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选择题
2025-10-04 05:23:04 责编:小OO
文档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13道)

1.在80年代中后期,由于温州很多企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导致了在全国市场上抵制“温州货”现象。这表明:

A.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B.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C.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多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前提和基础

2.投入某种物质商品生产过程中的活劳动量不变,如果劳动生产率提高,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表现为

[A]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不变

[B]商品数量不变,价值量增大

[C]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减少

[D]商品数量增加,价值量增大

3.某肉食加工厂与某养猪大户签订合同,约定以现行市场价格加上一定的价格预期涨幅购买该养猪大户饲养的优良种猪,并于一年后结付所有款项。货币在这里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

4.某公司在初秋以每公斤05元的价格收购鲜玉米,采取保鲜技术处理,于冬春季出库上市,每公斤6元还供不应求。造成这种价格差异的原因是

[A]生产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了变化

[B]玉米的价值和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C]市场玉米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变化

[D]经过处理后的玉米价值发生变化

5.某企业与工人签订了为期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在3年内按现行工资水平付给工人工资。此后3年内,企业所在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企业经常以各种借口缩短中午休息时间。企业在3年经营当中获取了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更高的利润,那么该企业超出其它企业的利润的来源是:

A.一部分工人工资与绝对剩余价值

B.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C.一部分工人工资和相对剩余价值

D.一部分工人工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6.“商品不只是当作商品来交换,而是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在平均利润形成后,商

品被当作“资本的产品来交换”必然导致?

?[A]?商品按照生产价格而不是价值出售?

?[B]?商品价格越来越高?

?[C]?商品价值不再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D]?价值规律被彻底否定

7.某资本家工厂共有资本100万元,在一次生产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工人工资是40万元,耗费的不变资本为20万元,生产出商品的价值100万元。该资本的剩余价值率是

[A]100% [B]0 [C]200% [D]66.7%

8.1998年,党在农村中推行土地承包制度30年不变主要是为了保证农民获取_____,从而促进农民投资农业的积极性。

A.绝对地租 B.级差地租Ⅰ C.级差地租Ⅱ D.上述三种

9.甲公司去年底净资产1亿元,股份共计1000万股,股票面额30元,每股派息0.2元,市场利率为4%,则该公司股票的理论价格为

[A]10元 [B]30元 [C]5元 [D]12元

10.1998年某公司购进一套设备,价值5000万元,公司每年按照机器原始价值的5%计算机器磨损并提取折旧基金。2003年,由于技术水平提高,该套机器的市场价格下跌至4000万元。为了准确反映机器的残余价值,公司决定对该机器加速折旧,折旧率由原来的5%提高为10%。关于这一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折旧是对无形损耗的补偿

B.无形损耗和有形损耗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

C.技术进步加快了机器所包含价值向新产品中转移的速度

D.加速折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所以企业一般都不愿意加速折旧

11.十五大报告指出,“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有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国家和集体控股,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的主体作用”。如果国家投资1亿元,同时吸引社会投资4亿元,组成S公司,国有资本在S公司中居于控股地位,此时,S公司

[A]是国有企业 [B]是非公有制企业

[C]具有明显的公有性 [D]具有明显的非公有性

12.目前,世界上共有4万多个公司的母公司,28万个附属子公司,其产品已占世界总产值的40%,发达国家总产值的50%,其承担的贸易额和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都已经超过世界总额的50%。大型公司的产值甚至已经超过了某些国家的总产值。这表明:

[A]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

[B]公司已经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

[C]公司已经超越了主权国家的界限

[D]公司是发展对外贸易、国际金融和对外投资的惟一方式

13.发展市场经济,必须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体的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因为

[A]市场形成价格是保证价格等于价值,实行等价交换的惟一途径

[B]市场形成价格才能促进竞争,有效反对垄断

[C]市场形成价格才能保证价格反映价值和供求关系,引导资源合理流动

[D]市场形成价格才能保证商品交换正常进行

二.重点多项选择题(13道)

1.马克思认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这表明?

?[A]?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B]?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

?[C]?商品的“天然的社会属性”就在于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D]?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是因为它是劳动产品

2.裁缝的劳动和木匠的劳动都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劳动,他们的生产活动的目的、操作方法、劳动对象、劳动手段等等都是各不相同的,但在市场上,裁缝生产的衣服却可以和木匠生产的家具相互交换。这是因为?

?[A]?衣服和家具都能满足人类的特定需要?

?[B]?衣服和家具都取材于自然界?

?[C]?衣服和家具都包含了人类劳动?

?[D]?裁缝需要家具,木匠需要衣服

3.假定1999年玉米产量为1亿公斤,投入的劳动力为1万人,劳动力的平均劳动时间为200天。2000年玉米生产投入的劳动力和平均劳动时间均未发生变化,但由于自然灾害,玉米产量下降为5000万公斤。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2000年生产的5000万公斤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与1999年生产的1亿公斤的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相等?

?[B]?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

?[C]?相对1999年,2000年生产单位玉米所包含的价值量增加了?

?[D]?若1999年生产的玉米尚未耗尽,则这部分玉米的价值也增加了

4.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率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为了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我们要尽量降低劳动生产率。这一观点?

?[A]?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B]?承认了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

?[C]?否认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D]?正确地理解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

5.商品标价时,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表现着商品的内在价值。而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实际支出的货币则执行流通职能。理论上,商品交换时所需的货币量应当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符,即交换价格应当等于商品标价。但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购买商品时却往往可以进行“讨价还价”。因此,“讨价还价”?

?[A]?表明了买卖双方的竞争?

?[B]?体现了供求关系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C]?使商品价格低于商品价值?

?[D]?说明商品标价高于商品价值

6.马克思认为,“在私人劳动产品的偶然的不断变动的交换关系中,生产这些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作为调节作用的自然规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就像房屋倒在人的头上时重力定律强制地为自己开辟道路一样。因此,价值量由劳动时间决定是一个隐藏在商品相对价

值的后面的秘密。”这表明?

?[A]?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B]?商品交换时的相对价值(价格)必须等于商品的价值?

?[C]?价值规律只是一个虚幻的秘密,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并不发挥作用?

?[D]?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一定会发挥作用

7.72000年资本家甲投资设立机床厂,甲在2000年初一次性投入资本2亿元,其中1.5亿元用于购置机器设备和建造厂房,3000万元用作采购钢铁等其他原材料,2000万元用于支付工人工资(一年的工资)。现已知甲在2000年通过出售机床获得的货款总额为1亿元。核算表明,该厂2000年机器厂房的折旧费用为3000万元。则该资本家甲2000年?

?[A]?赚取利润总额为2000万元?

?[B]?剩余价值总额与利润总额相等?

?[C]?剩余价值率为100% ?

?[D]?利润率为10%

8.相关材料表明,发达国家工业中的剩余价值率是不断上升的,美国:1935年为200%,1947年为210%,1955年为235%,1958年为267%;法国:1938年为162%,1952年为315%。而同期,工人每周的工作时间是下降的,1962年,美、英、法、德等国家工人工作周平均长度为47小时,战后美国为41小时,英、法、德平均为46小时,1970年美国更是缩短到了40小时。这表明?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逐步降低?

?[B]?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主要是靠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C]?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不断上升?

?[D]?这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本家已经不再攫取绝对剩余价值

9.1 2000年,国内某大型IT企业为扩大规模、增强实力采取了以下措施:1月,宣布兼并国内第二大PC销售商,实现产销一体化;4月,宣布将上年利润中的50%用于扩大再生产;8月,宣布耗巨资购进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生产设备,实现生产流程全自动化。则该IT企业在2000年实现了?

?[A]?资本积累 ?[B]?资本集中?

?[C]?资本积聚 ?[D]?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10.1929年到1956年,制造业工业部门每个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按美元不变价格计算,英国由1300元提高到2200元,德国由1900元提高到2300元,美国由4900元提高到5200元,远比工人工资增长的速度快。对这一现象理解正确的有?

?[A]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的过程同时就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B]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C]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家不断追求剩余价值的结果?

?[D]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竞争的必然要求

11.从不同的职能资本形式出发来观察产业资本循环过程,资本循环具有三种不同的形式,

即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和商品资本循环。关于这三种循环形式,表述准确的有?

?[A]?货币资本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的最片面,从而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

?[B]?生产资本循环突出地表明生产阶段是资本主义生产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阶段?

?[C]?商品资本循环突出了商品实现和消费在资本循环中的作用?

?[D]?产业资本的运动是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三种形式交错地、连续地存在于资本循环过程中

12.美国总统大选四年一次,每位新总统上任,总会采取一系列不同于前任总统的宏观和措施。现任总统布什上任之初,推行了大规模的减税计划。从理论上分析,对布什总统的该项计划评价正确的包括?

?[A]?该计划有利于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增加?

?[B]?该计划是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的具体形式?

?[C]?该计划是运用计划手段经济的重要体现?

?[D]?该计划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质

13.小王和小章今年7月份一同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小王进入了一家大型的国有保险公司,

而小章则进入了一家大型国有机械工厂。两个月后,他们发现,尽管两人在单位负责的工作

性质相近(同为办公室秘书),同为8小时工作制,劳动强度也差不多,但两人在个人收入

上存在巨大差别,小王的月工资将近1万元,而小章的月工资却只有区区2000元。你认为小王和小章在收入上存在差别的原因主要在于?

[A]两人的收入分配方式不同,保险公司实行非按劳分配,机械厂则实行按劳分配?

[B]按劳分配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实现?

[C]个人按劳分配所得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

[D]按劳分配只能以商品交换实现的价值量所曲折反映的劳动量为尺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重点题答案与解释

一.重点单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1.A 商品是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便不能被消费者接受,因而不能形成价值。假冒伪劣产品使用价值不能让人满意,因此在价值实现上也必然遇到困难。

2.C 劳动生产率指的是具体劳动的生产率,劳动生产率提高,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但投入的活劳动量不变,所以,生产的商品价值量(总量)不变。这样,分摊到单位商品的劳动量减少,从而单位商品价值量必然减少。所以,正确选项是C,而ABD都是干扰项。

3. D 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货币有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题干中货币主要执行了价值尺度和支付手段,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充当衡量商品所包含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是指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发生赊购赊销,即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货币用于清偿债务时执行的职能。

4.B 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而商品的内在价值是决定价格的因素(因为经过保鲜冷藏处理,商品的价值发生了变化),玉米价格变化是以上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5.A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人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延长而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所产生的剩余价值,缩短中午休息时间即属于此类。另外,由于通货膨胀,劳动力的实际工资减少了,因而,工资的一部分便被企业以价格的形式剥夺了。由此,企业通过以上两种途径获取了超额利润。

6.A 本题考查平均利润形成对商品交换和价值规律作用的影响。“资本的产品”必然依据资本的意志进行交换,资本的全部使命就在于攫取利润,而在平均利润形成后,它只能获取平均利润,此时,商品必须按照生产价格(等于成本价格加上平均利润)进行销售,即选项A。但是,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并不意味着对价格规律的否定:首先,生产价格以价值为基础,商品价值仍然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生产价格的变化归根结底是由商品价值的变化引起的;其次,全社会商品价值总额与生产价格总额是相符的。对于选项B,尽管资本努力攫取尽可能多的利润,但是它也不可能完全依据自己的意志肆意提高价格,商品价格要以客观的生产价格为基础,因此,B也是不正确的。

7.A 商品的价值是c+v+m=100万元,题干表明:在一次生产过程中,耗费的可变资本为40万元,即v=40万元,不变资本为20万元,即c=20万元,这样就可以得出m=40万。因此,m/v=100%,选项A是正确的。解答本题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本题计算的可变资本和不变资本之和并非资本家的共有资本,而只是在一次生产过程中的实际耗费资本量,否则考生就很容易出错了;二是,剩余价值率为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比,而不是剩余价值与所耗费的全部资本之比。

8.C 绝对地租是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的地租;级差地租Ⅰ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的不同和距离市场远近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Ⅱ是在同一块土地连续追加投资的生产率不同而形成的级差地租。党之所以要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长期不变,就是为了防止承包制度的不稳定而削弱农民投资的积极性。

9.C 股票理论价格的计算公式为:股票价格=股息/利率,与公司净资产无关。

10.A 本题考查技术进步与固定资本折旧的关系。由于固定资本的价值是一部分一部分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并逐次回收的,也就是说固定资本一般而言会较长时间地在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固定资本在存续的时间段内必然遭受技术进步、价值下降的风险,而加速折旧正是对这部分折旧的一种补偿。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有形损耗转移到新产品中去了,而无形损耗是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因此,B的说法是错误的。至于C,由于无形损耗并不会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只要机器使用强度不加大,机器所包含价值向新产品中转移的速度就不会加快,因此C的说法也是站不住脚的。D的说法,“加速折旧增加了产品的成本”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因为加速折旧意味着要从销售收入中提取更多的折旧基金用于更新设备,这样销售利润必然会有所减少;但“企业一般都不愿意加速折旧”这种说法却是错误的,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一是,销售收入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收入就是确定的,不论这种收入如何划分(核算过程中如何在成本、利润之间划分)都不会向外部“溢出”;二是,加速折旧,增加折旧基金,核算利润减少了,同时却也意味着上缴税收的减少,这意味着在同样的销售收入中企业最终所得更多。

11.C 题干已经指出,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关键看“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由于控股权掌握在国家手中,因此,S公司具有明显的公有性,但不能说S公司是国有企业。

12.A 公司已经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载体。但是说“公司已经掌握了世界经济的命脉”似乎言过其实;尽管公司可以在多国生产和经营,但却总是以一国资本为主,强调一国资本的统治地位,因此它不可能超越主权国家的界限。由于公司不可能是国际经济关系的惟一载体,因此,D项也是错误的。

13.C 发展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即要求资源在市场价格的引导下合理流动,正确答案是C。选项A的错误在于,市场形成价格不能保证价格与价值绝对一致,市场形成价格也不是等价交换唯一途径;选项B的错误在于,市场形成价格能有效促进竞争,但并不一定能有效反对垄断;选项D的错误在于,市场形成价格并不是商品交换的必要条件,计划价格下,商品交换仍然可以进行。

二.重点多项选择题答案与解释

1.ABC 本题考查考生对商品属性的理解。劳动产品在交换中取得了商品的形式,商品交换的过程不但是人们交换使用价值的过程,也是人们相互比较自身劳动(商品价值)的过程。这一过程表面上是物物交换(使用价值的交换),实际上则反映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因此,可以说商品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了,商品本质上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普通商品具有自然的和社会的双重属性,自然属性在于其使用价值,社会属性在于其所包含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也就是C所说的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选项D的说法是错误的,劳动产品天然并非商品,只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因此商品之所以成为商品的根本原因在于:它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反映了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

2.CD 交换行为的发生,必须同时具备必要性和可能性。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必要性在于:商品属于不同所有者,而裁缝所需要的家具、木匠所需要的衣服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取得;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可能性在于:商品中包含的抽象人类劳动为二者的交换提供了依据,使得二者可以以已定的比例进行交换。选项A说明商品具有使用价值,选项B说明自然界是商品使用价值的重要源泉,二者既不能说明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必然性,也不能说明衣服和家具交换的可能性。

3.ABCD 由于1999年和 2000年生产玉米投入的劳动量(劳动数量×劳动时间)没有发生变化,因此,1999年和2000年生产的玉米中所包含的价值总量应当是相等的,即答案A是正确的。同时,由于2000年生产的玉米数量较少,单位玉米所包含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增加了,从而价值量就比较高了(即相对1999年来说增加了),因此,BC是正确的。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发生变化,这时早先生产的产品所包含的价值量也会随之发生同方向变化,因此,答案D也是正确的。

4.AB 题干的观点似是而非,关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的关系的分析是正确的,但得出的结论却让人啼笑皆非,其错误的要害就在于混淆了个别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认为生产者降低自身的劳动生产率就能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实质上,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商品的价值量既定的情况下,商品生产者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通常会想尽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不是相反。题干的观点承认了劳动时间是商品价值的衡量标准(只不过混淆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和个别劳动时间),因此,选项B也是正确的。题干的观点并没有否认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只是误解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这种竞争关系,因此,CD都是错误的。

5.AB “讨价还价”是买卖双方竞争的表现,商品价格正是在买卖双方的竞争中最终形成的。商品价值决定商品价格,供求关系影响价格,这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不会因为“讨价还价”而改变。就具体的一次交易而言,即使存在“讨价还价”,商品价格也不一定低于商品价值。同样,能够进行“讨价还价”的商品的标价也不一定高于商品价值。

6.AD 本题考查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这一知识点。马克思认为,这一规律就

如同重力作用一样,是一个“自然规律”,尽管它看不见、摸不着,但却必然在商品生产和

交换中发挥作用。

7.ABD 以计算题形式考查基本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近年来的命题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类试题的特点是:综合性强,迷惑性大,容易出错。本题综合考查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率、年剩余价值率、利润、利润率等概念,综合性非常强。依据定义,剩余价值就是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而利润实际上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把价值增殖部分看做是可变资本(劳动力)的产物时,它是剩余价值;把价值增殖部分看做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时,它就是利润。显然,2000年资本家甲所获得的剩余价值(价值增殖)为:(货款总额1亿元-原材料3000万元-工人工资2000万元-折旧费用3000万元)=2000万元。因此AB都是正确的。剩余价值率反映剥削程度,在数值上等于一次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需要注意的是,以上计算结果2000万元不是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而是2000年一年获得的剩余价值总额,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应当等于年剩余价值总额除以资本周转次数,但本题中未给出资本周转次数,因此一次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无法计算,从而,剩余价值率也就无法计算了。因此,选项C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表述应当是“年剩余价值率为100%”。利润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在本题中:利润率=2000万元/2亿元=10%。

8.BC 本题主要考查了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相对剩余价值的条件两个方面的知识点。剩余价值率提高,工作日却缩短了,这说明这一时期剩余价值率的提高主要是榨取相对剩余价值的结果,而相对剩余价值的获取以技术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前提,因此BC都是正确的。选项D的错误在于,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不能说资本家这一时期“不再攫取绝对剩余价值”了,准确的提法是:这一时期资本家在榨取绝对剩余价值的基础上,主要通过增加相对剩余价值来提高剩余价值率。选项A是显然错误的,剥削程度高低的衡量标准是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率越高,剥削程度也就越高。

9.1ABCD 本题以具体实例考查了资本积累、资本积聚、资本集中、资本有机构成等概念。1月份兼并销售商,属于资本集中;4月宣布扩大再生产,一方面属于资本积累,另一方面则是资本积聚的过程;8月实现生产流程全自动化,则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过程。

10.2ABCD 资本有机构成反映的是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在数值上等于c:v,因此,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首先从单个工人支配的机器、设备等生产资料的价值的增加中反映出来。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之所以增加,一方面是由于资本家不断追求高额剩余价值从而不断改进设备,另一方面则是由于资本家迫于竞争的压力不得不采用先进技术、改进设备。因此,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就业者平均分摊的生产资料价值增加)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

11.ABCD 本题考查对产业资本循环三种循环形式的理解。货币资本循环的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货币,但终点的货币大于起点的货币,它最明显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和动机是追求剩余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产业资本循环“最明显和最典型”的表现形式。同时,在这个过程中,生产阶段仅仅成为两个流通阶段的中间环节,预付资本成为循环的起点和手段,货币增殖成为循环的结果和目的,这使得货币本身取得了一种神秘的性质,似乎货币自己就可以产生更多的货币,因此,这种循环形式具有“片面性”。而生产资本循环则克服了货币资本循环的这一“片面性”,明确了剩余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货币在流通中自行产生的。商品资本循环表明资本主义要攫取剩余价值,必须依赖于商品的实现,依赖于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在内的全部消费对商品的需求,从而突出了商品实现和消费在资本循环中的作用。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分别从一个侧面表现了资本运动的特征,产业资本循环是三种职能形式的统一,它们中的每一种形式都不是孤立的,而只能交错地、连续地存在于资本循环过程中。

12.ABD 本题考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调节和干预。税收减少,有利于增加垄断资产阶级的利润,有利于垄断资产阶级的资本积累,从而也必然有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增长和就业增加。减税是调节和干预经济的一种重要方式,但需要注意,减税计划并不是计划手段,而是经济手段,因此B是正确的,而C则是错误的。该计划体现了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维护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实质,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理解:一是,减税直接减少了垄断资本家的税收负担,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因此,该计划维护了垄断资本家的整体利益;二是,通过减税刺激了经济增长,就业也必然随之增长,就业增长不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而且为垄断资本家的产品提供了广阔稳定的市场,因此,该计划维护了垄断资产阶级的长远利益。

13.BCD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由于保险公司和机械工厂均属于国有企业,两家单位都实行按劳分配,对小王和小章来说他们取得的工资都只能是按劳分配收入,因此A的说法是错误的。尽管两人工作性质、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大致相当,但两人收入却存在很大差别的主要原因在于:按劳分配的“劳”不是用劳动者直接付出的劳动量来衡量的,而必须通过商品(服务)交换转化为社会劳动的量的大小来衡量,因此个人按劳分配所得就必然与企业的经营状况密切相关。那些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职工的个人劳动量能够完全被社会承认,甚至是社会平均劳动的倍加,而那些经营状况较差的企业,职工的个人劳动量将不能完全被社会承认,如小王每天八小时的个人劳动量可能相当于16小时的社会劳动量,而小章每天八小时的个人劳动量则可能仅仅相当于4小时的社会劳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按劳分配是不可能在全社会范围内按统一标准执行的,否则就是“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