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
2025-10-04 05:24:22 责编:小OO
文档
新版部编四年级上册语文课外阅读练习题-精选及答案+作文习作

1.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一流风景胜地——漓江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千百年来它不知陶醉了多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桂林山水一向以“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闻名中外。

    漓江风景区是举世公认的世界第一流风景胜地。这一带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沿途景点目不暇接,景色无比秀美,单是那江里的倒影,就别有一番情趣。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漓江景色之奇还在山光水色之变化,在清晨,在中午,在黄昏,各有其姿,变化万千。尤其是在春雨迷蒙的早晨,江面上浮动着一层轻纱般的白蒙蒙的雨丝,这时的山水就更具有一种朦胧之美。

(1)给下面的字选择恰当的意思,写在横线上。  

犹如:________    ①如同    ②还

陶醉:________    ①喝酒过多神志不清。②沉迷,过分地爱好。

(2)根据意思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①世界一致认为。________

②东西很多很好,眼睛来不及看,一时看不过来。________

(3)写出描写水中倒影的语句:________。    

(4)细读短文,填空。  

①桂林山水以________ 四绝闻名中外。

②“漓江景色之奇”主要指________。

(5)给短文的主要内容选择正确答案(   )。            

A. 描述了桂林山水的美丽景色。

B. 描述了桂林山水的“四绝”。

C. 描述了桂林漓江风景区的奇丽景色。

【答案】 (1)①;②

(2)举世公认;目不暇接

(3)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4)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山光水色之变化。

(5)C   

【解析】【分析】(1)这是一道“一字多义”的练习题。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要把字放在语境中去理解。

 (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词语和意思。单就根据意思写词语来说会有很多近义词,但结合短文内容来分析,词语就锁定在短文中了。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快速浏览课文内容,锁定(相关信息)所填的范围,再按要求概括答案。

 (5)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抓住各项表述的要点,仔细阅读短文内容,比较判断正误。

 故答案为:(1)①②

 (2)举世公认、目不暇接

 (3)那水里的山,比岸上的山更为清晰,而且因为水的流动,山也仿佛流动起来。山的姿态,也随着船的位置,不断变化。

 (4)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峰峦耸秀,碧水如镜,青山浮水,倒影翩翩,两岸景色犹如百里锦绣画廊;山光水色之变化。

 (5)C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多义字的理解,正确理解字的语境意义需要在积累的基础上仔细揣摩,然后根据字的意思再一 一对号入座。

 (2)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可结合语境、课后注释或查字典理解词义。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5)此题考查学生对短文内容的掌握的能力。

2.课内阅读  

    老麻雀用自的身躯掩护着小麻雀,想拯救自己的幼儿。可是因为紧张,它浑身发抖了,发出嘶哑的声音。它呆立着不动,准备着一场搏斗。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庞大的怪物。可是它不能安然地站在高高的没有危险的树枝上,一种强大的力量使它飞了下来。

(1)把文中划线的句子改为感叹句。    

(2)老麻雀为什么浑身发抖、发出嘶哑的声音?(   )            

A. 因为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的弱小让它十分紧张,“浑身发抖”;但由于它的愤怒,护子心切,又“发出嘶哑的声音”。

B. 因为老麻雀看到了猎狗的凶恶,很害怕,所以“浑身发抖”;同时它希望通过叫声来换来其它的帮助,所以“发出嘶哑的声音”。

(3)文中提到的“一种强大的力量”指的是什么力量?    

(4)写出一句赞美母爱的诗句。    

【答案】 (1)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2)A

(3)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变换句式的能力,陈述句改为感叹句的方法:要在句末加上表示强烈感情的“太”“真”“多么”一类的词语,句末要加上感叹词“啊”“呀”之类等,将句号改为感叹号。

 (2)本题考查是对课文内容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内容,然后结合题目给出的信息进行选择。 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我们在作答时才能更准确的选出正确答案。

 (3)本题考查学生对短文的理解概括能力,整体感知内容。是母爱的力量促使老麻雀在庞大的猎狗面前飞下来保护小麻雀。

 (4)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在平时学习中要学会归类记忆,把同类型的诗摘抄在一起背诵。

 故答案为:(1) 在它看来,猎狗是个多么庞大的怪物啊!

 (2)  A

 (3) 这力量就是无与伦比的母爱!

 (4)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点评】(1)各类句式转换的题型都要熟练掌握其技巧和方法。

 (2)、(3)考查的是对课文的理解能力,一定要熟读课文。

 (4)积累诗句时要掌握方法,归类记忆。

3.阅读语段,完成练习。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近些,只见________,形成一堵________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地飞

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___,好像____________。

(1)按原文填空。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再近些,只见________,形成一堵________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________,________地飞

奔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___,好像________。

(2)写出文中的比喻句,并说说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答案】 (1)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把浪潮比作战马。

(3)从颜色:白色;形状: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解析】【分析】(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如果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应该没问题,但书写时一定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2)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拉长;变粗;横贯江面;白浪翻滚;两丈多高的;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2)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把浪潮比作战马。

 (3)从颜色:白色;形状: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声音:如同山崩地裂。

 【点评】(1)主要考查学生对课文的背诵情况。书写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和形近字。

 (2)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4.课内片段阅读。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呢?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在20世纪一百年的时间里,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正是这些发现和发明,使人类的生活大大改观,其改变的程度超过了人类历史上百万年的总和。

(1)仿写句子。  

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2)读一读,说说人类靠什么呼风唤雨?    

(3)“人类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获得那么多奇迹般的、出乎意料的发现和发明”,你能说出有什么发明吗?    

【答案】 (1)谁是人们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父母。

(2)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3)飞机,电话。   

【解析】【分析】(1)例句是先提出问题,然后紧接着回答,是设问句。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3)考查文学常识,在于平时的积累和识记。

 故答案为:(1)谁是人们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父母。

 (2)靠的是现代科学技术。

 (3)飞机,电话。

 【点评】(1)考查学生对设问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3)主要考查学生对文化常识的掌握,要求学生平时多记多积累。

5.重点段落分析。   

《蝴蝶的家》片段

    我常想,下大雨的时候,青鸟、麻雀这些鸟都要躲避起来,蝴蝶怎么办呢?天是那样的低沉,云是那样的黑,雷、电、雨、风,吼叫着,震撼着,雨点密集的喧嚷着,风将银色的雨幕斜挂起来,世界几乎都被冲洗遍了,就连树林内也黑压压的、水淋淋的,到处都是湿的。这不是难为蝴蝶吗?

    我一想起来就为蝴蝶着急,这样的天气它们能躲在哪里呢?它们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它们身上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上的;它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怎么禁得起这猛烈的风雨呢?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着急。

    但是,一位小朋友非常确信地说:“它们和我们一样,肯定有家。下雨的时候,它们就会急忙飞到家里去哩!”不过它们的家在哪里呢?人家的屋宇里从没有见过有蝴蝶来避雨。麦田里呢?也不能避雨。松林里呢,到处是水珠滚坠。园里的花是它们的家吗?花儿自己已经被雨点打得抖个不停了,怎能容它们藏身呢?就连老树干的底面,也是顺下水来,湿漉漉的。蝴蝶的家到底在哪里呢?我真为蝴蝶着急了。

(1)写出反义词。  

低沉________   轻盈________   确信________   柔弱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3)“想到这里,我简直没法再想下去了,心里是那样的着急。”作者想到了什么,竟那样的着急?    

(4)作者猜想蝴蝶的家会在哪些地方?概括起来说说。    

【答案】 (1)晴朗;笨重;怀疑;强壮

(2)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3)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

(4)作者开始这样想的:屋檐下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松林里、园里的花、老树干的底面也无法藏身;桥下面、树叶下面都没见过.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解析】【分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反义词的辨析能力。反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反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写出所给词语的反义词。答案合理即可,不唯一。

 (2)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如下:第一步:问号改为句号;第二步:删掉疑问词比如:“难道…吗?”和“怎能……呢?”等。第三步:否定改为肯定,肯定改为否定。

 (3)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就能找到答案。

 (4)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晴朗、笨重、怀疑、强壮

 (2)她们是那样的柔弱,比一片树叶还无力,禁不起这猛烈的风雨。

 (3)作者想到了蝴蝶的身体是那样轻盈,载不动一个水点;蝴蝶的彩粉是那样的素洁,一点儿水都不能沾污。

 (4)作者开始这样想的:屋檐下没见蝴蝶来避过雨;麦田里、松林里、园里的花、老树干的底面也无法藏身;桥下面、树叶下面都没见过.作者真为蝴蝶着急了。

 【点评】(1)主要测试学生对反义词的理解,理解了词义,写出反义词就容易了。平时注意多积累,增加词汇量。

 (2)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方法,平时多练,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3)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6.习作芳草地。  

题目:我想对你说

提示:“你”可以是爸爸、妈妈、老师、朋友等。对他们说出自己对生活中遇到的事情的感受和想法。

【答案】 略   

【解析】【分析】对象是爸爸、妈妈或奶奶,写的内容是心里想对对方说的话(不是隐私:与除你之外的人没有利害关系的事情,而你又不乐意为他人所知道的事情)。

 写爸爸妈妈的爱(照顾我们的生活,辅导我们学习,关注我们成长,对父母无私的奉献表达感激之情。太肉麻不好意思说,所以用书面的方式。);或者对爸爸妈妈提些意见(怕父母反应过激,太过激动,不能心平气和地听你倾诉,所以用书面方式);或者说说其他心里话(做了错事,造成严重后果不敢面对自己的父母,所以用书面方式)。

 【点评】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7.习作

    在我们学过的文章中,有描写人物美好的心灵和令人敬佩的品质。请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或神态等,选择典型事例写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题目自拟。

【答案】略  

【解析】【分析】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人的作文,写人文章应请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抓住人物的特点写,并把人物所做的事具体地写出来,用最能反映人物精神风貌的典型事例去刻画人物;

②注意写好人物的外貌(包括容貌、衣着、神情等),语言,动作,特别是能反映人物特点的语言和行动,更要准确、细致的描写;

③心理活动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活动。恰当的心理、活动,可以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突出中心思想;

④如果是通过几件事写人的,可以采用详写一件事,略写另几件事的写法,几件事需并列写的,则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来写。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

8.习作。

题目:最美丽的________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如“心灵”“语言”“瞬间”“画面”“风景”等,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做到重点突出,内容具体,语句通顺,标点正确。字数不少于450。

【答案】 略   

【解析】【分析】此次作文是半命题。弄清了题意之后,就要考虑补充文题了。补充文题就是将半命题作文变为命题作文。要易写作。我们要充分利用半命题作文选材自由的特点,填上自己认为较容易写的内容。

 从文章的题目看,这是一篇写事的作文,写事的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要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②一般可以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写,写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③要突出重点,不要平铺直叙,重点的场面或过程要详写,写具体;④环境描写对反映文章的中心很有作用,所以在叙事时,有时也要注意写清楚环境。

 【点评】选定题目后,我们就根据所选内容进行写作,注意内容具体,结构清晰,语句通顺。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