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
2025-10-04 05:31:23 责编:小OO
文档
现代经济理论思考题(2010.12)

1.如何理解经济学?经济学思维有哪些要点?应避免哪些错误?

对于经济学的定义,并不存在一个被所有经济学家都一致接受的说法,但不同的定义都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无限的欲望、稀缺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选择。我们所说的经济学一般是指西方经济学,一种比较流行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各种稀缺资源在可供选择的用途中进行配置的科学。

思维八个要点:(1)用稀缺资源生产物品是有代价的(2)个人的选择是有目的的(3)激励至关重要(4)经济学思维是边际思维(5)获取信息是有代价的(6)经济行为除了直接效应,通常还产生次要效应(7)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是主观的(效用价值论)(8)检验的理论标准是理论的预测能力。

应避免的错误:(1)违背其他条件不变的原则(2)相关性不是因果关系——但经济学中的因果关系无法自己证明(3)合成的谬误——认为对局部正确的对整体也正确的错误观点。

                                                                                             

2.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定和思维要点是什么?

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有:(一)经济人假设,在经济活动中,经济主体所追求的唯一目标是自身经济利益最大化。(二)产权明确,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在理想化的市场经济中,一切市场行为必须以明确的产权为前提,不同的产权界定会带来资源配置的不同效率。(三)完全信息,经济活动的所有当事人可以免费获得充分和完全相同的信息,了解经济活动的条件和后果,经济活动中不存在任何不确定性。(四)厂商式以利润最大化作为唯一目标的整体。

思维要点:(一)给定假设,简化关系。在经济学研究中,一个结果往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为了把这些因素对结果的影响说清楚,经济学只能从最简单的情况研究其,即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分析某一或某几个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二)放松假设,逼近现实。简化关系后得到的结论,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差距,为了缩小差距,经济学家就必须不断放松假设,用与现实状况更加接近的非理性状态取代理想状态,并分析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

3.如何看待理论上的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和现实的差异性?

决定消费者行为的基本原则:(1)收入有限使选择成为必要(2)消费者是有目的的进行决策(3)一种物品可以用另一种替代(4)消费者必须在没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作出选择(5)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产生差异性原因:(1)不确定性(2)不完全信息(3)当期收入与支出的不相等(储蓄、借款)

(4)个人事实上并不进行理性选择(通过价格、品牌判断质量)

4.如何看待经济成本、社会成本、机会成本、交易成本范畴及其相互关系?

经济成本是指由于课税而使纳税人被迫改变经济行为所造成的效率损失,又叫税收无谓损失、税收超额负担或者税收扭曲成本。社会成本是指生产一种商品或者采取某种行动给社会带来的成本。 关键在于是给社会带来的成本,而不仅仅是给个人带来的成本,这一成本不一定等于私人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

相互关系:社会成本也是一种机会成本,即把社会资源用于某一种用途就放弃了该资源最有利可图的其他机会。

5.理解价格效应

价格效应是指∶消费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商品价格的变动,引起的消费量的变化。价格效应可分解为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是指商品价格的变动而引起的相对产品价格变化对商品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收入效应是指由于商品价格变动而引起的消费者实际收入(即效用)的变动对需求数量产生的影响,此处不包括由于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对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影响,单纯是研究由于部分商品价格变化。这两者合起来,就是价格变化对需求量产生的总影响,称之为价格效应。

6.理解市场效率与市场失灵。市场失灵的原因是什么?如何解决?

市场效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指市场运用其自己的运行机制,合理配置有限的资源,使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最大化。市场机制在某些领域不能起作用或不能起有效作用的情况,称为市场失灵。1、公品。严格意义上的公共物品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解决方法:在该市场市场机制不再起调节经济活动的作用,那么就应该主动承担起这一作用,也就是由替代市场组织公共物品的生产和供给,以解决此种类型的市场失灵。2、垄断。对市场某种程度的(如寡头)和完全的垄断可能使得资源的配置缺乏效率。解决方法:可以通过对市场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的干预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率。还可以对垄断价格和产量进行管制,制定反垄断法或反托拉斯法。3、外部性。外部性,又被称作“溢出效应”,是指一个经济体的行为对另外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产生了影响,但这种影响并没有通过货币或市场交易反映出来。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益时就称之为外部经济。当这种影响对他人有害时,就称之为外部不经济。解决方法:(1)企业合并和内在化。通过交易双方的合并来解决其产生的外部不经济或者通过将外部费用引进到价格中,从而激励市场中的买卖双方改变理性选择,生产或购买更接近社会最优的量,纠正外部性的效率偏差。(2)征税和补贴。对造成负外部性的个体征税(庇古税),其数额等于或接近该个体给社会其他成员造成的损失,而对生产正外部性的个体给予适当的补贴,使其私人收益等于或接近于社会收益。(3)产权界定与产权交易。在产权明确并且其实施得到充分保障的情况下,外部性产生的机会就会减少。只要产权明确,交易成本为零,则无论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4)行政措施与管制。通过规定、建议、指令、警告或禁止等方式。4、非对称信息。由于经济活动的参与人具有的信息是不同的,一些人可以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欺诈,这会损害正当的交易。当人们对欺诈的担心严重影响交易活动时,市场的正常作用就会丧失,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也就失灵了。此时市场一般不能完全自行解决问题,为了保证市场的正常运转,需要制定一些法规来约束和制止欺诈行为。比如保险中的败德行为可以通过设计一些制度来约束投保人的行为,在委托人-代理人问题中可以通过效率工资来约束代理人辛勤工作。当然自身对声誉的重视、的压力也会对解决此问题有帮助。

7.有关市场失灵分析的主流理论是否否定了新古典理论?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性预期学派。这个学派的出发点是市场机制的完善性和人能做出理性预期,由此得出了著名的无效论。其基本观点是,如果宏观经济是有规律的,人们就可以正确地预期到在某种形势下会采取的措施,并提前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实施之后无效。在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看来,在与经济和市场的关系之中,是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干预经济和市场的。

8.理解在经济中的作用

是为规范人们行为而合法使用强制力的垄断组织,拥有使用强制力的排他性。(1)是是“看不见的手”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2)是万能的调节者——指令性计划经济。(3)可以对市场失灵进行纠正。(4)市场行为——由价格协调的自愿原则(5)集体行为——在民主环境中的多数原则。的职能:生产职能如提供公品,保护职能如维护市场秩序、消除负的外部性、再分配收入、宏观经济等。

9.理解针对外部性的公共

针对正的外部性企业(个人),予以财政补贴,如市对教育、公共交通、公共文化等的补贴。

针对负的外部性企业(个人),征税或限量控制。(1)管制。禁止(禁止将有毒的化学物质排入供水区);(规定)可以排放的最高污染水平。(2)庇古税,庇古税使得外部性内在化。庇古税与一般税收不同,大多数税收扭曲了激励,使资源配置偏离社会最优——导致消费者和生产者剩余的减少,庇古税是对存在外部性时的正确激励,从而使资源配置接近于社会最优,同时庇古税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经济福利。(3)可交易的污染许可证。污染许可证规定了总的排放量,许可证载企业之间的交易不会对总排放量产生影响,但是,在污染权的自由市场上,只有那些可以最容易减少污染的企业才会愿意卖出许可证,而那些以高成本才能减少污染的企业则愿意购买许可证。其结果同样是同样的总排放量下,达到了总成本最低。因此,无论最后的配置如何,最后的配置将是有效率的。

10.税收效应

税收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从另一个角度说,是指国家课税对消费者的选择以至生产者决策的影响,也就是税收对经济所起的调节作用,税收效应可以分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课税减少了纳税人可自由支配的所得和改变了纳税人的相对所得状况。税收的收入效应本身并不会造成经济的无效率,它只表明资源从纳税人手中转移到手中。但因收入效应而引起纳税人对劳动、储蓄和投资等所作出的进一步反应则会改变经济的效率与状况。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当某种税影响相对价格或相对效益时,人们就选择某种消费或活动来代替另一种消费或活动。例如,累进税率的提高,使得工作的边际效益减少,人们就会选择休息来代替部分工作时间;又如对某种商品课税可增加其价格,从而引起个人消费选择无税或轻税的商品。税收的替代效应一般会妨碍人们对消费或活动的自由选择,进而导致经济的低效或无效。

11.理解短期宏观经济的需求管理作用

需求管理是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目标的宏观经济工具。    

当认为总需求非常低,出现经济衰退时,应通过削减税收、降低税率、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以刺激总需求,即采取扩张性(膨胀性)财政。当总需求过高,即出现通货膨胀时,应增加税收或削减支出以抑制总需求,即紧缩性财政。应该审时度势,逆经济风向行事,斟酌使用扩张的或紧缩的财政。这样一套经济就是凯恩斯主义的“需求管理”。

12.理解IS-LM模型

IS—LM模型是反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条件下,国民收入和利率关系的模型。P336

13.理解财政与货币的作用及局限性

财政:收入:税收、公债;支出:购买支出、转移支付。

货币: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公开市场业务。

财政和货币的作用:能在经济繁荣时抑制通货膨胀,在经济萧条时减轻衰退,使经济发展接近四个目标:充分就业、物价稳定、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际收支平衡。

财政局限性(1)挤出效应。财政投资的实质是借用民间资金来投资,增加了用以投资的财源,会相应减少民间用于投资的资金。即由于公债的发行,使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资金减少,从而对民间部门的投资或消费起调节作用。(2)大部分竞争性部门投资的效率不如民间投资,投资规模太大,持续时间太长,一部造成全社会投资效率的下降。(3)长期使用财政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4)有“时滞”问题,从提出到落实有一段时间。

货币的局限性:(1)在通货膨胀时期实行紧缩的货币可能效果比较显著,但在经济衰退时期,实行扩张行货币效果就不明显。(2)从货币市场均衡的情况看,增加或减少货币供给要影响利率的话,必须以货币流通速度不变为前提,而这一前提不一定存在。(3)货币作用的外部时滞也影响效果。(4)流动性偏好的存在时货币的效果减小。

14.新制度经济学关于人的行为的基本假定、主要内容和核心内容

三个基本假定:(1)制度是人类行为所要求的(2)人的理性是有限的(3)人是有机会主义倾向的。

主要内容:产权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公共选择理论、集体行动和法与经济学。

核心内容:产权、交易费用。

15.理解制度的含义、分类、构成、起源

制度的含义:一般定义:是在一个特定群体内部得以确立并实施的行为规则。这套行为规则抑制着个人可能出现的机会主义行为,使人的行为变得较为可预见。诺斯的定义:制度是一种社会博弈规则,是人们所创造的用以人们相互交往行为的框架。制度的基本内涵:(1)制度与人的动机和行为有着内在联系。(2)制度是一种公共物品。(3)制度不同于组织。

制度的分类:从制度的形式和实施机制划分:正式制度——、产权制度、合同等,非正式制度——规范、习俗等。从制度的产生方式划分:内在制度——从人类经验中演化出来的,体现了曾有利于人类合作的各种解决办法,如伦理规范,人际交往礼节,商业惯例等。外在制度——由人们理性设计出来的,被清晰的制定在法规和条例之中,并由权威机构正式执行。

制度的构成:正式约束——人们有意思创造的一系列法规,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契约规则。非正式约束——人们在长期交往中无意识形成的,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并构成代代相传的文化的一部分,包括价值观、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实施机制——制度是如何得以实施的。

制度的起源:博弈论对制度起源的解释——“囚徒困境”模型。科斯制度起源理论——交易费用的存在必然导致制度的产生,制度的运作又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诺思制度起源理论——分工及专业化程度的提高,使生产费用下降,交易费用上升,从简单的交换形式到非个人交换形式。财产制度的起源——制度起源与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从“自然状态”到“市民社会”的过程。私有产权的功能就在于驱使经济活动参与者实现“外在性进一步内在化”。

16.理解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变迁模型和变迁过程

制度变迁是制度的交替、转换与交易过程,是一种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过程。

内在机制:制度需求——制度调整影响原有福利分配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格局,影响制度需求的因素:相对产品和要素价格、秩序、技术、市场规模。制度供给——制度变迁的供给取决于政治秩序提供的制度安排的能力和意愿,制度供给比一般产品的供给更为复杂。制度供给的影响因素:秩序、制度创新成本、规范性行为准则、现存制度安排、现有知识积累、社会科学知识的进步。制度变迁的源泉——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相对价格的变化包括要素价格比率变化、信息成本变化、技术变化等,人的偏好会随着人均收入、历史文化、信息成本等因素变化而变化。相对价格和偏好的变化会改变制度的成本和预期收益。影响变迁的因素——因素、决策者因素、意识形态因素、组织文化因素、学习机制。

变迁模型:诱致性制度变迁——人们在响应制度不均衡引致的获利机会时,所进行的自发性变迁。强制性制度变迁——由于法令引起的变迁,其主体是国家。

变迁过程:制度均衡——从行为均衡、供求关系资源配置看

制度纳什均衡(形成原因:集体愚蠢、制度外部性)——对制度主体、制度客体

17.什么是产权?产权的基本属性和功能是什么?

产权——就是制度保护的利益(物质、人力、有形、无形资产)反映的是由于财产使用所引起的人与人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它是一组权利,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决策权、让渡权等。

基本属性——(1)排他性,是产权得以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所需的前提条件。(2)可分割性,可划分为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等,要有效应用,必须分割。(3)可转让性,可提高产权的使用效益。(4)产权有限性,产权之间清晰界限,有数量大小或范围的限度。(5)产权的行为性,产权主体在产权的范围内有权做什么。

功能——(1)产权的激励功能,产权归根结底是一种物质利益关系。任何产权主体对其产权的行使,都是在收益最大化动机支配下的经济行为,没有收益的产权市不可思议的。(2)产权的约束功能,产权对产权主体在行使产权的经济活动中所施加的强制。(3)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 产权的资源配置功能指的是产权制度的安排本省所具有的调节或影响资源配置状况的作用。(4)产权的协调功能, 财产关系的明晰及其制度化是一切社会得以正常运行的基础。现代化市场经济条件下财产关系更加复杂和多样,这就要求社会对各种产权主体进行定位,以建立和规范财产主体行为的产权制度,从而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保证社会秩序规范、有序的运行。

18.什么是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存在的原因是什么?

交易费用:也指交易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指在完成一笔交易时,交易双方在买卖前后所产生的各种与此交易相关的成本。交易费用是指企业用于寻找交易对象、订立合同、执行交易、洽谈交易、监督交易等方面的费用与支出,主要由搜索成本、谈判成本、签约成本与监督成本构成。

稀缺就是产生交易费用的根源,具体有以下原因:1人的因素:(1)不完全信息。在不完全信息假设的前提下,交易双方不可能具有获得其所需的所有信息的完全能力,交易双方所获得的信息可能不相等,即存在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的前提下,交易双方不可能签订到一个预见到一切可能性的完全契约。为了能够协调双方在将来可能出现的分歧,必须进行适当的安排,从而必然形成相应的交易费用。(2)有限理性。在有限理性假设前提下,人们只具备有限的处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因此人们不可能永远正确,交易的契约也难以做到“天衣无缝”,交易的参与者可能会遇到自己未能预见到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交易的参与者也可能被别人算计,而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或者是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出现,付出相应的交易费用则是难免的。(3)机会主义。不完全信息和有限理性之所以会给交易双方带来相应的麻烦,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机会主义的存在。机会主义使得交易双方有可能为了获得更多的收益而“损人利己”,也使得交易双方为了防止被对方算计要支付相应的交易费用。(4)资产专用性——耐用人力资产或实物资产在何种程度上被锁定而投入某一特定交易关系,就决定了在何种程度上他可供选择的经济活动中所具有的价值。2与特定交易有关的因素:一些特定交易具有相对较高的风险性,所以交易双方为了对不能预期的结果做一些保证,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通常会支付一定的交易费用3交易的市场环境因素,市场经济具有不确定性,而这种不确定性又因市场环境的不同而有差异。有些交易物品的市场风险很高,如果没有交易费用就会产生很多不良的后果,影响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需要交易双方支付相应的交易费用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

19.如何理解科斯定理?

科斯定理的内容:若交易费用为零,无论产权如何界定,都可通过市场交易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即当交易费用为零时,法律权利和资产最终会被出最高价的交易者占有,从而达到最佳配置。对科斯定理的正确理解是:只要交易费用存在,产权制度就对生产产生影响。产权经济理论认为,在存在交易费用的情况下,可以利用明确界定的产权之间的自愿交换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佳效率,以克服外在性。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交易费用为零的情况,所以就必须建立产权制度,使得资源达到优化配置。

20.引起交易费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引起交易费用的原因有1、制度因素——有的制度有助于降低交易费用,有的制度会提高交易费用。2、技术进步。一方面,技术进步可能产生新的有限方法降低交易费用——标准化、电子商务、物流等。另一方面,技术进步意味着出现更复杂的商品从而体改交易费用,如建设行业的监理单位。

21.为什么外部性可以通过产权界定来解决

经济分析史的很长时期,对外部性及其导致的缺乏效率的问题,主流观点认为应通过干预手段(税收和补贴)去解决。然而,过去几十年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发展,对这一问题提出新的分析,认识到外部性之所以产生效率问题关键在于产权界定不清晰和不充分,因而可以通过界定产权来消除外部性影响。干预实际上仍可能必要,但这必要性建立在对产权解决放啊交易成本过大这一假定基础之上。

22.为什么需要第三方来界定产权

在现实生活中,协商谈判、实施协议存在大量交易成本,就需要非当事者的第三方界定产权。这时,产权归属于效率无关的命题不再成立,产权界定和实施方式会对效率发生关键影响。从效率角度出发,产权界定的原则是用最小化的社会成本解决外部性矛盾。

23.为什么要调整产权?如何调整产权?

为什么要调整产权:产权的调整可以提高效率,因此,为了充分发挥经济效率的潜力,产权结构的某些变动时必需的。但是,只有当产权变动及其执行费用小于产权变动所带来的效率收益时,产权变动才成为可能。

如何调整产权:(1)科斯的灯塔——公共物品可以转化为私人产品。(2)拥挤的产权——明确界定产权式解除拥挤的充分条件。(3)俱乐部假设——将有些公共物品转化为俱乐部产品可以解决“搭便车”问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