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作文练习有效设计的基本策略
2025-10-04 05:28:52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作文练习有效设计的基本策略

●樊智涛

从教数十载,时常遭遇作文教学的尴尬,广大语文教师重阅读教学轻作文教学的现象比比皆是。究其原因,一方面源于作文教学收效甚慢,无法立竿见影;二是教师自身素质偏低,对于作文教学缺乏系统的研究,指导无序,针对性不强,课堂评讲更是流于形式;三是考场作文阅卷尺度难把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为减少争议,考场作文区分度不够明显,分数差别不大,不少教师认为投入精力过多得不偿失;四是学生作文态度不端正,乐写善写者少,大多数学生只是为应付考试而作文……诸多因素导致作文教学举步维艰,作文课堂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甚至被阅读课完全取代。

由于教师主观上的逃避或不重视,作文练习的设计弊端日趋凸显,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拿来主义”多于自主性的命题创造。许多教者在设计作文练习时,往往采用“拿来主义”,下载历年中考语文试卷中的作文原题,虽然说,中考语文试题相对质量较高,命题者经过反复推敲酝酿而成。但是这样的“拿来”,必然导致语文教师作文练习设计思维的整体衰减,不去思考作文命题的走向与基本要求,不去探究作文练习的目的所在,不去反思如何解决学生日常作文中出现的共性与个性问题……最终导致教师自身作文命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缺失。

二是拼拼凑凑多于序列化的练习设计。作文练习设计历来缺乏体系,教师缺少宏观思维,不能像阅读教学一样系统化,分文体分知识点进行强化训练。很少将涉及写作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有意识的切分,细化到平时的教学行为中,无法达到阶段巩固能力的目的。由于作文练习设计的拼凑,导致作文教学宏观体例的缺陷,微观作文辅导的缺失。

三是陈题旧题多于与时俱进的作文话题。由于作文练习设计被动,作文话题必然陈旧落伍。所谓“文章合为时而作”,作文话题的选定总是与一定的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离开了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就无法了解命题者的真实意图,审题立意上就会受到影响。而不动脑筋的“拿来”与拼凑,必然会导致话题的陈旧落伍。同样的话题,不分学年不分时段的反复出现,必然也会导致学生写作兴趣的衰减。

既然作文练习设计存在以上不足,那么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如何克服弊端,真正做到作文练习设计的有效性呢?我想,作为教师加强学习研究,加强命题训练至关重要。

这里,我仅介绍作文练习设计的一些基本策略供大家参考。

1.建立科学的练习设计体系。作文练习的设计最终目的是通过系统化训练,达到构建学生知识网络,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正因为此,就要考虑练习设计的系统性,初中三年,如何循序渐进地涉及各类文体的作文,如何编写涉及不同内容领域的作文试题,如何编写各种命题方式的作文试题,都需要通盘安排。

2008年始,我校组织语文教师编写适合我校学情的教学辅导资料《金钥匙1+1(课时作业与单元练习)》,并由《苏州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在主编这套丛书时,我就对作文练习设计进行了宏观安排。三年6本练习,从文体安排上,考虑到学段差别。初一学生以记叙文写作为主要达成目标,初二学生以说明文写作为主要达成目标,初三学生以议论文写作为主要达成目标;从作文篇幅上,考虑到小作文与大作文的训练。初一与初二年级的课时练习中设计的作文题,都是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描写、说明、议论等兼而有之,单元练习以及初三的作文则为600字左右的大作文为主;从作文内容涉及领域上,从传统话题到时尚话题,从自然话题到人文话题,从学校、家庭话题到社会话题,从日常生活话题到国内外重大话题……各种适合初中学生学情的话题都在练习中加以体现;从命题方式上,兼顾了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话题作文、材料作文等多种题型。

总之,通过编写体系分明的作文练习,目的在于通过初中三年的系统化训练,将练习与作文知识的讲解有机结合,从句段篇的循序渐进的训练中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2.巧设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练习。教师引导学生作文,首先自己要善写作文,对写作有浓厚的兴趣,形成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这是语文教师区别于其他教师的特长之所在。“熟能生巧”,这句话适用于学生,也适用于教师自身。经常练笔,经常编写作文练习,经常写下水作文,不仅能锤炼语言,更能锤炼思想,还能亲近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与敬佩。对于作文练习的设计,不要一味地“拿来”,而应该发挥教师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编写各类作文试题。

一般来说,当前作文命题由三个板块构成,作文提示、作文题目、作文要求,作文提示往往起到启发学生思维,拓宽学生视野,帮助学生准确理解题意的作用,而且语言往往以描写、抒情性为主,优美生动,富于联想。作文要求则侧重于对写作字数、文体要求等进行。例如:2011年“给力”这个词汇是使用较为频繁的一个词语,围绕这个热门词汇,我设计了一道作文试题:成长路上,无处不给力。当我们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彷徨时,父母给力;当我们在学习时遭遇困惑时,老师给力;当我们为朋友之间的矛盾纠结时,同学给力……正因为你、我、他的给力,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请你“给力”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作文要求: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这样的作文练习设计,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也培养了教师发现生活与提炼生活的能力。

当然,作文练习设计也是丰富多样的,可以采用通用三段式,也可以返璞归真,直接以全命题形式出现。而2011年南京市、盐城市中考作文试题则采用了“裸题”形式,没有任何的作文提示,而是分别以“也是一堂语文课”“歌声”直接作为作文考题,体现了作文题型的简约。

所以,我们在编写作文练习的时候,要多关注当下作文练习设计的走向,编写出适合初中学生学情特点的个性化作文练习。

3.拟设贴近生活的作文训练题。生活是写作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引领学生关注生活,发现感悟生活中的细节,挖掘评价生活中的真善美,是作文教学的根本。学生生活相对单调,两点一线的学习生活,往往忽略了对生活的观察,尤其是感恩的缺失,忽视了周围人群对自己的关爱。作为教师,有必要在作文练习设计时贴近生活,将学生视觉引向学校、家庭、社会,引导学生关注父母、老师同学以及邻里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学会换位思考。

也许是“被爱”得太多,我们的独生子女往往忽略了父母的爱,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孝敬父母,饭来伸手,衣来张口,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越来越多的偏向了“爱幼”,父母在爱的天平上失控,忽略了对孩子“尊老”的精神引领。作为理性的教育者,我们有必要纠正学生成长中出现的误区,引领学生关注生活中给予自己关心帮助的人们,捕捉生活中爱的点滴细节,留驻触动心灵的美好瞬间。所以作文话题的选定,不仅要生活化,而且要弥补学生精神层面的缺失,让学生的心灵变得敏感而纯净,在写作技能训练的同时拷问心灵,完成精神层面的洗礼。例如2011年苏州市中考作文试题“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这道作文题,一定意义上说,考的不是作文,而是学生对生活的体悟的能力与层次。一个“也”含义深刻,结合上下词,这个风景本应就在身边,本应非常熟悉,却被长期忽视了,最终恍然大悟:这其实就是一道美的风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说的就是这种意境。它如同学生经常挂在嘴边的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引导学生去关注生活,去发现那些被我们忽略的真、善、美。

4.创设引领学生关注时尚的作文练习。体现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作文话题固然要训练,但是作为当代中学生,更要关注我们所属的时代。文学作品往往要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要引领广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话题,并学会冷静思考,辨别是非。对于快男、快女等娱乐话题我们怎么看待;对于网络红人“凤姐”、“犀利哥”等行为方式我们怎样看待;对于永不息止的世界战争或我们怎么看待;对于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能源减少问题我们怎么看待……例如最近网络上的热点话题,由“郭美美事件”引发的慈善信任危机正被各大媒体宣传报导,一时间,网络报刊引来无数大众参与争议,针对此事件,可以设计一道作文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对中国慈善事业的感想,文体不限,或叙写自己的一次慈善经历,或阐述现有慈善事业制度的不完善,或展望未来中国慈善事业的发展方向……让广大学生参与到热点话题的讨论中,在讨论中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与慈善观念。

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候,所以语文教师承载的不仅仅是传授语文知识的责任,还应承担起三维目标中较为重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引领学生学会辨证分析,理性看待时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社会现象。而写作训练无疑是最为直接的思维训练方式,所以,设计作文练习的时候,要体现时尚前沿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张,时事面前不人云亦云,这样才能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的社会人才。

总之,作文练习设计看似简单,实质不易。不是简单的罗列一个话题就可以的,考查学生的同时也是对教师自身业务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考验,如何在练习设计中追求有效性,既达到训练学生写作能力,又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是值得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探究的话题之一。

(樊智涛 东台市实验中学教育集团)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