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风险导向审计
2025-10-04 05:06:59 责编:小OO
文档
基层央行开展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几点建议

 在基层央行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应遵循风险导向审计的一般程序确定风险,做好风险防范评估,减少控制风险、确定检查风险,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为此,提出如下几点设想和建议。

  一、做好风险防范评估,提升预警能力。风险防范评估,是对各业务岗位风险进行判别、量度、对可能出现的普遍性和一般性风险及其后果,进行必要的风险提示与预警,并采取相应处置措施的系统性活动。因此,一是要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业务流程和特点,通过收集外部审计机构审计结论和历年内部审计结果,确定易发生风险与错弊的业务环节。如国库业务中国库拨款、退库、重要凭证的审核与管理环节;发行基金的出入库,押运管理、残损人民币的清分、销毁等环节,为下一步开展审计提供风险导向。二是要了解央行有关业务核算和管理要求的法律法规的变迁,新系统的上线及变化、风险点的转移,为内部控制及风险控制提供方向。三是对管理与业务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风险点、可能造成的危害及预防措施进行分门别类、条分缕析、具体界定,成为实施监督和再监督的依据。

  二、强化内控监督防线,减少控制风险。控制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发生差错而不能被内部控制防止或纠正的可能性。为了减少、规避控制风险,必须采用一系列的风险管理程序,树立全员内控的责任意识,强化内控监督防线。组织的风险管理程序是否健全有效是管理层的关键职责,而内部审计人员应通过检查、评价、报告风险管理过程的充分性和有效性并提出改进建议来协助管理层的工作。目前,基层央行对被审计对象的控制风险的监测评价主要采用了流程图法、调查表法、询问法及其他通过现场检查和监测评价系统进行非现场检查等不同途径来进行。采用现场检查与非现场监督等有效手段一是可以评价内控建设的完整性。主要考察各级行是否根据不同层级的管理和业务活动特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是否能有效防范各类风险。二是可以评价内部控制的合理性。主要考察内部控制制度对相关部门操作人员、业务运行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适用性,重要业务控制点以及控制环节的人员职责和相互牵制是否恰当合理、权责分明。三是可以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主要考察内部控制执行过程中的遵循程度、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充分发挥作用以及工作人员履职情况等。

  三、确定检查风险,提高内审工作效果。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进行实质性审计行为而不能发现被审计单位差错或影响检查结果的客观、有效的可能性。内审人员应当根据人民银行各项业务运行风险的评估结果来确定检查风险,确定不同业务审计风险的可接受水平,据此采取不同的程序和方法开展内审检查,以达到规避审计风险,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效率的效果。还应全面考虑控制环境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审计重点与范围,以及实质性测试抽样的方式,样本的数量和比例。在现场审计中,不仅要将综合性评价认定的失控或控制薄弱的单位或业务部门列入审计范围,还要将风险较大、关键控制环节设置不够健全或控制措施执行不力的部门列为重点检查对象。当运行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高时,审计人员必须扩大审计范围,才能将检查风险尽量降低;反之,如果被审计单位内控有效,运行风险和控制风险的综合水平较低,则可缩小审计范围。在选择抽样审计样本量时要结合审计重要性原则来进行,同时根据数理统计分析原理,减少审计抽样误差,有效避免抽样风险。

  四、塑造内审文化,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以质量控制意识为核心的内审文化的形成,不是靠“他律”来制约的,而是由审计人员的“自律”行为来完成的,为此,应逐步建立、完善质量考评与奖惩制度,不断强化内审人员质量控制意识,有效保障审计质量。一是要建立被审计单位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运用计算机技术,建立被审计单位信息资料库,实时收集被审计单位的相关信息资料,及时将风险监测和评价结果向管理层及相关职能部门汇报,以便在审计工作中加强重点风险领域的控制和审计程序的合理安排。二是在现场审计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谁审计、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实现小组长、主查、组长三级复核制度与签字制度、质量考评与奖惩机制、风险与责任追究制度的完美结合,确保相关责任人对审计工作的复核、指导和监督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