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2025-10-04 05:30:07 责编:小OO
文档
19

中国佛教建筑之美

摘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而佛教在历史的长河中,与民风相交汇融合,其寺院建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佛教寺院建筑精美、壮丽,不仅具有佛教的特征,还体现出中国古代传统建筑的特色,是中华文化宝藏的一部分。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展示出文化与自然所赋予的和谐统一、天人合一的宁静与韵味,佛教建筑在东方地平线上已经投下了磅礴而巨大的历史侧。它映射出的美学精神以及对人生的终极关怀,都蕴藏在了高超的土木结构科技成就与迷人的艺术风韵之中,铸就了高雅的理性品格和深邃的哲学境界。

关键词:佛教;建筑;审美 

建筑是石头的史书,认识它们,就是学习我们自己的历史;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感受它们,就是聆听我们先人内心的歌咏;建筑是永恒的诗篇,理解它们,也就是理解我们民族精神中浪漫的情怀。中国寺庙的建筑之美在于殿落、亭廊与群山,松柏、流水与白云的相互呼应之间,含蓄温蕴,庄严肃穆,一 草一木,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一、佛教建筑历史

寺庙是中国佛教建筑之一。起源于印度的寺庙建筑,从北魏开始在中国兴盛起来。这些建筑记载了中国封建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宗教的兴衰,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中国历史上修建的第一座寺庙---洛阳白马寺。从早期佛教到唐朝初,中国的佛家寺庙主要是以佛塔为中心的廊院式建筑群。据《魏书·释老志》,“自洛中构白马寺,盛势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宫塔制度,犹依天竺旧式而重构之,从一级至三、五、七、九。”从西晋到唐末共建寺院10万座左右。据《广弘明集》上说,当时 的普通佛寺有500多人左右,小寺有百余人,最大的寺院有上万人,广泛地 分布于全国各地。寺院在我国分布甚广,从繁华的城市一直到广大 的乡村,都建有寺院。 山寺一般都建在山林之间,有的建在山下,有的建在山腰,还有的建 在山顶端,这由各寺选择相宜之地来决定。一个寺院,如果经济收入高, 高僧势力大,就会在山间建立大寺。唐宋以来,禅宗发展很快,禅宗主张“清净无为”,所以禅宗寺院一般都很朴实。 大部分山寺都建在山腰偏上的部位,登入时,需沿着山间溪流逆流曲 曲而上。在山下远观,全寺藏于万树丛中,根本看不到寺院;如果站立在 寺院中,远望山下十里风光,则村屋林舍,尽收眼底。

二、佛教建筑构造

中国古代寺庙的布局大多是正面中路为山门,山门内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正面是天王殿,殿内有四大金刚塑像,后面依次为大雄宝殿和藏经楼,僧房、斋堂则分列正中路左右两侧。大雄宝殿是佛寺中最重要、最庞大的建筑,“大雄”即为佛祖释加牟尼。隋唐以前的佛寺,一般在寺前或宅院中心造塔,隋唐以后,佛殿普遍代替了佛塔,寺庙内大都另辟其他塔院。

在中国佛教古建筑中的佛殿,是以供奉巨大的佛菩萨圣像为主,殿内不是用来集会共修及演讲的场所。平常僧众共修生活起居,别有各院的禅堂、法堂、斋堂、僧舍等附属建筑物。若举行大型法会,则集众人于佛殿之前的大丹墀中,所以每一座寺院的佛殿之前,除了极少数的因为限于地形而有例外,否则均有宽广的大庭院,庭院中多是石铺或砖砌的地面,种上三、四棵大树,没有其他花草树木,简单空旷,以便于公共活动。寺院的用地大小,与其建筑物的配置疏密,关系也很重要。若有广大的建地,便可见其开朗雄伟之势,让人有进入灵山胜境的感受,殿堂高大,三门巍峨。不论是寺院包山如镇江的金山;或者四面皆环山抱寺院,如坐于莲台的九华山及五台山;也有三面皆山,如太师椅,都让人兴起遗世、绝尘超俗之思。唐高宗时代建于长安城南平原的大慈恩寺,共有十余个院一千八百九十七间殿宇房舍,也是壮大雄伟,气象万千,有类于净土变相呈现于人间。但是也有限于山区及市区的地形地幅,就得运用巧思,以影壁、照壁、墙垣、曲径等作陪衬,使人不至于一眼看透全寺景观,虽然纵身很浅,横面不宽,依旧让人有幽静、深邃、隐密、安定的感受,例如我所见的五台山镇海寺,那是章嘉活佛的道场,给我印象非常深刻。其实,在大寺院中,也宜有若干局部的小院,在大统一的原则下,可让它们各别自成一格,各具特色。

三、佛教建筑文化

中国的古建筑是灿烂的中华古代文化艺术中,最具独特魅力的部分是中国古文化,古文明的象征,它凝聚着中国古代各阶层人民的智慧和才能。无论个体建筑还是群体建筑都是一个民族不同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科技诸条件的综合产物,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完美结合,因此古建筑的存在已远远超过了其作为建筑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中国佛教建筑反应了宗教文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宗教带给人们心灵的慰藉。宗教建筑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磨灭的绚烂一笔。中国宗教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世界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是一个极具包容性的宗教,无论流传到哪里,都能与当地民风结合,发展 为适于当地的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情形也不例外,在1800多年的历史长 河中,奔流融汇的结果,不但令原本富丽灿烂的中华文化再增内涵,也使 得佛教教义在中国人勤劳务实的民风助长下,得到更实质的开展。这些, 我们都可以从对历代佛寺建筑的研究中一窥端倪。例如:中国的佛寺由早 期摹仿印度及犍陀罗艺术的回廊寺宇建筑,到佛教极盛时期的中国宫室形 制,乃至元、明、清时期的藏传佛教受中国札制制度影响,它的总体布局 不仅显示了佛教艺术与民族传统的融合程度,更可由其材质、样式等来考 察当时建筑结构及装饰美学的发展情形。并且,从壁画绘制、塔殿楼阁、 弘法讲堂、石质经幢的相继盛行,则能看出每个时代、地域对佛教的需求 各有不同,换言之,也就是佛教能因应时代、地域的需求,来发展其“普 度众生”的效果。无论是一 草一木,或一砖一瓦,都蕴藏着无比丰沛的生命力量。

四、佛教建筑审美 

第一是自然风光之美。佛教寺庙多建在风景秀丽的地方,依山傍水,林草繁茂,鸟语花香,曲径通幽,使大自然的动静在这儿和谐共存。在这里能领略到大自然之美,能激发我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比热爱之情。

第二是人文景观之美。名山胜景之中的寺庙,是人们思想智慧、劳动创造的人文经典。佛教建筑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极富形式美,比如掩映于山林之中的寺院以及塔刹,在线条上,往往打破了山峦起伏与绿波伸延的节奏,远远望去,一片寺院往往成为线条延伸的一个暂停点,高耸的塔刹又突兀打破蓝天与绿山的分界线,使画面产生了变化,富有节奏感和韵律美。在色彩上,寺院屋顶、屋檐往往镶以暖色的琉璃瓦,再配以土红色的门栏窗棂,塔刹或以青砖,或以红砖,或是木构而涂以红色,与整个山林和谐共荣,相得益彰,真是:“动人春色无须多,万绿丛中一点红。”无论是精心布局,还是巧妙构思;无论是建楼修阁,还是造佛塑像;无论是晨钟暮鼓,还是书画,一切都把人文的关怀、人文的元素自然流畅地组合在一起,充满了历史文化的美感。加上这些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交相辉映,给人以天上人间的快乐感受。

第三是精神享受之美。佛教宣扬转世轮回的善恶因果之说,其目的是“神道设教,戒恶扬善”,以人们的顿悟和修行唤起公平正义、和睦相处的良知。在精神上有着博大之美。例如它超出尘世,站在宇宙的角度来看待人间万象,虽有些玄虚,但其胸怀是博大的。再如它认为最高精神境界是“四大皆空”,没有自我、私欲、争名夺利之苦,虽有远离现实之弊,但其精神是高尚的。佛教更多的是人生哲学、道德、情感等泛神论的东西,开悟灵性、净化人心、修养道德、乐行善施,与现实比较贴近,突出的表现为宽容、仁厚、理智、通达、和平、信义。这种传统的精神之美,对人们陶冶性情、加强修养有积极意义。

五、佛教建筑典例

1、洛阳白马寺

洛阳白马寺——始建于汉朝的河南洛阳白马寺,是中国官方最早营建的佛寺。寺院呈长方形,占地约4万平方米。白马寺的兴建,有力地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及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发展。因此,白马寺至今仍是许多国家佛教徒朝拜的圣地。

2、五台山佛教建筑

五台山佛教建筑——山西省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保存的古代佛教建筑多达58处,其中较著名的寺庙建筑包括建于唐朝的南禅寺和佛光寺。南禅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有一座木结构寺庙建筑;佛光寺在建筑上荟萃了中国各个时期的建筑形式,寺内的建筑、塑像、壁画和墨迹被誉为“四绝”。

3、恒山悬空寺

恒山悬空寺——值得一提的还有山西省境内北岳恒山悬空寺,这是一座凌空架起的寺院,上靠危岩,下临深谷,造型独特,是极为罕见的建筑。悬空寺位于浑源县城南3.5公里处的金龙峡谷西侧绝壁的山腰上,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建于悬崖上的木构建筑。始建于北魏时期,唐、金、明、清历代均有修葺。整个建筑面对恒山,背依翠屏,高楼仰止,是北岳恒山第一奇观。

4、布达拉宫

布达拉宫——喇嘛教是中国佛教的一派,喇嘛教寺庙建筑的特点是佛殿大、经堂高,建筑多依山势而筑。位于拉萨的布达拉宫是典型的喇嘛教寺庙建筑。始建于唐代的布达拉宫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整个宫殿建筑依山势叠砌,辉煌壮观,其建筑面积达2万多平方米,内有殿堂20多个,正殿供奉着珍贵的释迦牟尼12岁时等身镀金铜像。布达拉宫具有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也吸取了尼泊尔和印度的建筑艺术特色。

五、结语

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是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的体现,宗教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自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后,便出现了新型的建筑类型,主要表现为佛教寺院,佛塔和石窟等。伴随着佛教中国化的进程,中国建筑文化和外来佛教建筑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与佛教建筑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古代建筑不论在结构上还是形式风格上始终是承前启后,一脉相传,保持着完整的建筑体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征。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这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了解认识中国建筑发展成长的历史,不仅是认识理解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理解整个人类文化与地区民族文化关系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孙大章.中国古代建筑史话[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

[2]薛林平.中国佛教建筑之旅[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3]张驭寰.中国佛教寺院建筑讲座[M].当代中国出版社.2008 

[4]王其钧.宗教建筑[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5转贴

[5]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J].2003.8.

[6]方立天.中国佛教文化[J].2006.10.

[7]张驭寰、陶世安.走进中国古建筑[J].2010.6.

[8]商景桂.中国佛教文化常识[J].2007.9.

[9]曹玉洁、杨永里.中国古建筑文化之旅---江苏、上海[J].2003.7

[10]商景桂.中国佛教文化常识[J].2007.9.

[11]唐鸣镝、黄震宇、潘晓岚.中国古代建筑与园林[J].2003.8.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