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47【我国白酒业市场发展局势研究探讨分析】
2025-10-07 16:24:25 责编:小OO
文档
我国白酒业市场发展局势研究探讨分析

2012-07-20

【摘 要】尽管中国经济增长受全球经济危机冲击存在明显的下行压力,但在众多行业景气普遍低迷的情形下,中国白酒行业却在“夕阳产业”、“销量已触天花板”的一片质疑声中创造了持续繁荣的奇迹。

  行业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规模以上白酒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746.67亿元,同比增长40.25%;实现利润总额571.59亿元,同比增长51.91%。其中净利润较2004年增长3.08倍,9年间复合增长率达23.7%。

  市场一致预期显示,白酒行业龙头公司中期业绩预计增速达40%以上,更有公司创造出连续七年65%以上的净利润增速神话。而高端白酒一度出现的价涨量增的火热消费,更是令人啧啧称奇。

  这种不受全球经济危机外部冲击、不受国内经济景气周期波动影响,甚至就连最基本的商品市场供求规律都对其不能形成有效约束的亢奋景气,让不少投资人士惊呼,“中华文化走多远,中国白酒就能走多远”,在这些人士心目中,中国白酒不仅是普通的物质产品, 更是一种精神消费品,一种情感润滑剂,绵延千年的中华文化为白酒消费持续高增长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然而,中国酿酒工业协会白酒分会却在《2011年行业发展趋势总结》中明确发出产能过剩风险警告:2011年,中国白酒产业进一步资本整合、集中化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但必须要注意到白酒业大量的资本融合,正在刺激白酒产能的急速扩张。从客观规律看,任何行业的经济发展都是有周期的,白酒行业应该从曾经的历史经验中吸取教训,警惕目前这种快速膨胀的产能扩张背后潜在的泡沫风险。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令中国白酒行业如此出人意料地保持长期繁荣,所谓的中国白酒黄金十年神话又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

  繁荣

  中国糖酒快讯数据显示,非常独特市场消费结构已令中国白酒成为一种极其特殊的消费,尤其是高档白酒,其消费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沟通上。工作、商务应酬已经成为白酒消费的主要原因,其消费占比达到 60%以上,业内一致认为,政务、商务需要成为中国白酒消费的主力。而交流感情、娱乐、突发情况形成的纯粹个人支出性消费占比分别为10%、20%、10%。

  对于白酒行业连续6 年左右的高景气,业内过去一直以来较为公认的解释有:一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二是人民收入普遍提高带来的酒类消费升级,三是政商社交活动的大幅增加推动中高端白酒的消费。

  但日信证券最新行业研究报告却认为,上述观点虽然正确,但无法作为对白酒景气周期波动的判断依据。

  持宏观经济影响的观点,无法解释2008年四季度宏观经济的大幅减速与白酒行业持续高度景气的背离;对于收入提高这个因素,实际我国居民收入的统计口径并不完善,普通人的收入这6 年实际增长并不快,尤其是房价高企和通胀肆掠, 白酒行业销量与收入近几年的高增长远远超过同期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速;第三个观点政商务社交的增加,这个观点直面中高端白酒的主要消费群体,背后是和地方财政支出的高增长,但财政支出增长速度还是远低于白酒行业收入的增速,同时用于白酒的消费缺乏明显的数据跟踪。

  那么,驱动中国白酒长期高度繁荣的根本性因素到底是什么呢?

  日信证券研究发现, 真正驱动中国白酒消费的核心因素是固定资产投资。数据表明,白酒行业产量增长滞后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约2 年,两者呈现较强的正相关性。

  1993年之前伴随白酒消费快速增长的是国内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投入,而1995年固定资产投资急剧下滑和山西假酒案的双重打击下,白酒消费开始急剧萎缩,到2003年白酒产量下降至330万吨,仅是1996年高峰时的40%;2003年以后,中国经济依靠投资拉动高速发展,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重回25%以上,实际GDP增速保持10%以上,同时白酒在2005年结束长达8年的衰退,实现产量增长约12%。2008年虽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实际GDP增速下滑至9.6%,但在4万亿的经济刺激方案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不降反升,2008、2009年分别实现了26%和30%的高增长,而2010、2011年白酒行业产量增速分别为26.8%、30.7%。

  在日信证券看来,白酒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其消费价值主要体现在情感的沟通上,工作需要、商务和政务应酬已经是白酒消费的主要原因,和企业是中高端白酒消费的主力,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一直以来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但是随着金融危机下半场的出现,中国面临转变经济结构的巨大压力,固定资产投资的下滑已经开始,2009年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到33.5%,但是到2010年上半年,增速回落到25%,2011年上半年增速仍保持在这一附近,为25.6%,但是到了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已经大幅下降到只有20.4%。

  白酒业的先行指标已经出现掉头迹象。

  投资属性制造行业泡沫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4万亿投资刺激导致了持续4年之久的房价高企和通胀。

  在这一大背景下,高端白酒投资悄然兴起,从2009年起,白酒收藏市场开始呈现出火爆的情形。

  白酒收藏品种先是被纳入古玩杂项专场拍卖行列,酒价一拍惊人。一些收藏白酒每瓶价格动辄拍出几十万的天价,随着越来越多的拍卖行加入,高端白酒价格从此一路狂飙,被业内人士形象喻为“像原子弹爆炸”。

  白酒拍卖火爆吸引了大量社会资本介入,从事白酒交易的各类交易所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1年6月,中国期酒网上交易平台正式上线,后因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而改为中国期酒市场,2011年底,开展酒品实物交易的上海国际酒业交易中心正式开业。该交易中心为上海市特许设立的国际酒类公共交易平台,由酒厂直接发行高端收藏酒,工行、中行和招行等均与其合作。

  今年3月份,贵州白酒交易所由贵州省批准成立,名为促进贵州白酒产业跨越式发展,实际上却是酒类投资和集中交易的金融创新平台,吸引投资者像买卖股票一样投资和买卖酒品,其市场定位为打造高端年份酒市场体系。

  近年来,业内号称白酒投资每年都有10%-20%的收益, 对众多没有投资机会的社会热钱而言无疑是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资金投向。而众多热钱涌入白酒交易市场,在客观上增加了所谓具有投资价值的高端白酒的需求量,同时推升了白酒价格,一定程度上干扰了白酒价格对市场供求关系信号变动反应的准确性。

  控量提价操纵市场预期

  时至今日,人们无法忘怀2011年三大名酒价格集体连续飙升的历史性一幕。

  最为典型的涨价事件为茅台53度飞天白酒超市价格月月攀升。 2011年5月茅台酒专卖店53度飞天茅台标价为1280元/瓶,6月份升至1380元,七月份涨至1480元,八月份售价为1580元,9月为1680元。

  到了今年1月份,茅台53度飞天价格涨至历史最高位2300元/瓶。

  在酒价狂飙的2011年,五粮液也是高端白酒价格大举飙涨的主力。

  2011年8月30日,五粮液发布公告,称于当年9月10日提升出厂价2-3成 。紧跟茅台五粮液之后,剑南春52度主流品种跟进提价,其他不少品牌白酒随后也纷纷加入涨价行列。

  三大名酒之所以敢于接连提价,尤其是每逢节假日时间窗口贸然大幅提价,一是因为具有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特殊优势的市场地位;二是对供货渠道拥有超强的控制力,可以通过调剂供货影响价格。

  有业内知情人士曾公开爆料,五粮液当年一直在控货提价,对代理商的出货量同比减少了30%, 以此来拉动终端价格的上涨。

  五粮液、茅台等品牌白酒控量提价的做法,在客观上营造了供需缺口不断加大的市场幻觉,诱导消费者在节假日等敏感是窗口前后恐慌性大量囤货消费。

  而五粮液白酒供应控量提价的一个最好注脚就是,公司目前拥有白酒40万吨产能,但实际释放出来的产能只有10万吨。

  在市场竞争中,其他品牌白酒虽然不敢像行业老大那样主动提价,但行业龙头集体控量提价行为形成了市场羊群效应,并为整个行业营造了价涨量增的繁荣景象。

  为了应对五粮液、茅台等高端白酒价格接连提价,有相当一部分个人和企事业单位消费者通常会提前大量囤货购买,业内人士估计,2011年,市场上囤积的茅台至少达1万吨,未来三到五年内,可能会增至3万吨。

  此外,知名品牌白酒除了主动控量提价外,为了提高市场销量,还利用其谈判优势地位不断提高经销商销售业绩考核标准,大量商品以存货方式存放于市场销售环节。不论其产品是否在市场终端售出,但在货物已发出的情况下,相关公司亦可确认销售收入。

  行业数据显示,自2001年至2011年的11年间,中国白酒产量、销量平均增速不足7%,而相关品牌白酒的营业收入、利润动辄两位数以上高速增长,单纯依靠市场价格操纵带来的白酒消费繁荣能够走多远?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