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儒学的流派与演变分析
2025-10-04 05:28:43 责编:小OO
文档
儒学的流派与演变分析

我国知识分子大多有些儒学情结。围绕“儒”产生了很多词,比如儒雅、儒商、儒家风范等。这里就把儒学的前前后后梳理一下。

儒学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孔子在总结、概括和继承了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儒学作为一门学说,儒教作为一种信仰,儒家作为一个阶层或者说一个特定群体,这三个名词还是有所区别的。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人部》对“儒”的解释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柔者,即弯曲又能笔直之树木,可直可曲,变化自如。术士是指魔法通达者,通达后方能尊之为士。

孔子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祝史巫觋的知识范围。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和弟子们把原先被贵族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学。

概括而言,儒学承袭了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之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其特征主要有以下五点:

一、在传承上,尊孔子为先师、为思想领袖;

二、在学业上,以《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等书籍为经典功课;

三、在思想上,形成了“仁与礼”的一种张力构架;

四、在修养上,讲究由内圣而外王,即通过内体心性成就外王事功;

五、在处世上,尤其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并将此关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成为指导性的原则。

《韩非子·显学》:“世之显学,儒、墨也。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

这八家儒学流派都是各有侧重、且互有交集的,在流传时间上也有些前后交叠。

顺着儒学流派的发展脉络再梳理一下,总体而言,儒学在长期的演变中有两大流派比较突出:

一派是天人感应派,在汉朝影响很大。代表人物就是三年足不出户、目不窥园的董仲舒。另一派则是心性派,代表人物就是孟子。心性派按照“心性合一与心性二分”、“性本善与性本恶”等不同理解,又有很多分支。其主流就是孟子所坚持的心性合一和性本善思想,到了宋元明时期,演变成为理学。

儒学在发展过程中,曾经被多次打击,但生命力十分顽强,总是能像青草一样,一有条件就长出来。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儒家的一次劫难。有时候,焚多少书、坑多少人倒是次要了,关键是这表明了朝廷的一个态度,于是社会上就不敢传播儒学了。

随着楚汉争霸的结束、汉朝一统天下后,尤其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取得了正统地位,于是风光了几百年。

合久必分。魏晋南北朝时,儒家克己复礼的谦谦姿态在乱世动荡中失去了作用,于是又销声匿迹了。

分久必合。由隋至唐,大一统的王朝到来了,儒学才重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

不过长久不在社会上宣贯,加上魏晋南北朝时期整个社会上佛道二教的高度繁荣,使得儒学一时之间没啥竞争力。

唐代的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二教、重新把儒学放到尊位上来的建议;他也声称,孔孟之后,儒学的教鞭就交到他手里了。

问题是,唐帝国灭亡后,整个社会又陷入了血雨腥风的五代十国阶段,到处都是刀光剑影,城头变幻大王旗。儒学再次显示了其脆弱的一面:只有在大一统的太平盛世才有说服力。

于是儒学又退隐。

由后周到北宋,全国统一后,宋赵匡胤“扬文抑武”,儒学在告别主流社会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

通过以儒学知识为大纲的科举方式,可以使田舍郎登天子堂,于是大宋帝国成了儒学知识分子的乐园。

人人都以学儒学、参加科举而高中皇榜为生平最幸福的事,正所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儒学讲的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就要到朝廷中施展才干,从而报效国家。有别于世袭或者荐举等狭窄的专用通道,“科举”这条通道在出身要求方面是零门槛的,这给了知识分子无限的希望。

入世,就是要实现抱负。否则就去学佛、道,出世去好了。

从孔子开始,儒家学者就千方百计把皇帝纳入到儒家的框架中来。他们要求皇帝必须具备相应的仁义道德。

儒家的政治理想就是:圣君贤相。

问题就出在这里,儒家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想出、或者说没有办法对皇权加以,而只是通过各种说教来让君圣相贤。

一旦君不圣、相不贤,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其默足以容。

说简单点,就是干瞪眼。

董仲舒曾用“天人感应”的方式来规劝皇帝。“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国君做了坏事,老天就发怒;国君做了好事,老天就高兴。

这个说法现在还在用,只是把“国君”改成“人类”,“老天”改成“大自然”。通行的说法是,人类如果盲目行事而不计后果,大自然就会报复、就会有惩罚;人类如果妥善行事,大自然就友好地与人类和谐相处。

但汉武帝并不惧怕董仲舒说教里的威胁,依旧穷兵黩武、我行我素。现在很多人同样不惧怕大自然的报复。

所以很多儒家学者就试图从佛家、道家学说中寻找力量。

北宋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就觉得用“天人感应”去说服皇帝,其说服力和制约力颇为有限,于是在“天人之际”就借鉴佛、道的理论了。在儒学体系中,他们立足于孟子的心性论。

孟子认为,人异于动物的根本所在,在于人“先天”地具有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这才是人之所以为人者,才是所谓的人性。

所以,儒学所宣扬的仁义礼智,并不是外在于人或强加于人的东西,而是根源于人心、人性,并且是由其发育出来的东西,是人心、人性中与身俱来的先天性源程序,且心性不二。

孟子的心性论以性善为基础,以心性不二为核心,以天人贯通为特征。心性论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弥补了孔子仁学的不足,为其所倡导的仁义之道第一次找到了理论上的根据。更为重要的还在于它将人与天、自我与外物沟通联结起来,从而将宇宙人生贯通成一片。

孟子对后世儒学的影响、孟子在儒学发展史上的地位,主要就是由这些因素决定的。

再来统一汇总如下:

延绵到宋元明时期的理学,传承于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学。理学思想认为认为,“理”是宇宙万物的起源,而且是善的,“理”将善赋予人便成为“本性”,将善赋予社会便成为“礼”。而人在世界万物纷扰交错中,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本性”,若大家都迷失了本性,整个社会便失去“礼”。

这是儒学体系中“理学”名称的由来。朱熹创造性地发展了程颐的理学,以其无比扎实的理论及文字功底把儒学思想梳理了一遍,把语录式的章句全组织成了系统性的著作,最后形成了程朱理学体系。

在人性认识上,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认为:性本善,但荀子、告子也有一定道理。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传统儒学经过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章句发展成完整的哲学理论体系。它以儒学的伦理道德为本位,与汉代董仲舒儒学相比,理学的重点并不在政治方面,而在伦理道德方面;与先秦儒学相比,理学对伦理道德的阐述更侧重于哲学的表达。

从社会成因来说,理学是儒、道、佛三家思想长期对立融合的产物,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

一是吸收了佛道的思维思辨方法,从而弥补了以往儒家思想的一些理论缺陷,重新建构了儒学思想的理论体系;

二是借鉴佛道二教的传教谱系,严格地标识了儒学的传道体系,即儒学的“道统”;

三是把佛教的禁欲思想吸收进来;这里所说的“欲”,带有泛指的意义。

可是到了朱熹晚年,发生了“庆元党禁”,理学受到重创。直到南宋灭亡,都未恢复元气。

直到1314年,元朝皇帝让理学又回到显学的位置,他把儒家“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指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它的参考书。于是程朱理学又有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

明朝的科举,在推崇理学的基础上,还细化了八股文的具体规定。

总体而言,儒学延绵到程朱理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已经是登峰造极了。

然而,理学即便有了一统天下的地位,其自身的一些缺陷始终无法克服。

首先,就是在“存天理、去人欲”执行上的严苛。本来还略有弹性的度的把握,被细化成无数的细致的强制性条文,造成了”至察无徒“的局面。

其次,理学萌芽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导理学的大师们因政见问题被遣送到洛阳闲着。他们没有政务在身,所以不对政治负责,于是提出了高调的个人道德主义。他们认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必须是完美的道德家,必须要有古典儒家所要求的一切美德。

理学家无比坚决地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就谈不上什么能力。

问题是,个人的道德和能力并不完全对等;并且一旦道德的调子唱得太高了,其实现的难度就呈指数级上升,以至于通常的理学家难以达到。

渐渐地,“存天理、去人欲”变成说给别人听的口号。正因为是说给别人听的,所以调子就越高越好。这让人在严苛的道德规定下无所适从的同时,也注定了一些理学家们不能“知行合一”。

比如说,自己惦记着名利,却耻笑别人讲名利。

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指责理学大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用来要求别人的。

但理学思想被确定为钦定的意识形态后,就成了不可驳辩的真理。

理学已经构建了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你不必再去寻找答案。实际上,在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里,你也找不到不同的答案。

现在有关于苏格拉底和孔子的教育方式比较,说苏格拉底是思辨式的追问教育,孔子是语录式的背诵教育。这就有失偏颇了,站在否定孔子的角度再来评论,其实没什么意思。

事实上,孔子是强调思辨到了述而不著的地步,儒家经典也一直在强调“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真正把儒家所倡导的内容让广大学子去死记硬背的,不是孔子本人,而是其后历代的帝王,甚至还要求大家断章取义地背。

但最有天赋的思想家,往往就是最大胆的怀疑者。然而你一旦怀疑,你就成了异端、叛逆。尽管王阳明声称朱熹的思想和他的思想是一致的,自己的心学是在程朱理学这个大方向上的发展。

但当时的理学家们不这么看。

他们认为:理学经典,哪怕就是在注释上改动一个字,就是大逆不道。

王阳明从来不怕成为异端、叛逆。他学习程朱理学,背诵经典,但他从来就不会停留在背诵,这只是他所说的基础准备。接着他就是要在此基础上,反复揣摩并要:自得于心。

创立阳明心学后,王阳明和弟子徐爱谈话时,举例子说:“子夏和曾子都是孔子的高徒。前者笃信圣人经典;后者读完圣人经典后,反躬自省。假设圣人说的全是对的,那子夏只是在复读,而曾子则是真正学。从外部灌输而得到的学问,远不如自己从内心深处感悟出来的学问真切。”

所以王阳明说,“至圣先师”孔子说的话,若不能和我的心相符,那就不是真理;而贩夫走卒说的话,若能和我的心符合,那就是对的、就是真理。

所以说,一切真理都在我心中,我们只需俯首于自己的心,因为世界上唯一的权威只在我心中。

这其实是王阳明在龙场悟出的“吾性自足”的推演。

王阳明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成为天地鬼神万物的主宰,而不应该成为他们的奴隶,并坚信这种情况是终我们一生的。

如果世界上真有神佛,那神佛不存在于别的地方,而是就在我们心中。

那么,神佛就是我们自己。

我们不必去求神拜佛,因为我们本身就是自己的神佛。

所以,在我们的人生中,我们不要做任何人和事物的奴隶,只俯首于自己那颗拥有良知的心,就可以了。

大家要知道,王阳明强调这些,是在500年前。对于习惯性地匍匐在祖宗定法里的人们而言,不啻于振聋发聩之棒喝。

王阳明的这些主张,当然会遭到极大的反对。连朝鲜使团听说了他的这些言论,惊诧莫名,觉得大明帝国怎么容许这样的异端存在。

但阳明心学正是因这些内涵,称之500年不落后,亦当之无愧。

当时的历任内阁首辅,不论是杨廷和还是杨一清等,对王阳明的能力是很欣赏的,但对阳明心学则完全不赞同。他们经常感慨,要是王阳明不搞他的什么学说就好了。

但不搞他的学说,那就不是知行合一的王阳明了。

和王阳明同一时代的许多显赫人物,当时比王阳明权势大多了,并且有的大佬还把王阳明整得挺惨。但这些人现在已经不大有人记得了,偶尔可能因王阳明而被提及。

万历十二年(1584年),王阳明从祀孔庙,这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和政治史上的大事。这时,王阳明去世已55年了。

获得从祀孔庙而被朝廷认定为“真儒”,王阳明的学说和他对儒学经典的诠释也被官方认定为正统之学,并且可以用于各级科举考试的答题上。

对于读儒书而求出仕的学子来说,这不只丰富了他们的儒学阐释内容,也影响了他们对于儒学实质的认知。

从王阳明本意来说,倡导阳明心学、研究知行合一,出发点并不是为了封侯拜将、不是为了有可直接转换的好处,而是在于心智的启迪和心灵束缚的松绑。现在研究知行合一,还是要本着这个意思。

作为儒学的传承,必定要讲“入世”。如何看待名利富贵,如何降伏内心的七情六欲,这些问题无法回避,否则就到深山里修道去好了。阳明心学既然是系统的儒家学说,自然要给出具体的药方。

但具体的味道,还要大家自得于心。

现在有很多人去参加毅行活动,一天走了50公里,奖品是一根登山杖。

有人说了,走了50公里,就为了一根登山杖,真可怜。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怜者见可怜,大抵如此。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