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协同创新方法
2025-10-04 05:29:32 责编:小OO
文档
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

水平的协同创新方法

钱明辉

(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学院,云南昆明650500)

摘要:随着高校搞个的深入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高校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从而也对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相互之间协调、关照、支持、维护的联系样式与互动模式。从工作的目标要求协同性、过程动力协同性、主体职责协同性等三个方面来阐述工作的协同创新方法,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协同创新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2811(2013)02-0011-05

作者简介:钱明辉(1959—),男,汉族,云南师范大学哲学与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党史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作为一个新概念,协同创新主要是一种创新类型或创新模式,特指创新主体相互之间协调、关照、支持、维护的联系样式与互动模式。这种联系样式与互动模式,无疑体现了协同创新主体自身的“协同创新”思想方法和思维方式,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内在相通,本质一致。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笔者提出了“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协同创新方法”这一命题,旨在从“协同创新”的思维路径上研究“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方法路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试图通过目标要求协同性、过程动力协同性以及主体职责协同性的揭示和分析,对“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协同创新方法作出初步阐释。

一、目标要求协同性: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理论协同创新方法

在如何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问题上,如何认识“科学化水平”,是推动整个工作极为关键的思想认识上的逻辑前提。这是因为,在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中,虽然实践具有基础性前提性的第一性地位和作用,但从整个活动的长链条来看,人们的认识又指导着人们的行动,深刻地影响着人们行动的方向、过程和结果。“科学化水平”作为一个目标概念,本身不是一个单一僵死的东西,而是在其构成因素中,始终存在着相互支撑丰富复杂的协同关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指出:要努力在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以科学制度保障党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NO.2,2013的建设、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上见到成效,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1](P304)这就是说,所谓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首先主要是这三个方面的水平:一是以科学理论指导党的建设,二是以科学制度保障党的建设,三是以科学方法推进党的建设,而指导、保障、推进的效果如何,就体现出“提高”的“水平”如何了。这种评价视角或标准是有道理的。因为不论怎样使用“科学化水平”的概念,它总是要体现和承载在某个活动、某项工作、某种产品上,无非是强调它们在符合和体现“科学”的要求和属性方面达到了较高的层次,而这种“强调”,则只能以某些观测点或重要评价指标为焦点。这里要说明的是,作为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战线工作或高校工作,当我们谈到其“科学化水平”及其提高问题时,显然应当参照“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的相应的研究视角和观测焦点,这样才能与“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在理论与实践的逻辑上保持一致和相通。据此,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亦需要从三个方面及其协同性上理解和把握。

(一)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工作并取得成效

“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根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不断提高全党马克思主义水平”[1](P305)。对于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而言,根本的还是理论武装。一是马克思主义工作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对人类社会历史规律的揭示乃是党人理论的真经,这是党在各具体领域工作的根本依据所在,离开此点,不可能有真正有利于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有利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工作。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在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都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系统化的理论观点,特别是理论和思想,更揭示了统一战线作为中国党领导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中的一大法宝的宝贵经验,成为中国党大业和各领域工作的伟大开拓和深厚奠基。三是具体到高校工作,除以上两个层面的理论指导外,还要特别对高校工作的特殊规律和原理给予高度重视,在相应层面形成马克思主义高校理论,诸如高校工作在整个高校工作中的地位作用问题,高校工作中的主体协同问题,高校工作中的客体复杂性问题,等等,都是这个理论要研究回答的重要问题,都是以科学理论指导高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条件。

(二)以科学制度保障高校工作并取得成效

这是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又一重要内涵和标志。无论在全党工作格局中,还是在各系统行业的工作中,统一战线作为“三大法宝”之一,业已深入人心,工作已经有着相当完善协同的制度保障。但在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呈现的新形势下,制度保障如何达到“科学”的要求,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艰巨恒久的研究课题。具体到高校工作来说,情况也是如此。各种规范性文件的规定,各种规章制度的颁布,各种机构岗位的配置,各种工作机制的运转,都是程序化规范性的制度设计和安排。但是这些制度载体本身的丰富完善和创新发展,更具有发展前进的价值意义。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这个平台上,呼唤形成丰富多彩的高校工作机制,着重解决好它与高校其他工作、其他制度、其他部门、其他岗位等方面的协同性问题,这也是提高和体现其科学化水平的关键所在。

(三)以科学方法推进高校工作并取得成效

推进高校工作的科学方法,首先还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这一根本方法,这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NO.2,2013种宏大的认知视野,协同各方的辩证眼光,使高校工作纳入高校工作的整体布局进行谋划,在协同互动的有机影响中向前发展。其次是高校内部工作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中的方法问题,就是在有位有职有权有责的情况下,为使现有机构部门更好运行而进行的添置、更新、补充方面的做法,使之配合更加紧密,功能更加完善,运行更加协同。至于软件建设中的方法问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一套东西,它着眼于协同创新观念的构建,习惯的养成,思想的确立,行动的践行。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高校工作都是整个高校工作、高校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党政领导应该以多种形式参与其中,这个做法具有极重大的意义。

从更深层次的来看,上述三个方面的内容相互之间的协同性要求是内在本质的,作为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的主要标志和评价指向,思想理论上的贫乏,必然导致机制缺失,也就创造不出灵活多样的方法,谈不上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

二、过程动力协同性: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实践协同创新方法

高校工作是高校全局工作和党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始终要在辩证协同中才能获得实际效果。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过程,就是高校工作发展前进的过程,这种“过程”的质量好坏和水平高低,是从“过程”的前后相继状况获得观察和评价的;而此种前后相继状况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发展的动力状况。

(一)高校工作发展过程的协同性

高校工作发展过的协同性,有三个主要的方面值得关注:

一是高校党政领导对高校工作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上是否具有协同性。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2](P526)。但这里所说的干部依部门范围来说,首先是该部门的核心领导干部是决定的因素。高校党政领导对工作思想认识正确、工作支持态度上前后一致,就能形成有利于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良好工作环境,特别是形成机制上的保障。有了这样的条件,工作的职能部门就能更好地主动创新,协同发展,不断提高工作科学化水平。

二是高校工作部门领导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上是否具有协同性。就工作的职能部门来说,高校部领导无疑具有关键地位和作用,他们在其位谋其事,对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发挥着至关紧要的作用。如果这些部门领导理论水平高,开拓创新工作能力强,且前后若干届领导的这种精神和风格保持协同一致,该高校工作就将产生巨大工作活力,团结高校师生员工发展高校事业,对高校各方面工作发挥重要“法宝”作用。

三是高校工作文化发展是否具有协同性。文化是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概念,它是指在人类实践活动基础上创造并积淀下来,成为影响后继者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以主观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客观场域。任何人类活动都将孕育和生成相应的文化样式。高校工作的实践活动也将形成该高校的工作文化,但这种文化不一定都是正面积极的,只要那些努力保持工作的协同创新精神和态度,从高校党的工作全局和高校行政工作全局考虑问题,开展工作,才积累起来有利于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工作文化,有利于工作不断协同发展。

(二)高校工作发展动力的协同性

任何事物发展都有其协同推动自身发展的动力系统,当系统失去协同能力和功能,事物发展也将处于停滞或倒退状态。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亦是也此,动力之

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协同创新方法★钱明辉间须保持协同支持,积极正面的互动。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高校工作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来进行简要分析。

就高校工作主体来说,首先应该反复强调,高校工作是高校党的工作和高校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高校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认识和支持,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就很难收到实效。据此,学校层面的主体是高校工作的第一主体,其中学校和学校行政领导在重视、认识和支持等方面能否保持一致,体现出高度的协同性,是极为重要的。如果党政领导对高校工作重视程度上差距甚大,在认识水平上格格不入,在支持态度上互相掣肘,高校工作就很难形成良好发展局面。高校工作职能部门,即部领导则是直接主体中的核心主体,他们自身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综合业务素质如何,对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具有关键意义,一个好的,要在上下级之间、部门之间、部门内部之间等方面以协同思维理顺关系,沟通交流,形成工作的协同力,从而有效推动工作的深入和展开。部干部和工作人员是直接主体中的重要主体,是工作展开并落到实处的人力资源保证,他们的协同创新理念和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动力源泉。

就高校工作客体来说,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和党的工作历史经验为指导与借鉴,看到协同范围的宽广和协同要素的多样。也就是说,高校工作客体应该是这样一个集合体,其中包括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港澳同胞、同胞、国外侨胞及其眷属,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名人遗孀、后裔等,是直接对象或直接客体。根据中国党90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科学化水平极高的工作,必然充满辩证眼光,进行系统部署,在协同互动中向前推进。这些高超智慧和宝贵经验从世界观方上看,对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依然有深刻的启示借鉴意义。我们既要高度重视工作直接工作对象的工作,也要高度重视高校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这个广大的群体实际上是高校工作的基础客体,离开了他们的努力和发展,缺少了他们这个广大的动力,高校工作是谈不上科学化水平提高的。

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既要依靠工作主体内部之间动力的协同性,还要依靠工作客体各要素之间的动力协同性,更要依靠主客体动力之间的协同性,既要拥有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又要保持各层面各类型动力的协同性,这样才能产生强大发展协同力,使高校工作有力推进,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

三、主体职责协同性: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工作协同创新方法

如果说上面两个方面阐述的是宏观层面上的协同创新方法的话,那么这里要讨论的则是微观层面上的协同创新方法。总体上说是协同创新方法,但对于工作不同主体而言,是有侧重和区别的,我们依前面所述的高校党政领导、高校部领导、高校部成员,分别谈谈他们的协同创新方法问题。

高校党政领导在战略设计和把握中的协同创新方法。首先是在制定中对工作协同保障的观念意识。学校发展为先,根据关于领导干部职责一是定二是用干部的观点,高校发展中学校领导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调查研究,谋划全局,出台措施,在这过程中牢记党和国家发展壮大的宝贵经验,牢记统一战线是三大法宝之一的历史真谛,把工作放在应有的重要地位,这对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具有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其次是在具体工作中协同支持部门工作。部根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年第2期NO.2,2013据职责所系,要召开许多会议,开展许多活动,做许多具体的工作,在所有这些活动中,高校领导选择参与一些重要会议或活动,表达支持态度,作出指导意见,这对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再次是对重要关键的工作对象或群体直接出马,接见,访谈,问候,关照,等等,也对工作打开局面,扩大实效发挥关键作用。这些做法,可以推动校内工作职能部门与其他部门以及校外相关单位或个人协同互动,保障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提高。

在任务落实和局面拓展中的协同创新方法。工作部署的协同问题亦十分重要,它彰显的理论思维能力和水平,因为在部署工作过程中,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多层面关照,需要相关任务之间的多因素整合,正是通过这种关照和整合,使工作成为有机联系的协同作战或协同攻关,有效提高工作的科学化水平。身体力行一马当先,是工作协同创新中的关键动作,工作理论性和实践操作性都很强,其中许多问题仅讲理论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实践也是不够的,二者必须有机协同,而身体力行正是这种协同的重要载体。工作部门作为一个职能部门,其复杂的事务性特点是十分突出的,在纷繁杂乱的工作头绪中厘清工作路径,需要做协调相关各方的工作,产生协同推进工作的合力。前已述及,工作对象有很大的多样复杂性,这又要求积极与校内外相关人士沟通交流,营造良好宽广的人际环境,创造有利于协同创新高校工作,提高其科学化水平的社会心理和智力资源条件。

部工作成员在主动工作积极支持和相互配合中的协同创新方法。部工作成员是高校工作具体贯彻者和实施者,其所处岗位职责和工作必须落到实处,才能保证工作全局获得有效运转,产生应有的实效,因此要悉心本职,认真完成相关工作任务,从而发挥工作全局协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功能。但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岗位工作也需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积极思考探究,丰富工作经验,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这是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提高落到实处的重要一环。团结协作,和谐共事,等等,也应成为部工作成员行事原则。

至于高校工作在技术手段层面上的协同创新方法,也是非常重要的,如云南师范大学工作宣传“三有”(有声音、有色彩、有位置)就产生了很好的效果。但本文所论,主要从高校工作主体思维方法着眼,正如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所说的那样,“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P1512),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提高也是这样,只有获得了科学化的思维能力并付诸行动,就可以达到我们预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学习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杨松禄

提高高校工作科学化水平的协同创新方法★钱明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