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浅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
2025-10-04 05:29:33 责编:小OO
文档
浅析西方文艺复兴时期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差异

作者:赵敏纳

来源:《戏剧之家》2018年第10期

        【摘 要】不管是中国传统绘画,还是西方的油画都是在相应的社会环境背景所产生而再继续加工创造,在当下发展艺术道路的我们,自然要很明确地区分绘画的不同,西方的油画、漆画与东方的传统绘画水墨之间的不同本质,其中影响其形成这本质不同的原因是什么。在了解这些本质间的不同后,自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越走越远。

        【关键词】西方文艺复兴;中国传统绘画;宗教绘画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10-0143-01

        一、人文主义与儒家人本思想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便遵循自己的人文主义思想,但中国拥有着自己独到的儒家人本思想。自己认为,儒学并不能称之为宗教,但在文化思想方面儒学不得不被承认为一种经典流传于世。

        西方的人文主义是一场反对资产阶级封建统治与宗教神学体系的思潮。人文主义崇尚人在现实中的作用;并且要求人们享受当下的美好世界,歌颂人类的伟大,人性的完美与崇高。中国以孔子为首的儒家文化思想核心便是“仁”,孔子认为人的本性为善,人与人之间本是平等的状态,但由于人们之间的社会环境不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地位、思想、生活环境的不同;孔子提出“好学”,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努力而达到;还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这句话在强调现实社会中我们应将“人事”放在首位,这也是否认了鬼神的存在,对环境保持着现实主义的态度。孔子所创的儒家学说至今影响着现在的中国,对于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社会,更是一种伦理本位的社会存在。

        儒家学说都从根本上承认了现实社会的存在,反对神的存在,让人们享受当下的生活,肯定人的社会价值,这些都是之间的共同点,但造成绘画艺术形式的不同的原因在于,儒学提倡人与人之间的平等。西方则以人本身的欲望为出发点,将人放置于世界万物的至高点,这才导致形成了中西方绘画艺术形式本质上的不同。

        二、油画与水墨

        西方的绘画作品表现形式都采取油画的表现形式,但中国都是采取水墨勾线与渲染的形式,虽说都在用毛笔作画,但呈现出的画面效果自然是有质的区别。

        中国传统的绘画讲究一气呵成,创作题材多样。与西方油画不同,油画通过专用画笔在亚麻布上运用调和油、油彩完成,技法有多种,例如古典、装饰等。

        水墨与油画,一个注重写意,一个注重写实。写实:真实的描绘客观存在的事物,还原物体本身;写意:不可以追求现实物体的本来面貌,不模仿,抓住客观物体的形与神,并“神”位于描绘主体,表达意境,抒发画家自身情感。也因此产生了不同描绘观察物体的透视方法。

        三、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

        西方的焦点透视产生是由于要真实地描绘客观物体本身,从而创造出来的透视方法。它有三种具体的表现方法:几何学透视法、光影透视法以及空气透视法。这几种都是为了表现出看客观物体的立体性,而存在的表现方法。散点透视是中国传统绘画上所用到的透视表现方法,画家不需要按照现实物体的真实存在的大小而安排画面构图等,画家只需要画出心中所想就可以,客观物体的大小也随之画家取景视线的流动而自由取舍。而这些观察方法、表现技法的不同也是由于宗教观念的不同所导致形成,中国采用的是道教的宗教观念,即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

        四、结语:当代宗教艺术下我们对于艺术的审视

        如今,审视我们当下的艺术作品、绘画形式、主旨思想、题材创作等,有空洞、有迷茫。这都是与当下多元化的发展背景有关,宗教的发展如潮水般渗透进每个人的心里,宗教的派别也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壮大,宗教的数量多达上百种,而这其中大概有一半以上的宗教派别也是我从书本上才得以了解。虽然有着这么庞大的宗教体系,但世界的无神论者,或者说无信仰的人却占有很大的比例。

        信仰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也明显地体现在绘画当中。一个派别是否具有信仰是区分宗教的关键之一,但这并不能区分有信仰的人都是信奉宗教之人。每个人都含有信仰,只是这个信仰的对象各不相同,无神论者与宗教派别的人们,信仰对象各有不同。中西方的绘画形式也随着宗教之间的传播,从而达到一种促进作用。从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借鉴西方的艺术思潮不断向前发展,张大千以中国水墨画的形式完全呈现了宗教意义下的绘画作品;于小冬作品《渡》,更是传达了藏族民众内心世界的精神诉求。当下,有很多是信奉宗教的艺术家,也有更多无神论者,那我们怎样才能在社会中用艺术作品体现我们对于宗教的态度,或者说我们该用一种怎样的态度去面对如今所要完成的作品,这也是现如今年龄段下的我们,值得花时间去思考的问题。

        审视我们所生活环境下周围的艺术作品,对于我们所呈现的视觉表达物,除了让它有深层因素下的作品之外,我们也可以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视觉,绘画艺术的表达形式开始变得多种多样,作为现当代的艺术创作者,不能局限于自我的宗教信仰范围之中,迈出一步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张育英.中西宗教与艺术[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李强.浅谈西方宗教题材绘画发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1(08).

        [3]何奎.油画形式语言探索[M].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