,是惊奇的性情善变的双胞胎兄弟。亚里士多德相信人类生来就渴望知识,但他认为好奇对哲学的作用微不足道。好奇只不过是漫无目的、无知愚昧地窥探一些与我们根本无关的事情,而惊奇则重要得多,是探索的根源所在。亚里士多德写道:“正是由于惊奇,人们才会从最初到现在一直进行哲学探讨。”

一直到17世纪,惊奇都备受推崇,而好奇则受到百般诋毁。表面看来,惊奇似乎融合了诗意的敬畏之情,但惊奇之中还有温驯的信仰,这一点与好奇的积极参与大相径庭。意大利作家切萨雷·利帕在其大受欢迎的寓意画册《圣像学》(1593)中,将好奇描绘成一个衣衫不整的放荡妇女,“好奇是一部分人肆无忌惮的欲望,他们渴望知道本不应该知道的事情。”

好奇的反动特质在教神学中一直是个显著的主题。“吃了它,你的双眼就会睁开,你会像上帝一般”,毒蛇指着智慧树上的果实对夏娃说道,好奇因此成了人类罪恶的根源。学习《圣经》的学生们一直以来都被再三警告要尊重探索的底线,提防过多的学识。《圣经·申命记》中写道:“隐秘的事,是属耶和华我们神的。”所罗门警告道:“有多少智慧就有多少烦恼,也就增加了忧伤。”钦定英译本《圣经》中写道:“不要好奇不必要之事。”人们还认为圣保罗在其训诫中也表达了相同的情感:“不要妄图了解上帝的事情”——然而事实上,圣保罗并没有写下这句训诫,这一事实本身就是意味深长,暗示着误译是为了迎合当时的主流偏见。

好奇的核心问题在于被认为是由过分的自豪感所激发。无意义学识的累积的危险并不是害怕有人会变成另一个撒旦,而是怕有人会变得浮夸傲慢而不肯在上帝面前虔诚地低下头。12世纪晚期的神学家亚历山大·尼卡姆呼喊道:“哦,好奇!哦,虚荣!哦,好奇!哦,虚荣!”

另一方面,惊奇那有无条件的服从特质,却恰好符合宗教传统。宗教界急需的是虔诚卑微,因此奥古斯汀推崇惊奇而贬低好奇。惊奇中没有任何轻浮或享乐的成分。惊奇灌输的思想是敬畏,时时提醒我们自己在上帝荣耀面前的无力和渺小。这正是为什么惊奇在大自然的壮美面前被视作教化后的反应,心甘情愿地相信奇迹和圣迹不仅是值得赞扬的,并且几乎就是一项宗教职责。至于好奇嘛,就像怀疑一样,是缺乏忠诚和信仰的标志。

(摘编自Maria Popova《好奇和惊奇有什么不同?》)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照教的教义,偷食禁果是人类原罪及一切其它罪恶的开端,据《圣经》记载,夏娃的“好奇”成为了人类各种罪恶的根源。

B.《圣经》是神圣的,要对它有敬畏,不能越雷池一步,这就是“惊奇”的理论基础,正因为有坚实的理论支撑,所以大家都反对“好奇”。

C.英译本《圣经》添加圣保罗并没有写下的训诫,是为了迎合当时对“好奇”的主流偏见,以避免有人不肯在上帝面前虔诚地低下头。

D.《圣经》反复强调要尊重探索的底线,不要去探索属于神的隐秘的事,不要对不必要之事“好奇”,都是为了确保教神学的地位。

解析:选B“坚实的理论”有误,《圣经》不是理论,是宣传教义的训诫,说它是“坚实的”,错误非常明显。

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现代人广泛认可的“好奇”,而在17世纪以前,却认为“好奇”是无谓地探究那些本不应该知道的事情,受到神学的百般诋毁。

B.随着知识的增多而发现世界的奇妙而对此感到“惊奇”,于是有了敬畏之情,进而教徒们就对创造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产生了信仰。

C.宗教需要人对上帝的虔诚,要使人感觉到自己的卑微,因此贬低具有质疑和探究精神的“好奇”,推崇有服从特质的“惊奇”。

D.“好奇”就是漫无目的怀疑,是缺乏忠诚和信仰的标志,自教产生以来,教徒们都诋毁“好奇”,以保持对上帝的忠诚。

解析:选D“自教产生以来”有误,对“好奇”的诋毁主要是在17世纪以前,而且也不是所有的教徒都如此,17世纪以前的科学家,很多是教徒,但他们仍然保持“好奇”,探求真理。如,哥白尼是一名教士,从小就对太阳的东出西下好奇,研究天文,40岁时提出了日心说,并经过长年的观察和计算完成他的伟大著作《天球运行论》,否定了教会的宇宙观。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因“好奇”而有所发现,有所质疑,进而努力探索,这种可贵的精神在人类文化发展中曾有过一段被贬低的历程。

B.在大自然的壮美面前表现的“惊奇”,心甘情愿地相信这些奇迹和圣迹是神的安排,这是人们受宗教教化后的反应。

C.“惊奇”是对大自然的推崇、膜拜,“好奇”是对大自然的质疑、探究,前者强调回归自然,后者强调改造自然。

D.因为“惊奇”灌输的思想是敬畏,恰好符合宗教传统,所以17世纪之前的教神学推崇“惊奇”而极力贬低“好奇”。

解析:选C文章是阐述17世纪以前宗教对人思想的禁锢的,没有C项的这层意思。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