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古典诗歌常见的十种手法
2025-10-07 16:27:46 责编:小OO
文档
中国古典诗歌常见手法

1、对比法

    对比或者对照法,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就是把不同事物或事物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对照)而表情达意的手法或方法。在诗歌中,或通过事物的过去同现在的情况作纵向对比,或通过同一时间内不同事物作横向对比,从而表达诗人的爱、憎、褒、贬的思想情感。比如,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就采用了今昔对比法,由此抒发物是人非的沧桑变化之感。又如,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起首二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诗人采用了色彩的对比。其中,霜天、残月是冷色,江枫、渔火是暖色。这样,通过霜天透明的明亮与渔火鲜艳的明亮是光质的对照,营造了一种凄凉的环境,从而表现出诗人孤寂飘零之感。  

                          

  2、虚实结合法

     虚实结合法是文学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虚”指虚幻的、抽象的事物情理;“实”是指实在的、具体的人、事、景、物。在诗歌中,“虚”是虚笔、虚写——间接的、抽象的、侧面的表现笔墨;“实”指实笔、实写——直接对人、事、景、物的作正面、具体描绘的笔墨。由于虚与实是事物存在的两个方面,既矛盾有统一,所以,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就缺少不了虚实结合艺术手法。可以说,虚实结合法不但有助作者表情达意,而且有助于提高诗歌审美境界的提高,从而引发读者思维,启发读者思考,提高读者的审美想象能力。如,王昌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一二两句实写眼前之景,三四两句通过联想和想象虚写朋友夜泊潇湘的情状,表现了作者的惆怅和依恋之情。又如,李贺《将发》:“东床卷席罢,护落将行去。秋白遥遥空,日满门前路。”前两句写收拾停当,即将登程,这是实写;后两句写出征后将会遇到的景色,这是虚笔。  

                          

3、正意反说

   正意反说法又叫反语法,它是指不直接说所要表现的本意,而是用与所要表现本意的相反、相对的词语或者句子来表达本意的一种表现手法。也就是通俗地说的正话反说,反话正说。这种方法在诗文中有助诗人表情达意,提高诗歌的审美表达效果。如,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4.反衬法

 反衬法是衬托法的一种形式,也就是用与所要表达的事物相反、相异的事物之间的,或者从反面进行的一种衬托的方法。在诗歌中,那种“以乐景表哀情”就是这种方法之一。如,沈佺期《独不见》:“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帽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其中“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一联就用了反衬法。诗人用海燕双栖反衬少妇的孤独愁苦。贾至《春思二首(其一)》“草色青青柳色黄, 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 春日偏能惹恨长。”其中,“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一联,诗人就用春日美好之乐景反衬诗人内心之愁苦。   

  

     5、用典法

    用典法就是在诗歌中,引用古代的故事,或者已经过去的事情,或者有来历出处的语言(词语)来说明当前事情,借此表达诗人的思想情感的一种表现方法。用典是有助于丰富诗歌的文化内涵,提高表情达意效果,并触发读者的多层联想。如,裴迪《送崔九》:“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其中,“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就借《桃花源记》中武陵人的典故劝勉崔九既要隐居,就必须坚定不移,不要三心二意,不甘久隐。又如,杜甫的《江汉》:“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其中,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用“老马识途”的典故表达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最后看看王维的《山居秋暝》。全诗是:“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其中,尾联“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就是出自《楚辞·招隐士》。原文是“王孙游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这本来是淮南小山为淮南王刘安招纳隐士之辞,而王维在诗歌中反用其意,表明自己有归隐之意。   

   

 6、直抒胸臆法

 抒情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表达方式之一。它是作者或者作品中人物喜怒哀乐的抒发与表达。抒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又称为直抒胸臆,它是指不借助于描写形象,也不通过叙事等直接抒发情感的艺术表现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直抒胸臆能直接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强艺术感染力。如,杜甫《兵车行》(原文略)其中,“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直抒胸臆,表现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及作者对战争的怨恨之情。杨炯《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其中尾联“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直接表现了诗人忠君报国思想,抒发了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深厚感情。 

 7、借景抒情法 

 借景抒情法是抒情的一种方式,也称为间接抒情。“景”是广义的,包括人、事、景、物等。借景抒情法就是指借助于描写形象,或者通过叙事等间接抒发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在诗歌中,主要包括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种抒情手法具有委婉含蓄,意境深远,能给读者丰富的审美想象。所以,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中说:“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随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如,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以寓情于景的手法,描写边塞景象,寓情于景,表现出边疆将士的伤感别离之情。   

                        

8、动静结合法

    动与静是事物存在的两种相对状态或情景。“动”即指事物处于活动、变动状态,或是变化的情景;“静”即指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状,或者幽静的情景。在诗歌中,以动衬静、以声衬静,有助于形象的塑造,有助于创造含蓄深远意境。从而提高诗歌的表情达意的效果。如,刘攽《雨后池上》:“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先写水面平静的静态美,再写风吹动垂杨水落荷叶之声,以动衬静,动静结合,表现了雨后池塘的美丽,这样,在动静结合中,体现出了“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审美效果。王维《田园乐(其六)》“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同样以声衬静,动静结合,有着“蝉噪林逾静”的审美效果,从表现田园幽静安适的特点。  

                         

9、谈古论今法

     谈古论今法,又叫借古讽今法,就是借用古人古事来关照今人今事,或者以此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实现讽刺、批评的一种手法。如,杜牧《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诗人表面写南朝只是,实际上借此讽刺唐朝统治者大兴佛教、不顾百姓民生的社会现实。戎昱《咏史》:“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社稷依明主,安危托妇人。岂能将玉貌,便拟静胡尘。地下千年骨,谁为辅佐臣。”诗人借汉朝之事讽刺当朝执行的屈辱的和亲。  

                         

10、托物言志法

 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就是诗人把所要抒发的情感,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寄托在对事物的咏唱上的一种表现手法。这种方法有助于增强作品的形象感,并能给读者以丰富的启示。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间。” 诗人就是对“石灰石”的吟咏来表现自己磊落的襟怀和个人崇高的人格——粉身碎骨也不畏惧,只要把自己高尚的节操留在人世间。又如,王安石《孤桐》:“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诗人对“孤桐”的描写,就是为了托物言志,表达了自己正直向上、虚心扎实、坚强不屈的人生追求,以及甘愿为解救百姓疾苦而献身的精神。又如,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作者借咏蝉以喻自身的高洁。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