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答题 论述题
2025-10-04 05:30:26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一、简答

1. 简述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基本面内容。

答:(1)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哲学基本问题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哪个第一性,哪个第二性,或哪个是世界的本原,哪个是派生的。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心主义和和唯物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的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客观世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2. 简述意识的本质。

 答:意识的本质是: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环境与社会关系中生活,学习一定社会群体的语言,接受这一社会群体的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

3. 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普遍性。

答:(1)马克思主义认为,联系的含义: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各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2)联系普遍性表现在:

第一,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都是相互联系的;

第二,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

第三,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4. 简述量变和质变及其辩证关系。

答:量变是事物的数量及其空间结构形式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超越度的范围的变化。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量变和质变相互联系。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第二,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第三,量变和质变相互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不断转化、循环往复、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

二、论述题

1. 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

答: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是:

(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

(2)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特点:一,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二,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3)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

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否定什么和肯定什么,批判什么和继承什么,都要从实际出发,进行具体分析,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

当然这种继承只能是有批判的继承,批判和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做到“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2)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态度。

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对于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系。

2. 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

答:(1)内因是事物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科技,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经济。

(4)我国对外开放必须以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国情出发,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

3. 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辩论关系的原理,并说明这一原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

(1)矛盾的普遍性是指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种事物的矛盾都各有其特点或个性。两者对立统一: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绝对与相对的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个性是共性的表现,个性包含共性。

(3)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以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和方向;

(2)要从我国特殊的国情出发,去探索有自己特色的建设和发展道路。在这里,社会主义是普遍性、共性,中国特色是特殊性、个性,建设有中国。

4. 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怎样正确认知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

 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主要和次要方面辩证统一。

(1)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一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这两方面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第一,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制约和影响矛盾的主要方面。

第二,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要注意支流的影响。

当前我国改革开放的大局下,我们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主要方面;但另一方面,我们的改革还不完善,当前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许多方面都有待改进,这是次要方面。但我们应该充分肯定所取得的成就,不完善的地方加以完善。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一、简答题

1. 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决定认识。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2.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答: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3. 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以及二者的关系。

      答:认识的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认识的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辩证关系,主要体现在:

(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

4.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答: 马克思主义认为,

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两者关系: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二、论述题

1. 用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统一原理,说明对待马克思主义应持的正确态度。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具有绝对性,通常把真理的绝对性称作“绝对真理”。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 

(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 

(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它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地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 

(2)正因为马克思主义真理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又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

2. 用认识反复性的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1)认识过程具有反复性,由于受客体和主体诸多因素的,人们对复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这一原理表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曲折发展、不断深化的过程: 

(1)长期以来,我们认为完全的公有制和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特征。这种认识使我们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重大挫折。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大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3)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还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一、简答题

1.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

(2)这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

但二者不是互相孤立、互相平行的,而是相互制约、有主次之分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起着主导作用。

2. 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和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 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

答: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指推动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社会成员的总和。 

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体现在: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论述题

1.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原理,谈谈如何认识我国的经济改革的必要性。

答: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第一,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一方面,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另一方面,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从本质上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是基本相适应的,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时间不长,不可能是完善的,而且生产力是不断发展的,使生产关系的某些方面和环节同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相矛盾。表现在所有制形式单一,公有化程度过高;对企业统得过多过死;忽视商品、货币存在以及价值规律的作用。这些矛盾构成了改革的内在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2. 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

答:(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 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性。

(2)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教育群众。

(3)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目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随着人民群众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对精神文化的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正在快速增长,出现了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先进文化。

3. 运用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你对以人为本的理解。

答:历史唯物主义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原理出发,认为人类历史首先是生产发展的历史,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群众史观。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既然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4.运用社会基本矛盾的原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的实际,说明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答: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的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社会中的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要通过一定社会的阶层或阶级的矛盾表现出来,或表现为不同社会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甚至冲突。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会导致代表或拥护不同生产力、生产关系、政治法律制度的阶级之间的矛盾的尖锐化,阶级之间的利益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引发阶级斗争甚至社会,进而促使一定社会形态的变迁、更替。在一定社会形态的发展中,社会基本矛盾通常是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每一次成功的改革,都是对社会基本矛盾的某一方面或某种程度的解决,都是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无论是阶级斗争、社会,还是社会改革,根源都是社会基本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既要注意区分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注意保持安定团结,防止把阶级斗争扩大化;又要对阶级斗争保持警惕,不能掉以轻心、麻痹大意,防止和纠正阶级斗争熄灭论。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正确认识和处理阶级斗争问题。

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是为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改革的直接对象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和思想观念等。改革就是要用新取代旧,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从用新代替旧并生产力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是一场。我国经过20多年的改革不断破除了束缚经济社会发展的旧观念和旧,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

一、简答题

1. 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答: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包括:

(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2)商品交换要遵循等价交换原则——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作用:(1)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

(3)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2.  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与后果。

答: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后果:(1)资本积累导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2)资本积累导致过剩人口的存在;

(3)资本积累导致社会财富的两级分化;

(4)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必然走向灭亡,并被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是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和客观规律。

3. 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答:(1)劳动过程是人们通过生产劳动创造出具有特定使用价值的产品的过程,它为一切社会所共有。由于资本主义劳动过程是资本家的各种生产要素相结合的过程,其劳动成果归资本家所有,劳动过程也就成为价值增殖过程的手段。

(2)资本家一定会使工人的劳动时间超过创造其自身价值所需要的时间,从而为其创造出剩余价值,资本主义过程也因此转化为价值增殖过程。

4.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答:(1)经济危机的实质是商品生产过剩,但并非与劳动者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与劳动者的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因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达到十分尖锐化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源。

二、论述题

1. 试述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1)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 

(2)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需要降低劳动力价值。而劳动力价值是由工人及其家庭必要的生活资料价值所构成,因而就需要降低这些生活资料的价值。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 

(3)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超额剩余价值就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之间的差额。

2. 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

答:(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的精神的先进理论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一次大,有历史进步意义。

(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及其趋势

一、简答题

1 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

答: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 

(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

(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和掠夺,获得的海外利润;

(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

2.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因素主要有:

(1)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公司的发展。

(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4)各国经济的变革,所有这些都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国际生产的大规模进行提供了适宜的体质环境和条件,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3. 简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其实质。

答:原因:第一,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第三,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第四,主张改良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

   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到当代的高水平所作出的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其资本主义的本质没有变。

二、论述题

1. 试述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原因及主要内容?

答: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

经济全球化的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明显加快,促成这种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

(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大提高(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     

经济全球化的内容:

(1)生产全球化 (2)贸易全球化(3)资本全球化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