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21 古诗三首教案
2025-10-04 05:30:56 责编:小OO
文档
21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1、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芙 蓉 洛 壶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 蓉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2.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2)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4个字,会写“雁、砚”等4个字,理解字词。

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 墨梅)

二、出示目标

《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

1.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2.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

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单  雁 砚 乾 坤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  雁 砚 乾 坤”

其中多音字“单”,读“chán”,还有一个读音“dān”,组词“单一”。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雁 乾”的书写。

“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

“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

第一部分:《塞下曲》

(一)合作学习

1.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

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板书: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二)质疑探究

品读,深化理解

1.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

(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

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板书: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第2部分 《墨梅》

(一)合作学习

1.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2.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3.理解重点词语: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池头:池边。头 :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4.说说诗句的大意: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板书: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二)品读感悟

1. 出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品读: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板书:高洁 有内涵)

三、总结拓展

    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2.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预设:王冕,你真了不起,梅花画得真得很神似!

预设:这些梅花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板书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凄冷、孤寂感  高洁清廉

塞下曲

边塞生活 大雪纷飞

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墨梅

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高洁 有内涵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