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职院校“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2025-10-04 05:07:48 责编:小OO
文档
高职院校“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金爱国 刘俊栋

来源:《教育与职业(下)》2017年第10期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急需大批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院校针对综合性育人平台匮乏、“双创”教育与专业教育脱节等实际问题,集聚“政行校企”多方资源与力量,创建“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产教融合 创新创业 育人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7)20-0057-05

        聚焦“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国家战略,顺应时代需求,高职院校不断深化“双创”教育;聚力改革创新,紧贴产业发展,高职院校深度推进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国发〔2015〕32号)指出:要把创业精神培育和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完善创业课程设置,加强创业实训体系建设。《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加大对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支持和保障力度”。在此背景下,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以下简称“江苏牧院”)试行在产教一体化过程中融入“双创”教育与实践,创建了“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一、“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内涵

        “产教创三位一体”是在我国高职教育倡导产教深度融合、重视实践育人与“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是一个新名词、新概念。“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是指,高职院校着眼于培养“双创”能力强的技术技能人才,通过牵头组建“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合力打造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双创”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依托育人平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步进行专业教育,促进教育教学与生产经营之间深度融合、相辅相成;在专业教育中有机融入“双创”教育与实践,以成功的创新创业实践促进专业建设;生产经营引领学生“双创”实践并提供技术支持,“双创”的教育与实践为生产经营培育人才,助推生产经营。总之,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双创”三者之间无缝对接、有机融合、交互作用、良性循环,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为广大高职学生提高岗位技能、创新精神及创业能力营造一流环境、创造优越条件。

        二、“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现实意义

        习总指出:“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是实现职业教育使命的理想选择。

        1.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目前,高职学生发展目标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主要包括就业、“双创”、专升本三种截然不同的取向。高职院校实施“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学生以企业准员工身份参与专业实训,练就过硬岗位技能、熟悉企业文化及规章制度、提升爱岗敬业精神、养成良好职业品性,大幅度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在专业教育中融入“双创”教育,提升学生“双创”素质;发挥育人平台中骨干企业的引领、示范效应,带动、支持学生投身“双创”实践,提升学生的“双创”能力。工学结合有助于学生切身领悟到知识、能力的欠缺,增强学习动力,增加通过专升本入学考试的胜算。总之,“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兼顾学生个性与群体需求,有利于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

        2.提升高职院校办学实力。打造“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平台,不仅克服了高职院校原有实训基地功能单一、缺乏经营氛围、只有投入没有产出等弊端,还能节约办学成本,营造全真的实践教学环境。教师兼具岗位技能师傅、专业课教师、“双创”导师三重身份,促进师资队伍由“双师型”升级为“三能型”。学生既是在校生,又是准员工,可能还是创新创业者,超越了以往偏重学习技术技能的学习目标。总之,育人平台提档升级,教师能力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高,深化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大幅度提升了高职院校的办学实力。

        3.驱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统筹兼顾多方利益,实施动力机制,激发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职教,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尤其是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的办学主体作用,壮大职教联盟力量,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多功能育人平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试行股份制形式,进行市场化运作,积极参与区域经济活动;合作各方按持股比例分享红利,开启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探索之路。职教联盟吸纳区域内同类中高职院校参加,联合应用型本科院校办学,整合职教内部资源,弱化同业竞争,推行“3+3”中高职分段培养和“3+2”“4+0”应用型本科等不同层次人才衔接培养模式,形成区域现代职教体系。总之,“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扭转了高职院校单一办学主体局面,打破了职教内部条块分割,从而达成内联外通、优势互补,驱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

        三、“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制约因素

        “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毕竟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深入分析其制约因素,有助于其突破发展瓶颈,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与推广。

        1.“产教创”三者融合难。产、教、创三者目标及利益趋向不同,容易造成相互之间冲突与掣肘,形成三者融合的障碍。首先,“产教”融合难。产与教同步进行,教师同时承担双重职责、学生同时完成双重任务,这导致不仅组织及人员任务过重,还容易引发利益分配、事故责任等方面的纠纷,一旦某个环节出现差池,比如,教师偏重了教学而忽略了生产,就会影响生产进度乃至整个平台有序运行。其次,“教创”融合难。专业教育中融入“双创”教育,会弱化专业教育;教师指导学生投身“双创”实践,又会影响完成教学、学习任务。再次,“产创”融合难。生产经营中融入“双创”教育及实践,耗费师生精力,干扰生产经营,势必影响完成生产任务。最后,“双创”融合难。创新与创业二者并举,不仅增加了师生负担,而且孰轻孰重也不易把握。总之,主体多、任务重、链条长,给“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带来诸多矛盾。

        2.多功能育人平台匮乏。即要同时满足产、教、创三重功能,而且功能之间还需紧密衔接,形成一体化,这对育人平台建设与管理提出了严苛的要求。其一,投入大、筹资难。综合性平台规模大,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甚巨,仅凭高职院校一己之力难以建成。其二,环节多,组织难。平台建设周期长,建设前要做好筹集资源等准备工作;建设过程中要监督建设质量及进程;建成后要接纳企业、学生创业项目入驻,安排生产与教学,环环相扣,如愿完成实非易事。其三,功能杂、规划难。多功能之间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对平台规划提出高要求。建设前要科学规划、反复论证,建成后要精准分区、合理布局。其四,任务繁、管理难。平台管理过程中事务繁乱、错综复杂,若驾驭不力,小则影响局部功能,大则导致平台陷入混乱。因此,科技园、示范园、创业园之类规模化、综合性育人平台极为稀缺,多数高职院校对“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只能望洋兴叹。

        3.多环节、杂要素、难统筹。“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是一项庞杂的工程,需要多个环节无缝对接与诸多要素紧密配套,统筹管理难度大。第一,重构课程体系纷繁琐碎。“产教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涉及修订课程标准、编写新教材等一系列工作,既要广泛调研、精心设计与组织实施,又要“校行企”多方通力合作。第二,平台运行暗藏隐忧。“产教创”三者之间相互牵制,导致平台运行中局部利益与整体目标、局部功能与整体功能之间存在偏向、脱节乃至冲突,存在诸多隐患。第三,师资队伍建设困难重重。教师兼具三重能力,勉为其难;承担三重岗位职责,绩效难以确定与兑现。第四,学生“双创”实践牵涉面广。学生投身“双创”实践,牵涉到学分积累与转换、入驻基地创业项目遴选办法、资金扶持等一系列保障举措。总之,环节多、要素杂,统筹管理面临着艰难考验,致使多数高职院校对“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望而生畏。

        四、“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实践经验

        国内许多高职院校多年来一直探索与实践“双元一体化”“工学研结合”育人模式,江苏牧院深化这些模式的成功经验,创建了“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第一,构建专业与“双创”交融的课程体系。针对主干专业(群),结合原有产教融合课程体系,重新修订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等,融入“双创”素质教育内容,构建具有“双创”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第二,打造多功能育人平台。在地方及行业主管部门的支持下,江苏牧院牵头组建各类职教集团,与行业龙头企业长期合作,吸纳社会资本,对原有产教融合基地进行提档升级,实现育人平台与区域经济及产业发展同步共振。第三,实施拔尖人才工程。选拔高素质、高技能的师生备战创新创业大赛,实施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开展“双创”实践活动,培养拔尖人才,以点带面,推动学生多样化发展。总之,“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全面提升了学生素质,从而涌现出众多“双创”典型。

        1.优化职业教育,重构课程体系。江苏牧院通过驱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树立专业、行业、就业、创新创业“四业互融”的育人理念;广泛调研,厘清“产教创”三者关系,邀请行业、企业资深人员,对接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技能要求,融入“双创”教育内容,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主干课程标准,编写系列校本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初步形成“双创”特色明显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反复论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认知、探索、实践“三阶递进”,专业知识与“双创”基础、专业技能与“双创”能力、职业素养与“双创”品质、专业实习与“双创”实践“四元融合”的系统性课程体系,从而缩减课时总数,减轻教师及学生负担,削弱“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阻力。

        江苏牧院面向全体学生、具有创业潜质的学生和拟创业的学生,分层分类、系统开设“三阶递进”课程体系,建立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实施弹性学制,提升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技能。实施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引领计划,以点带面,营造浓郁的创业文化氛围,推动全校创新创业教育。通过实施“凤凰学子创新创业引领计划”,定期遴选勇创新、想创业、学业优的“凤凰学子”,配备导师,个性化培养。通过“创业方案设计大赛+项目论证”,遴选出市场前景好、商业价值高的创业项目,并组建创业团队,引入大学生创业园进行创业孵化,提供公司注册、咨询等后续跟踪服务。依托产教深度融合平台,采用“前店后厂(场)”的孵化模式,开展创新创业实践,形成“项目人才集聚、重点项目示范、创新创业倍增”的效应。

        2.营造全真环境,打造育人平台。江苏牧院通过争取、行业支持及银行贷款,与行业龙头企业达成共识,集聚“政行校企”等多方资源与力量,合力共建集生产经营、技术研发、教育教学、培训推广、“双创”实践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育人平台;引入现代企业制度,采用股份制形式,将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投入折算成等值资产,按资产投入比例确定持股份额;参与区域经济活动,自主经营、核算、按持股份额派发红利。育人平台按功能不同划分为“产教一体化”专区、“研学一体化”示范区、教育教学与社会培训专区、学生创业基地等专门区域。实施学校相关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企业协同分管专门区域与育人共同体统管育人平台的双层管理制度,为“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打造优质平台。

        江苏牧院创新职教集团运行机制,与社会资本合作,投资8亿多元建成了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创新创业功能于一体的“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基地。基地主要包括江苏现代畜牧科技园等3个科技园区、国家级水禽基因库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江苏省动物医药创制中心等14个省级科技创新平台、教学动物医院等5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以及200多个校内实训场所,可同时满足 3000余名学生实验实训与创新创业。同时,成立了“农牧众创空间”,建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平台,从、人员、技术、经费等方面为学生提供支持。

        3.顺应时代发展,创新育人模式。江苏牧院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潮流,牵头组建“政行校企”协同育人共同体,创新运行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合力构建专业与“双创”互融的课程体系,建立“三能型”师资队伍,打造多功能育人平台;以“三能型”教师为主导、以育人平台为载体,依照课程体系,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同步进行教育教学;实施拔尖人才培养工程,选派骨干教师指导、示范企业带动学生投身“双创”实践,对部分前景好的学生“双创”项目予以重点孵化;树立成才、成功学生典型,激发其他学生参与“双创”实践,营造浓郁的校园“双创”文化氛围,促进产与教、教与创、产与创的深度融合,形成“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

        江苏牧院紧扣现代农牧业转型升级需求,着力建设校内“产教创”融合基地,并牵头成立了中国现代畜牧业职教集团。依托校内基地和职教集团,按照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创设真实职场环境,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农牧类专业特色,在产教一体化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教育,构建了生产经营、教育教学、创新创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五、“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保障举措

        构建与实施“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难度之大非同一般,高职院校需要弱化分歧,固化利益共同点,创新机制,激发活力,才能如愿以偿。

        1.合理组建育人共同体。育人共同体是“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组织保障。高职院校选择利益相关方,基于长期战略合作牵头组建“政行校企”育人共同体,优势互补,协同育人。高职院校与其他成员签订双边框架合作协议,明确参与各方的责权利:地方责在土地资源划拨、财政资金以及科技项目等方面予以倾斜和支持,利在吸收毕业生在当地就业或创业、服务中小企业、带动城乡居民致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行业协会责在提供产业发展信息、协调校企关系、监督人才培养质量,利在提高本行业从业人员素质;学校责在师资与课程建设、组织教育教学、推荐毕业生,利在提高办学实力;企业责在要素投入与经营管理,利在知识产权及利润分享、优先录用优秀毕业生。

        育人共同体采用行业职教联盟的组织形式,发起成员单位共同制定章程,明确共同体宗旨,形成成员进退、产权结构、分配原则、责任认定、奖惩举措、纠纷处理等具体条款,建章立制、规范各方行为;实施理事会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决策重大事项,处理重大问题。理事会依托高职院校职能部门,设置综合部、运营部、监控部、协调部等执行机构,处理共同体的日常事务。

        2.建立“三能型”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主导力量。高职院校依托“双师型”师资队伍,打造兼具专业教学、技能训练、“双创”指导三重能力的师资队伍。(1)鼓励教师考取SYB等师资证书,获取“双创”教育资质,向“三能型”教师发展;邀请知名企业家、“双创”培训名师到校培训师资,选派部分教师到校外相关基地进修,并引导教师自我研修“双创”教育业务;外引内化,提升教师“双创”教育教学能力,树立一批“三能型”教师典型,发挥示范效应。(2)革新绩效管理制度,实施激励机制。教师承担“产教创三位一体”课程教学,由学校核发课时津贴(比照普通课程增加一定系数);教师兼任企业岗位职责,由企业计发薪酬;教师指导学生“双创”实践,由学校另外核发课时津贴;在评奖评优、职称职务晋升等方面向“三能型”教师倾斜。(3)结合党建工作,提升教师的责任意识及自我效能感,内驱外化,多样化增强教师全面发展的动力。(4)组建矩阵式教学团队,吸纳专任教师、企业技术骨干、辅导员等专长突出的人员参与,优势互补,协同育人,弥补“三能型”教师数量的不足。

        3.构建长效运行机制。长效运行机制是“产教创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的制度保障。(1)高职院校统筹兼顾个体与集体利益,实施动力机制,调动企业、教师、学生等多方的积极性。对于承担教学任务、支持学生“双创”项目或将部分业务承包给学生经营的企业,予以一定的经费补助与奖金,并在联合申报项目、聘请客座教授等方面优先考虑。针对投身“双创”实践的学生,实施学分积累与替换制度。设立“双创”奖学金,学生毕业后,既可以继续经营创业项目,也可把其转让给下届学生。(2)实施协同统筹管理机制。制定“企业生产经营规范”“教师岗位职责”“学生生产实训守则”“学生创业规范”一系列制度,进行制度化、规范化管理。(3)实施执行机制。育人共同体决议视同学校党政及企业董事会决议,学校职能部门、二级院系、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无条件执行,敷衍了事或拒不执行者,强令执行。(4)实施监控机制。定期督查与不定期抽查运行过程,及时发现并责令整改存在的问题;广泛征求教师、员工、学生意见,并邀请第三方参与评估;年末进行绩效考核,奖励先进,限期整改不合格项目,整改后仍不达标,责令退出。

        [参考文献]

        [1]孙健,藏志军.论现代职教体系中行业协会的功能[J].职教论坛,2016(19).

        [2]朱国奉.产教融合视域下高职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提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3]王启.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6(6).

        [4]金爱国,孙启香.专业创业教育创新育人新模式——以农牧专业为例[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