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2025-10-04 05:28:46 责编:小OO
文档
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的基本策略

 一、教师要改变观念,建立新的教育、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思想里面,教师都圣人,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有学问的人,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所以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所谓教学就是教师将自己拥有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关系就是: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一切都是正确的,完全把学生定位在依赖性层面上,低估、漠视学生的学习能力,忽视、压制学生的要求,从而导致学生性的不断丧失,这是传统教学不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根本原因。在潜移默化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也慢慢的形成“威严”、“正确”,然而,这样的师生关系是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如何从生活与学习走到学生当中去,和学生处于一种平等的关系,这是教师们需要去思考,去面对的问题。人与人之间的平等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面的,学生的年龄小与教师的认知、和处理问题存在一定的差异。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尽可能的去关心、爱护学生,让学生了解教师所做的事情都是为了学生,消除师生之间的隔膜,达到师生之间互相理解,相互信任,就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学生因为受年龄等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往往在学习生活中犯错误,教师在进行教育批评的时候,要注意方式、方法,应该明确教师工作的出发点以及学生与老师的平等关系。因此,教师应注意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尽量减少失误,对因自己的疏忽或失误造成的矛盾,教师应敢于开展自我批评,勇于承认错误,及时向学生道歉,讲清原因,以弥补学生心灵上留下的伤痕。另外,作为一名教师,要心胸宽广,善于用尊重他人的行为影响学生,对学生的不礼貌行为,教师应采取宽容态度,适当加以疏导,使学生能及时认识错误,改正错误。 在教学方面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做好学生的引领者,把学生当做共同学习的探讨者、合作者。

二、 主动构建沟通的桥梁 

教育、教学关系不是静态的、固定的关系,而是动态的、变化的关系,从学生角度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就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学习能力;随着学生学习能力由小到大的增长,教师的作用在量上也就发生了相反的变化。最后是学生完全的,教师作用告终。根据这一基本思想和思路,我们要学会沟通,人与人之间假如缺乏了沟通,就像一潭死水。师生关系的构建需要师生之间共同伸出双手去构筑、维护,才能完成教师的任务。这一方面就需要教师做更多的工作,一般当我们搭建了平等的平台,营造合适的气氛的时候,学生就会容易走出自己的圈子,与你搭建属于你们的空间。如:我们班的学生全是聋哑人,就需要我去耐心的与他们沟通交流。我与学生经常交流,做到了相互交流,引领学生自主学习、、、、、、 

三、 提高专业素养 

   教师角度来说,教学过程就是一个自身专业化成长的过程。第斯多惠说得好:“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为教学生,教师必先教自己,以促进学生的学为落脚点,教师自身的教与学在教学中也是同步发展的。面对新课程新的设计思路、新的目标要求、新的内容体系、新的实施策略,面对急剧发展变化的教育对象,教师必须不断学习、终生学习,成为学习型教师,唯其如此,教师才能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自己的学识,拓宽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从而适应不断发展的教育教学的需要。相反,教师要是“吃老本”,固守原有的经验,缺乏学习和进取的意识,他就会落伍于时代的发展,甚至被时代所抛弃,成为学生眼里的“老古董”,成为新课程推进的阻力。实践证明,教师通过学习,可以汲取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精神营养,并把这种精神营养转化为自己工作能力和综合素质,既充分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教师已经告别了一支粉笔三尺讲台的教学模式,作为教师应该学会给自己充电,不要做只能给予一定知识的灌输者,应该做一个知识的源头,滔滔不绝的源头。掌握一定的教学艺术,学会精心的进行知识的收集、重组、营造良好的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具备专业素养的教师,往往在学生的心目中具备很高的地位,同样学生也喜欢与他进行交往。这样对师生关系的协调发展、教学的顺利的开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提高认识要加强理论学习。作为一名教师应具有很高的业务素质,渊博的专业知识是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教师还应该是一位心理学专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态,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能够分享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这样才能有的放矢,以最佳的方法解决问题,赢得学生的信任与尊敬。教师学习有关师生关系的心理学理论,可以了解、明白师生关系的性质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不知不能为,连师生关系的心理学理论都不具备,其性质特点及其对学生的影响都不晓得,又怎么能去主动地、自觉地处理好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呢。 

四、 走进学生的生活 

    大部分的老师都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对学生的课外的生活都没什么兴趣,然而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我个人觉得应该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外的一些事情,了解他们的第一手资料,及时的与他们进行交流,使师生关系上升到一个阶段:“朋友”。 

五、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教师的心应该能容下教学的班级的学生优缺点,在师生人际关系中最难处理的就是教师与那些有逆反心理的学生之间的关系,他会影响到班级教学和班级的管理,这些同学一般对老师存在偏见,喜欢跟教师对着干的,对于这些学生不能硬碰硬,这样结果会更加糟糕的,要跟他们讲道理,并发现他们的闪光,抓住其闪光进行教育,实行以点带面的方法。就是要抓住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热情的表扬,使他们感到老师还是公正的,自己过去错怪了老师,从而消除逆反心理。我们假如抓住机会,适时地表扬、鼓励他们,就能激发他们的认识兴趣和热情,帮助他们体验改正错误、取得成功的欢乐和尊严。给我们自己一个拉近与学生距离的机会,也能够给他们一次接受自己肯定自己,进而接受我们的一次机会。 

总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增强,有助于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我们每位教师要想做到的,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是一种传递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体功能;一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本质的根本体现,是其社会功能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中介。  

“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可见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人类自身身心发展需要和参与社会活动需要的必然产物。因此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就具有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成长的两种功能,是个人成长发展和社会延续进步的必要手段。 

一、教育功能的内涵 

在分析教育功能之前,首先得弄清楚功能是什么。功能是一个在多个学科中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在哲学上,功能是指事物的结构所决定的该事物的特性和能力;在社会学上,功能是指某一活动或社会系统所发挥的作用,是一种客观结果。基于这两种观点,我们可以把功能定义为“构成某一事物或系统的因素对事物或系统的维持和发展所产生的一切作用或影响”。有了对功能的认识后,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所产生的一切作用或影响。这种作用或影响是一种能实实在在观察到的客观结果,不是人们的主观愿望,也就是说,教育功能是教育这一客观存在的社会意义。

既然教育功能是指教育对人以及由人所构成的社会所产生的一切作用和影响,因此从它所指向的对象,即人与由人所构成的社会,就可以看出教育功能包括两大块:一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即教育的本体功能;一是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即教育的社会功能。把教育对个人的功能作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是因为教育是一种传递经验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它的直接对象是人,教育的功能就首先体现在教育对个人的作用上,而教育社会功能的形成与发挥必须以它为基础、为中介,即通过育人来实现。因此在谈教育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能不涉及到教育与人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这两个问题,其核心就是教育功能问题。 

二、教育的个体功能  

教育的个体功能是教育对个人的作用,是教育本质的体现,在教育功能系统中处于基础地位。教育应该具有怎样的本体功能决定于对人有影响的后天要素,因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因此有哪些要素对人产生影响,教育就必须去培养这些要素。作为生命个体的人,首先得生存,其次是发展,最后才是享用,因此教育必须使个体获得生存素养、发展素养和享用素养。由此可知,教育的本体功能主要表现在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和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三个方面。 

(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  

人作为生命体必须得生存,因而获得生存技能是生命得以维持和延续的必要条件。

怎样才能获得生存技能呢?我们知道,对生存的需要就直接诱发了教育的产生,也就是说教育起源于满足个体和社会生存的需要。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个体的要求越来越高,要获得社会相应的技能,谋求某种社会职业,就必须要接受相关的教育或训练,因此教育成为了个体获取谋生本领的一种手段、一种途径和方式。在此意义上,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是很现实、很直接的,它在教育的本体功能中处于基础地位,其他功能的形成和发挥得以它为基础。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的实现,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化,将社会的规范要求内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使之在社会实践中能迅速地适应环境;一是教育必须对个体传授“何以为生”的本领,教人“学会生存”,这是教育最根本的任务和职责。 

(二)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人之所以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属性是人具有社会性,因此除了生存之外,人还必须要发展自己,以便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社会中的人,具有两重身份,即他既是社会的人又是个体的人。前者表现为人具有社会性,追求其共性;后者表现为人具有个性,追求其独特性,因此个体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说是一个既社会化又个性化的过程。可见,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一是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个体的社会化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而是个体学习所在社会的生活方式,将社会所期望的价值观、行为规范内化,获得参与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知识、技能,以适应社会需要的过程。“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孤立存在于社会之中,因此社会化是个体生存和进行正常的社会生活的必要途径,“狼孩”的故事就充分说明了这点。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个体的思想意识是社会规范和价值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而代表社会要求的教育,通过传播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念来对个体施加影响,进而形成与社会相一致的思想意识。第二,促进个体行为的社会化。教育通过社会规范的传递,使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规范,为社会所承认和接受。第三,培养个体的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社会中的人往往要从事一定的职业,要扮演多种角色,而职业意识和角色意识的形成有赖于教育。

个体的个性化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独特性,而独特性的形成是教育的个体个性化的结果。个性化是一个尊重差异性的求异过程,反映的不是对现有社会的适应,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变革和创新,因而个性化的核心是个体在社会实践中促进自主性、独特性和创造性的形成。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的功能主要表现在:第一,促进个体主体意识的形成和主体能力的发展,培养个体的主体性。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是人的主体性的表现,前者是主体性的观念表现,后者则是主体性的外在表征。无论是主体意识的形成还是主体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个体才能获得知识和技能,才能进行社会实践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二,促进个体差异的发展,形成人的独特性。个体因先天的遗传素质和后天的环境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教育能在了解和尊重差异的基础上,设计和选择适合不同个体的教育,以便充分地挖掘个体的潜能,形成自己的特长。第三,培养个体的创造性,促进个体价值的实现。创造性是人的个性的核心品质,是个性的自主性和独特性的综合体现。只有通过教育,个体才能拥有进行创造活动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在创造活动中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三)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 

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是指教育不是单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受教育,而是教育成为了个体生活的必需,受教育的过程是需要得以满足的过程,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获得自由和幸福,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人因其本能的不完备性,具有未完成性和巨大的潜能,正是因为这种潜能的存在,所以对个体而言,接受教育和训练是十分必要和可能的。个体必须在社会中不断地学习,才能获得应有的素养,因此个体的存在是一个无止境的学习过程和完善过程。众所周知,人既有物质需要又有精神需要,教育既可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满足人的物质需要是教育的外在价值,满足人的精神需要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教育的个体享受功能就是要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是建立在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的基础上的,是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的延伸和发展。人的精神追求有三大方面,即求真、求善、求美,具体来说,对“真”的探索以拥有智慧,对“善”的追求以获取幸福,对“美”的向往以赢得自由。因此,教育的终极目的是通过经验的传递和知识的传授,教人怎样求真、求善、求美,满足个体的精神需要,使个体成为自由之人,幸福之人。

教育的本体功能是教育本身对培养人的作用和价值,是根本上决定教育之为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体现。教育既要传授知识技能,满足个体的生存之需,又要发展个体的智能,满足个体的发展之需,更要健全个体的心灵,满足个体的享用之需。因此,教育的基础功能是满足个体的生存之需,核心功能是满足个体的发展之需,终极功能是满足个体的享用之需。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