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2025-10-07 16:27:47 责编:小OO
文档
南京:发展现代农业 建设美丽乡村

走大都市特色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南京市土地总面积988万亩,以低山缓岗为主。全市耕地面积360万亩,乡村劳动力122万人,其中农业从业人员51万人。粮食生产上,南京粮食自给率为44%;蔬菜生产上,地产蔬菜占市场供应量的30%,其中叶菜自给率达到80%;畜牧生产上,主要畜禽产品自给率为生猪34%、鸡蛋20%、鲜奶29%;水产生产上,常规水产品自给率为50%。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总产值285亿元,增长16%,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108元,增长17.8%。

  一、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南京始终坚持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定位,把握关键环节,加快转型升级,全市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紧扣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总期望江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力争在全国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江苏全面实现“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关键期,、省要求南京在“两个率先”中带好头、在转型升级上作示范。市在去年出台《南京市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行动计划》、《南京市城乡居民收入双倍增计划实施意见》的基础上,今年年初又召开了全市“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美丽乡村”动员大会,先后制定了《关于坚持统筹为要、加强现代农业农村建设的意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程实施意见》、《全市加快人才科技资金向现代农业园区集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在全市65个镇街中,明确22个镇街为农业主导型镇街,并将农业现代化工程作为全市区县综合考核和镇街分类考核的重要内容。

  二是组织实施农业“1115”工程。为稳定和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布局,2010年市决定实施农业“1115”工程,重点规划建设100万亩高标准粮田、100万亩经济林果、100万亩高效养殖和50万亩标准化菜地。2011年编制完成农业“1115”工程规划,涉及6个区县及所属的50个镇街,总面积353.2万亩。按照规划要求,启动了农业“1115”工程,去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2.6万亩。

  三是快速推进高效设施农业。近几年,全市加大了设施农业的推进力度。去年,市级财政整合支农资金3亿元用于扶持发展设施农业。全市新增高效农业17.25万亩、设施农业10万亩、高效渔业6.5万亩、设施渔业3.2万亩。目前,全市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41%;设施农业占耕地面积的13%;高效渔业占养殖面积的73.8%;设施渔业占养殖面积的17.7%。加快农业现代园区建设,18个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共建成设施农业5万多亩。全市农业园区已有国家级1个、省级5个。全国规模最大的智能数字植物工厂,在南京汤山翠谷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建成。浦口区南京林大现代农业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

  四是积极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绿色南京实施9年来,全市累计完成新造林122万亩,有林地面积达到2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27%。去年先后制定下发《南京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实施意见》、《南京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1年完成新造林7.3万亩,完成村庄绿化431个。

  五是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从2001年开始,把休闲农业提升为全市农业主导产业,2002年编制《全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整体推进休闲农业产业。初步形成了节庆系列、观光系列、休闲系列、美食系列、参与体验系列等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休闲农业体系。去年,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吸引市民40万人,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农业部授予南京“全国休闲农业最佳创意奖”。全年休闲农业接待游客7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28亿元。南京被农业部特邀,作为唯一的省会城市代表,赴山西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会议,并在会上作典型交流发言。

  六是深入实施科技强农富民战略。近年来,重点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先后有28个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7个渔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个渔业科技成果研发中心通过省农委、省海洋与渔业局认定。全市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5%。今年,在全市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联合在宁农业企业、农业园区、涉农高校、农业科研院所,组建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建立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主推农业重大技术40余项。

  七是不断提升农业组织化水平。最近几年,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资产股份合作,引导农民因地制宜组建各种类型的专业合作社,扩大合作社覆盖面和带动作用。去年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280家,总数达到1447家,社员总数达到23万户。新增土地股份合作社190家,累计入股土地40万亩,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累计达132.2万亩,占承包耕地面积的近6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178万亩,占耕地面积的50%。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50家。

  八是强化农业公益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业保障,积极落实各项强农惠农,2011年共发放种粮补贴等性补贴资金2.亿元,惠及59万户农户1万农民。执行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979万元,推广补贴机具9977台套。农业保险平稳推进,超过2.7万户次农户受益。切实抓好“三品”生产基地建设,确保地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市“三品”生产基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85.7%。积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职业农民、农业信息技能等各类培训。农业实用技术进村入户,主要农产品良种覆盖率达98%,病虫害的测报到户率达99%,施肥技术入户率达96%。

  目前,南京农业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诸多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对照农业现代化指标体系,部分指标相对落后。按照时序要求,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还需要加大推进力度。二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呼唤农业功能的拓展。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农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压力日益加大,农村耕地资源呈逐年减少的发展态势,要求农业不断向高新产业、二三产业延伸。三是科技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南京农业科技资源丰富,但是就地转化率不高,科技应用尚未形成产业化,与先进地区还有不小的差距。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目标任务

  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紧紧把握新一轮城乡统筹发展的机遇,完善提升农村作为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基地、城乡居民的活动空间和城市各功能板块之间的生态缓冲区“三个内涵”,着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集约化、信息化水平,把南京建设成为全省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强市、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

  2012年突出8个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农业生产能力。粮食亩产达480公斤,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170亿元。二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5%。三是推进农业“1115”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12万亩;新增高效农业15万亩、高效渔业5万亩、设施农业8万亩。四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新增造林7万亩,绿化村庄600个。五是加速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40亿元。六是实施农业清洁生产工程。建成清洁能源工程40个,“三品”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90%。七是创新农业经营机制。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300家、土地股份合作社200家。八是不断提升农业装备水平。全市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三、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的重点举措

  1、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现代化进程

  围绕目标任务,创新发展理念,优化发展路径,狠抓关键环节,统筹协调推进,充分发挥南京农业自身所具有的广阔市场空间、良好的生态环境、强大的科教支撑“三大优势”,突出到2015年农业基本现代化、农民收入翻一番、农村环境大提升 “三件大事”,不断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路径方法是“三个创新”:一是大力推动机制创新,重点是创新土地制度和经营。二是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构建南京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三是大力推动服务创新,重点是深化和拓展科技、金融和信息服务。

  2、推进农业1115工程,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按照“规划布局全覆盖、园区支撑作示范、集中投入优配置、管理到位转机制”的总体要求,全面实施农业1115工程。以规划涉及的50个镇街作为主要载体,以项目落地为支撑,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导向,各种社会资本共同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分年逐片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提升农田质量。

  3、突出人才引领,筑牢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围绕建设区域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城市目标,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培育科技产业集群。大力集聚农业科技创业创新人才,面向国内外农业科技前沿,重点结合我市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每年引进领军型农业科技创业人才30名,培养农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30名。加快构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市级农业科技创业创新联盟、农业科技企业创业投资基金“三大平台”。高标准建设以现代农业开发区、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农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二大基地”。

  4、拓展新型业态,做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不断促进设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建设城市生态缓冲区,构建南京特色的农业生态体系。三是大力发展生物农业,以生物农业谷为重点,着力培育生物产业集群,建设国家重要的生物农业产业基地。四是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业休闲功能。五是大力发展智能农业,创建全国农业信息化先导区。六是大力发展加工农业,拉长农产品增值链,不断提高地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5、创新经营机制,增强南京现代农业的内生动力

  进一步引导和支持农民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创新土地经营的利益传导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权能的有效实现形式,大力推进土地股份合作为主导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提高农民来自土地的增值收益。突出发展产业型合作社,重点支持合作社加强品牌创建和质量安全控制,发展农产品加工、拓展农产品营销网络。

  6、强化生态功能,彰显南京现代农业的生态品牌

  高标准组织实施明外郭—秦淮新河百里风光带等10大工程。结合全市村庄环境综合整治,加快推进村庄绿化,力争用2-3年时间,对全市所有实施环境综合整治的村庄进行造林绿化。同时,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实施清洁能源工程,推行生态健康养殖,建设“田地方整、山川秀丽、村庄美化、家园清洁、空气清新”的幸福家园。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