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望岳》的诗歌赏析
2025-10-04 05:07:47 责编:小OO
文档


《望岳》的诗歌赏析

  《望岳

  

  》这首诗写得气魄雄浑,语言峭拔,笔调高昂,语句凝练,生动地表现了杜甫

  

  的博大胸怀及雄伟抱负,在古代众多山水诗中闪耀着奇丽的光彩。下面是《望岳》的诗歌

  

  赏析,为大家提供参考。

  杜甫的《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开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轻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

  

  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真是传神。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摩后得出的答案,真是惊人之句。它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却是“奇险”。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不言而喻,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决顶,一览众山小”,这最后两句,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会当”是唐人口语,意思是“一定要”。我们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这就是为什么这两句诗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此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无疑,它将与泰山同垂不朽!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岳指高山,在这首诗中特别指的是泰山。中国有所谓的“五岳”,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岱宗夫如何?”“岱宗”指的就是泰山。因为它曾得到孔子的赞美,所以被奉为众山的一个宗主、领袖。“岱宗”即泰山的尊称。“夫”是语助词,没有什么重要的意思。好像我们现在说“那就这样好了”,这样就这样,“那”是加上去的一个字。“夫如何”是说:那怎么样?表示一种说话的口气。我以前说过赋、比、兴三种表现方式,比兴用形象来打动人,给人以直接的感动;赋是直接写,要看你说话的口气。杜甫生在河南,他总听人家说泰山如何如何,尤其念《论语》,知道孔子曾经“登泰山而小天下”,所以对泰山特别神往,而今天他果然来了。他说:“岱宗夫如何?”你看他的口气,泰山还没有出现呢,他期待的感情就写出来了。

  接着他说:“齐鲁青未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有很多诸侯国,齐是一个,鲁是另外一个。泰山虽然没有黄山那么漂亮,可绵延得很远,杜甫说:那一片绵延的青苍的山色,一直经过齐、鲁两国的边界,都看不到尽头。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头两句,不但有气象,而且有感情,杜甫那时还没有看过别的山,他觉得泰山很了不起,所以说:“造化钟神秀。”中国人所说的“造化”与教所说的“造物主”差不多,指创造天地宇宙的那个神灵;“钟”,我们常说一个人情有独钟,“钟”是把感情的重点放在什么地方;“钟神秀”者,是说天生来的,不是人所能做成的,是与天地精神合而为一的那种秀美。杜甫说:泰山这么美丽这么广远,好像是造化情有独钟,把天地之间的灵秀之气都给泰山了。

  他从还没有看见泰山时那种期待的感情写起,然后一步一步越写越近,到“造化钟神秀”一句还只是一个整体的印象,到“阴阳割昏晓”就走得更近了,这一句他写的是泰山之高。如果你写山高,你说山很高,这太概念化了。究竟怎么个高法?“阴阳割昏晓”。我们中国人喜欢说阴阳,什么是阴阳呢?如果用阴阳来说山水,山的北面背着太阳叫阴,山的南面向着太阳叫阳;而水正好相反,水的北面是阳,南面是阴。“昏晓”,昏是说昏暗,晓是说天亮了。他在“阴阳”和“昏晓”之间用了一个“割”字,所以有人赞美杜甫用字真是“坚而难移”,他往往能找到最鲜明最恰当最有力量的一个字,用在那里你决不能给他改动。他说泰山那么高,有时候太阳出来,山那边已经很高了,可这边还很昏暗呢。一明一暗,中间好像被一刀切开了。

  现在看见了泰山,看见以后你光在那里远远地看看就可以吗?他看到泰山,岂有不爬之理?于是他登上泰山了。“荡胸生曾云”,他说:我就往上爬,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处后,觉得有层层叠叠的云彩在我胸前飘荡。

  杜甫说,眼前是“荡胸生曾云”,再往远处看,是“决眦入归鸟”。“眦”是眼角,“决”是张开,你尽量睁大眼睛向远看,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飞去的归鸟,一直看到它消逝了踪影。杜牧诗曰:“长空澹澹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登乐游原》)有时候,天并不很蓝,你放眼只见一片苍苍茫茫的天空,这时有一只鸟飞来,然后远远地消逝在天边了。

  有人做了考证的功夫,说杜甫的《望岳》到底在哪里作的,是在山底下还是在山上头?我觉得他是在半山腰写的。何以见得?他从没有看见山,说“岱宗夫如何”;然后远看那“齐鲁青未了”;接着再走近一点,便开始爬山了。那么现在到了山顶没有?还没有到。他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会当”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讲柳永的《凤归云》那首词,他说:“幸有五湖烟浪,一船风月,会须归去老渔樵。”无论“会须”还是“会当”,都是说我一定要怎样做,属于表示将来的形式。所以杜甫可能爬到半山腰,觉得这还不够高,然后才要“凌绝顶”,“凌”就是上去的意思。杜甫说:我一定要爬到最高的山顶上,那时候“一览众山小”――往下一看,所有的山峰都像俯伏在脚下了。

  这首诗虽然没有很深刻的思想内容,也不是杜甫最好的诗,但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位诗人的本质。什么本质?他真的向上,真的努力!《易经

  

  》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象》),《望岳》正体现了中国儒家的这种精神。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