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2025-10-04 05:30:49 责编:小OO
文档
庐山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变迁研究

作者:廖秋丹 李松志

来源:《管理观察》2016年第33期

        摘要: 庐山是我国最早以“文化景观”为特色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地,享誉海内外。庐山文化景观经历了宗教与书院景观共争共荣、别墅与政治文化景观交融、自然与人文景观相辉映发展过程;而影响其变迁的因素主要为主流文化转变、社会经济、交通、大众化旅游,今后的发展方向将会是趋向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结合,在自然中体现人文,在人文中展现自然。

        关键词:庐山 文化景观 变迁 影响因素 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化景观一般是指人类为了满足某种实际需要,利用自然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上叠加人类活动的结果而形成的景观。1927年苏尔认为文化景观即附加在自然景观之上的各种人类活动形态 [1]。Deblig认为文化景观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出的改变,包括对地球表面及生物圈的种种改变[2]。德国地理学家明确主张景观变迁的主要力量是人类集团的“态度、目的和技能”;S.Passarge曾找出解释自然景观变化的四种“空间动力”[3]。国内学者汤茂林认为文化景观的变迁同社会政治、经济条件、尤其是特定时期内的文学、艺术等文化思潮的变迁存在密切的因果关系[4];吴晓晖认为文化景观的建设一直为社会文化的发展所左右,而缺乏一种体现关注风景名胜区客体价值的思想观的指导[5]。陆亚一等认为彰显了世界自然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6]。在全球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日益高涨的背景下的今天,文化景观开发和保护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

        一、庐山文化景观的演变过程与特征

        (一)宗教景观与书院景观共争共荣

        在15年以前,这一时期的宗教和书院景观是庐山文化的主体。东汉时期,佛教己经随着北民南迁传入江西地域,但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佛教道场则是东晋时期在庐山形成的。东晋太元九年(384),佛教高僧慧远南下广东途径庐山,在庐山西麓兴建东林寺、西林寺、大林寺三大名寺,庐山因此成为佛教净土宗的发祥地,是当时与长安遥相呼应的南方佛教文化中心。庐山同时又是道教信徒钟情之所,被列为道教三十六小洞天之第八洞灵真天。宋明时期,庐山道教继续呈现与佛教共同繁荣的局面。

        宗教兴盛时期,庐山不仅吸引了大批佛学爱好者,同时也吸引了喜欢隐居读书的文人学者。唐代李勃、李涉以及南唐中主李憬也曾在五老峰、秀峰等处隐居读书,设立庐山国学,与金陵国子监是当时全国的两个最高学府。因而自南唐以后,庐山成为全国书院教育与儒家文化的传播中心之一。北宋时,庐山国学扩建并改名“白鹿洞书院”。南宋南康知军朱熹奏重建院舍,制定《白鹿洞书院教条》,使之名声大振,成为当时中国教育中心之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完备的书院。因此,现代学者胡适指出:“白鹿洞,代表中国近世七百年的宋学大趋势”。

        (二)别墅景观与政治文化景观交融

        15年清在甲午战争中战败,使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从浙江到四川,全部都向帝国主义开放[6]。近现代庐山开发是以枯岭避暑地的辟建为核心展开的,1885年李德立来到庐山,开始谋划开发他心目中的清凉世界一一枯岭。庐山这座千年历史文化名山发展方向从此骤然一变,由中华传统文化荟萃、儒佛道三家共荣的千古文化名山逐渐发展成为“西风”凛冽的“万国都会[7]”,庐山长冲河一带各国特色的别墅大大小小有几百座。随后,1928年4月,国民定都南京;1933年8月8日蒋介石、宋美龄夫妇入住美庐别墅,标志着庐山己经成为具有浓厚政治色彩的国民“夏都”。自1949年建国以来,中国党在庐山共召开过三次重大的会议,这三次会议对中国的政治、经济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是因为这三次会议让更多的人认识庐山、关注庐山。

        (三)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辉映

        庐山是中国山水诗的摇篮,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慕名登临庐山,为其留下4000余首诗词歌赋。晋代高僧慧远(公元334-416年)在山中建立东林寺,开创了佛教中的“净土宗”,庐山成为中国封建时代重要的宗教胜地。遗存至今的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和理学的中心学府。庐山上还荟萃了各种风格迥异的建筑杰作,堪称庐山风景名胜区的精华部分。庐山不但拥有“秀甲天下”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厚灿烂的文化内涵。

        二、庐山文化景观演变的影响因素

        (一)主流文化转变

        魏晋至宋明时期的宗教文化影响。东林寺的建立,充分体现了中国佛教在南方中心的形成,这是一个令人注目的历史现象,同时也是庐山宗教文化创立的开始。东晋元兴元年慧远于庐山建立中国最早的结社白莲社,开创“净土宗”。东晋南朝至唐宋时期,由于佛教的盛行,民间兴起建立寺院的狂潮。在佛教兴盛时期,道教也不甘示弱,庐山道教最早开始于南朝,道士陆修静来到庐山建立太虚观,研经传到授徒达七年之久。唐代,到庐山求仙学道成为一种时尚。广为人知的仙人洞就是这一时期的产物。相传吕洞宾长期居庐山,又是道学大成者,仙人洞便因此得名。到了宋代,庐山道教更加兴盛,太平宫的修建便是代表[8]。

        宋明理学的影响。北宋中期,理学名人周敦颐来到九江,在庐山北麓莲花峰一带筑“濂溪书堂”,进行隐居讲学。周敦颐是我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他的理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他在庐山的讲学打开了书院文化的大门。理学在庐山的发展吸引了大批理学家,南宋时期,著名理学家和教育家朱熹到九江任知南康军,大力复兴白鹿洞书院,以此作为他兴办教育和传播理学的圣地,使宋明理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张扬。

        近代西方文化的影响。到了清末,以传教士为先锋,西方文化对庐山文化影响最大的首推西洋建筑。到近代,西方几种建筑形式都在庐山有所体现,至今庐山还保留六百多栋多国风格建筑[9]。西方文化不但使庐山建筑景观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也推动了庐山休闲文化的发展。牯岭镇的开辟,来山上避暑的人越来越多,这样一来,为避暑服务的西方文化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包括旅馆、影戏院、游戏场、游泳池、图书馆、医院、疗养院等。这些都为庐山日后向休闲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西人的现代旅游观念、休闲娱乐理念以及先进的市政规划、管理方法和经营方式,都产生极大示范效应,国人的旅游文化观念、思维方式和理念由此日益进步。

        近现代休闲文化的影响。在西方的影响与刺激下,国人学习并模仿西人的各种新式休闲娱乐活动。庐山作为国民“夏都”地位和三次会议召开地,以政治名山和避暑胜地之名扬名国内外,特别是1956年经疗养专家考察后确定庐山是我国最理想的高山气候的天然疗养院,庐山得到了有力的规划和开发,各种服务设施进而得到发展,逐步向休闲旅游靠近。1978年改革开放后,原本作为庐山旅游活动主要内容的政治接待、会议和休闲活动等,依然持续运作,但此时庐山已成为普通百姓完全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大量普通的游客特别是较多的海外游客纷至沓来[9]。

        (二)社会经济发展

        庐山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谓“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欧越”,使庐山地区成了江西省内的交通命脉,成为中国南北交通的“中转站”和枢纽。庐山这种优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与全国的其它名山大岳相比,唯独庐山枕大江、傍五湖,兼得水陆交通之便,为人们前往庐山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庐山地区由于地处交通要冲,受益于北方经济的南移,经济发展的也很快,其中庐山星子地区的行政区域建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朝廷的这一举动,足以说明朝廷己经加强对这一南北交通枢纽的控制和管理[10],而经济的发展则为庐山文化景观的修建提供了优裕的物质条件。

        三、结论与展望

        第一,庐山文化景观变迁遵循一定的文化背景会出现特定的文化景观这个规律,在不同文化思潮的影响下形成了由寺院书院景观到西方建筑景观再到度假娱乐设施等景观转变的过程。

        第二,在庐山文化景观变迁的过程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条件的影响下,文化景观变迁速度进一步加快,庐山文化景观将沿着以旅游为侧重点的旅游文化景观、表现形式多样化方向演变。

        参考文献:

        [1] SAUER C O.R ecent development in cultural geography[A]. HAYES E C.R ecent Development in the Social Sciences[C]. NewYork:Lippincott,1927.

        [ 2] D E B L I J , H A R M J , M U L L E R P O . H uman Geography:Culture,Society and Space[M].New Y ork:John Wiley and Sons,1986:142.

        [3] SPENCER J E,HOR VATH R J.How does an agricultural region originate [J].Annals of 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n Geographers,1963,53:74- 92.

        [4] 汤茂林.文化景观的内涵及其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0(01):73

        [5] 吴晓晖.风景名胜区文化景观变迁之解读[D].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6] 陆亚一, 熊康宁,肖时珍.环江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保护管理研究.生态经济,2014(1):377- 381.

        [7] 李侃.中国近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72- 210.

        [8] 徐顺民. 庐山学一庐山文化研究[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63- 72.

        [9] 甘筱青.庐山文化大观[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9:22- 188.

        [10] ()吴宗慈.庐山志(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6:575- 636.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