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2025-10-04 05:17:08 责编:小OO
文档
 夜雨寄北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这首选自《玉溪生诗》卷三,是李商隐留滞巴蜀(今四川省)时寄怀长安亲友之作。因为长安在巴蜀之北,故题作《夜寄北》。

 在南宋洪迈编的《万首唐人绝句》里,这首诗的题目为《夜雨寄内》,意思是诗是寄给妻子的。他们认为,李商隐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赴东川节度使柳仲郢梓州幕府,而王氏是在这一年的夏秋之交病故,李商隐过了几个月才得知妻子的死讯。

 现传李诗各本题作《夜雨寄北》, 北 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有人经过考证认为它作于作者的妻子王氏去世之后,因而不是 寄内 诗,而是写赠长安友人的。

 就诗的内容看,按 寄内 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 寄北 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作品鉴赏

 

 第一句一问一答,先停顿,后转折,跌宕有致,极富表现力。其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已跃然纸上。接下去,写了此时的眼前景: 巴夜雨涨秋池 ,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然而此愁此苦,只是借眼前景而自然显现;作者并没有说什么愁,诉什么苦,却从这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了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的愿望。其构思之奇,真有点出人意外。然而设身处地,又觉得情真意切,字字如从肺腑中自然流出。 何当 (何时能够)这个表示愿望的词儿,是从 君问归期未有期 的现实中迸发出来的: 共剪 、 却话 ,乃是由当前苦况所激发的对于未来欢乐的憧憬。盼望归后 共剪西窗烛 ,则此时思归之切,不言可知。盼望他日与妻子团聚, 却话巴山夜雨时 ,则此时 独听巴山夜雨 而无人共语,也不言可知。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作者却跨越这一切去写未来,盼望在重聚的欢乐中追话今夜的一切。于是,未来的乐,自然反衬出今夜的苦;而今夜的苦又成了未来剪烛夜话的材料,增添了重聚时的乐。四句诗,明白如话,却何等曲折,何等深婉,何等含蓄隽永,余味无穷!

 在前人的诗作中,写身在此地而想彼地之思此地者,不乏其例;写时当今日而想他日之忆今日者,为数更多。但把二者统一起来,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构成如此完美的意境,却不能不归功于李商隐既善于借鉴前人的艺术经验,又勇于进行新的探索,发挥独创精神。

 上述艺术构思的独创性又体现于章法结构的独创性。 期 字两见,而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 巴山夜雨 重出,而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归后谈助,遥应妻问。而以 何当 介乎其间,承前启后,化实为虚,开拓出一片想象境界,使时间与空间的回环对照融合无间。近体诗,一般是要避免字面重复的,这首诗却有意打破常规, 期 字的两见,特别是 巴山夜雨 的重出,正好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作品评价

 

 俞陛云在《诗境浅说》里点评《夜雨寄北》说: 清空如话,一气循环,绝句中最为擅胜。诗本寄友,如闻娓娓清谈,深情弥见。 

 纪昀评说此诗: 作不尽语,不免有做作态,此诗含蓄不露,却只似一气说完,故为高唱。 

 桂馥在《札朴》卷六里说: 眼前景反作后日怀想,此意更深。 

 徐德泓在《李义山诗疏》里说: 翻从他日而话今宵,则此时羁情,不写而自深矣。 

 姚培谦在《李义山诗集笺》中评《夜雨寄北》说: 料得闺中夜深坐,多应说着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魂飞到家里去。此诗则又预飞到归家后也,奇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