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_2
2025-10-04 05:07:05 责编:小OO
文档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理

2、主导产业

3、产业结构合理化

4、产业组织

5、市场集中度

6、规模经济

7、网络组织

8、雁型模式

9、技术创新

10、增长极理论

11、产业集聚

12、市场失灵

13、自然垄断产业

14、产业组织

 、价格规制

二、简答题:

1、简述竞争性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

2、在市场经济中合理的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是什么?

3、推行产业的成功要点有哪些?

4、产业集聚具有哪些竞争优势?

5、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比有何优势?

6、技术创新的特征是什么?

7、什么是战略联盟?它有什么特征?

8、确定企业最佳经济规模的方法有哪些?

9、面对竞争,企业一般会采取哪些市场行为?

10、如何判断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三、论述题

1、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讨如何利用就业弹性基准选择主导产业。

2、请试用产业组织理论的SCP模式,分析我国某一产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

3、请用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分析西部产业的承接问题。

产业经济学模拟试题(一)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在第一次产业将减少,在第二次、第三次产业将增加。

2、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或在工业化的不同阶段上出现的一些影响全局的在国民经济中居于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

3、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比例,保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 

4、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是同一产业内所有企业的集合。

5、市场集中度:集中度是指产业内若干家企业的几个重要指标X(产量、销售额、资产额、增加值、职工人数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

6、规模经济:是指伴随着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而出现的单位产品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现象。

7、网络组织:即网络组织是指企业之间的基于市场或非市场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它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态。 

 8、雁型模式:所谓“雁型模式”,是指日本著名经济学家赤松要博士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一国产业发展具有“雁型形态”,战后经赤松要本人及小岛清、山泽逸平等著名学者加以拓展,使其成为从理论上解释以东亚为中心的亚洲经济发展的颇有影响的一种学说,即用于形容和说明东亚各国(地区)经济依次起飞的客观过程,并被形象地称之为“雁型模式”。

9、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10、增长极理论:法国的发展经济学家弗朗索·佩鲁(F.Perroux)提出的“增长极”理论认为,主导部门和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在某些地区或大城市的聚集发展而形成的生产、贸易、金融、科技信息、人才、交通运输、服务、决策等经济活动中心恰似一个磁场一样,能够产生较强的吸纳辐射作用。它不仅加快了自身的发展,通过向外扩散还带动了其他部门和所在地区乃至周围地区的经济增长。增长极具有支配效应和创新的特点,对周围的区域发生“支配”的作用,即吸引和扩散的作用。

11、产业集聚:又称企业集群、产业区、地方生产系统、地方企业网络,是一些相互联系的企业和机构在特定地域所形成的产业空间集聚现象,它既有本地社区的历史根源,又经常取决于本地企业之间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集合。 

12、市场失灵:市场机制主要通过价格机制对资源进行配置,在一些严格的前提条件下,价格机制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些前提条件并不一定能够具备,而一旦这些条件不能够具备,价格机制就起不到最优配置的作用,即会出现“市场失灵”问题。

13、自然垄断产业:自然垄断产业具有一个显著的基本特征,即由一家或少数几家企业经营特定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要比由许多企业共同经营具有更低的生产成本和更高的生产效率

14、产业组织:产业组织是指为了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而制定的干预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法规和行政措施。

 15、价格规制:价格管制是指通过规定利润率、成本核定、价格上下限、价格审批等手段,对自然垄断产业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实行控制的一种管制形式。

二、简答题:

1、答案要点:竞争性产业规制的主要内容包括进入规制、数量规制、质量规制、技术设备规制、价格规制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规制等。(分别论述具体内容)

2、答案要点:产业的制定和实施的关键主体是。人们对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方式和范围的认识包括了以下几个方面:

  ①经济活动中对产权保护的要求导致了人们对消极(守夜人)的需求。②对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方面(外部性、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垄断等)的克服导致了人们对积极的认同。

  ③对经济长期的稳定与发展的渴望推动了人们对作用范围和作用方式进一步扩大的接受。

  ④对理想和意识形态的追求是人们对经济中的政治化的活动进一步认可的基础。 

这些方面的认识为的产业的制定与实施提供了思想和理论上的基础。

3、答案要点(1)产业的基础是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

 (2)产业成功的关键是企业具有活力

 (3)产业的推行必须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适当进行论述)

4、答案要点:(1)集群内企业生产成本优势;(2)质量和产品差异化优势;(3)区域网络优势;(4)市场竞争优势;(5)区域品牌优势;(6)产业集聚的创新优势。

5、答案要点:单个企业创建国际品牌困难大、时间长、成功概率小。而“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和直接,是众多企业通力合作拼搏的结果,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单个企业的生命周期相对短暂,品牌效应难以持续,“区域品牌”更具有持久性,是一种很珍贵的无形资产。区域品牌是某地域的企业品牌集体行为的综合体现,并在较大范围内形成了该地域某行业或某产品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区域品牌是区域产业集聚发展的产物。因此,产业集聚发展初期,集聚优势效益提升显著。产业集聚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 

6、答案要点:技术创新作为一种技术经济活动,主要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的特征:

(1)创造性;(2)风险性;(3)连续性;(4)跳跃性;(5)规模型;(6)动态优化性;(7)效益性。(简要论述各特征)

7、答案要点:战略联盟主要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存在共同战略利益和对等经营实力的企业(或特定的事业部门),为了一定的战略目标(如共同拥有市场、合作开发技术、共同使用资源等),通过一定的方式(股权方式、契约方式)而结成的优势互补、风险共担、要素双向或多向流动、资源(如技术、资本、人才、信息、时间、空间等)共享的一种合作机制或组织安排。它的特征主要有:(1)联盟组织的松散性;(2)联盟内合作与竞争共存;(3)企业行为的战略性;(4)企业地位的平等性。

8、答案要点:不同的生产工艺、不同的技术水平和不同的市场需求决定的各个产业的最佳企业规模是不同的。确定企业最佳规模的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1)成本法 ;(2)工程技术法 ;(3)生存技术法。  成本法是比较不同规模最佳批量的平均成本。不同规模企业都有自己的最佳批量。比较产业内不同规模企业在达到最佳批量时的平均成本,就可以选出资源利用效率最佳的规模。其计算公式如下:

 /Q

 式中:AC表示最佳批量的平均成本;FC表示固定成本;VC表示可变成本;Q表示最佳批量。 

工程技术法又称技术定额法。它根据基本设备参数、工艺参数以及标准的技术费用定额来确定规模成本曲线。

生存技术法 是美国学者斯蒂格勒提出来的。他认为,根据上述两种方法测定最佳经济规模,常常会由于数据资料难以获取而不可行。而用生存技术法较易解决上述问题 。它的基本假设是:不同规模厂商的竞争会筛选出效率较高的企业。其过程:先把一产业的厂商按规模分类,然后计算各时期各规模等级的厂商在产业产出中所占比重。如果某一等级的厂商所占的生产份额下降了,说明该规模效率低,一般来说,效率越低,则份额下降越快。

9、答案要点:(1)以控制和影响价格为基本特征的定价行为,包括阻止进入定价行为、驱逐对手定价行为、价格协议行为、价格歧视行为等。(2)以增强企业自身竞争力为基本内容的非价格行为。(3)以产权关系和企业规模变动为基本特征的企业组织调整行为。

10、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标准:国际比较法——将“标准结构”作为参照系,与某一被判断的结构进行比较。影子价格分析法——用各产业部门的影子价格与其整体影子价格平均值偏离程度来衡量。需求判断法——判断各产业的实际生产能力与相应的对该产业产品的需求是否相符

三、论述题

1、答案要点:首先说明什么是就业弹性。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简称就业增长弹性,是指当影响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不变时,每一单位的经济增长引起就业增长的比率。 就业弹性基准就是选择就业弹性系数大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探讨经济发展不同的阶段,就业弹性水平的差异。一般来说,在工业化初期阶段,技术水平低,技术进步的速度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简单扩大在生产方式来完成。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投入的劳动数量大,因而,就业弹性水平通常较高。随着工业化进程的纵深发展,经济增长更多的依赖技术进步,此时就业弹性下降。

探讨我国的实际情况,劳动力丰富,所以主导产业的选择应该选择劳动密集型产业。

2、答案要点:

 首先阐述SCP范式,结构决定行为,进而行为决定绩效。

 选择某一行业来进行分析,比如电信行业,分拆以前,独家垄断的结构,导致了垄断的行为,行业获得高利润。分拆以后,引入竞争,开始采用竞争行为,消费者的福利得到改善。

还可以选择电视机行业、汽车行业等进行分析。

3、答案要点:论述梯度转移模式的理论,包括弗农的产品周期理论,缪尔达尔的累积因果论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说明低梯度地区(西部地区)如何利用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承接东部的产业转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