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超市生存之道
2025-10-04 05:22:24 责编:小OO
文档
包括大卖场,便利店和专业店在内的连锁超市在短短的十几年的时间内已经成为了中国零售业的主力军,不论是销售额还是门店数的增长率都远远抛离了百货商场,街边夫妻店这些中国传统的零售模式。虽然整个行业表面上呈现出一片高歌猛进的大好形势,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中小连锁超市品牌却是两重天。从不同的调查和数据中都可以发现在中国零售领域春风得意的超市连锁品牌大部分都是国际和港台的巨型连锁企业,虽然也有百联,华联,物美这样的本土领军品牌,但是数量占绝大多数的本土中小连锁超市的生存状态却宁人堪忧。由于这些超大型的本土超市品牌早已积累了足以对抗国际巨型连锁企业的经验和资本,而且这样的超大型本土超市品牌为数不多,因此本文是所探讨的发展战略主要是针对中国数以千计的中小型连锁超市而言的。

 2004年中国连锁超市行业垄断程度增强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总计实现销售额4968亿元,比上年百强企业销售总额增长39%。2004年连锁百强企业门店总数达到30416个,比上年百强增长49%。营业总面积达258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5%。员工人数81万人,比上年增长27%。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的2004年中国连锁百强企业中,涉及超市行业的企业超过了70%。根据销售额和店面数据分析,虽然连锁超市这种概念在中国仅出现15年,但是行业的垄断程度却超过了美国头50年的数据。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在2004年,外资企业全面开花。从2004年百强企业零售额所有制比例看,国有、民营、外资分别是45%、32%、23%,但外资的上升趋势非常明显,增长了7个百分点,民营和国有则有相应下降。从地区上看,外资企业不仅停留在一级城市,而且在二级城市、西部地区都有明显的扩张。

 在2004年12月11日商务部《外商投资商业领域管理办法》(下简称《办法》)将于正式实施,根据《办法》规定,我国将逐步放开对外资投资商业的,并规定从2004年12月11日起,允许设立外资独资商业企业,同时从事零售的外资投资商业企业及其店铺的设立地域将取消。更为严峻的是世界零售100强企业中,仅有16家进入了中国市场,而另84家可能随时都会来,因此竞争趋势将更为惨烈。

 面对这些严酷的现实,中国本土的超市连锁,尤其是中小型本土超市连锁在刚刚诞生不久,就面临着你死我活的残酷市场竞争。那么中国的连锁超市的现状又是什么样的啦?

国内连锁超市劲吹“倒闭”风

 据不完全统计,在过去的18个月内,我国至少已有150家连锁超市倒闭。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小型超市倒闭不同的是,新一轮的倒闭风潮主要在大中型超市中掀起。

 2004年10月19日,广东省本土最大的连锁超市家谊集团关闭所有门店。随后,家谊的国有股东申请破产。2005年新年伊始,上海美亚投资公司关闭旗下500家效益不佳的21世纪便利店。此时,距离美亚以2亿元高价从上海城开集团等原股东手中购买21世纪便利店仅有一年半时间。今年3月4日,曾号称中国最大零售企业之一的中国普尔斯马特企业,遍布全国19个省市自治区的46家大型连锁店全部关门。5月6日,沈阳市龙头连锁企业“绿色阳光”突然关闭了旗下68家连锁超市。

 实际上仅具有西洋外形的普尔斯马特并不是正宗的洋超市,只是一家叫北京普马集团的内资公司以特许经营方式获得的一个洋名字,拥有品牌的国外公司没有向中国投入一分钱也没有派遣任何一个自己的管理人员,而中国普尔斯马特的扩张方式也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一方面靠银行贷款,一方面靠供货商赊销,“中国普马”自身除了前期注入资本金,其实根本没有投入什么资金。在2004年达到年销售总额40亿元人民币,店面约46家的巅峰后,在2005年却轰然倒下。

  以上的失败案例都是在中国本土中型连锁企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失败虽然原因各有不同,但是从一个侧面却真实反映了中国本土中小型连锁超市所面临的的严酷的生存状态。

 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的现状

 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WTO以后,根据协议,零售业在加入WTO后有三年的保护期。如今现在保护期已经过去啦,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不但没有得到长足的进步,与在华外资连锁企业的差距却越拉越大,这些差距不仅仅体现在营业额和店面数量上,更大的差距确是体现在经营理念和连锁体系的运营上。

 据统计,我国的连锁超市公司目前平均拥有门店数量在10家左右,多数门店的营业面积在1000平方米以下,年营业额大多不足亿元。规模过小,已成为国内连锁超市发展的瓶颈。规模过小,连锁超市的优势难以得到充分发挥,企业难以尽享大批量进货的价格优惠,同时配送中心配送效率也难以提高,从而使进货成本加大,连锁超市的价格优势失去;连锁超市的门店数量太少,致使管理效率降低,各项经营费用和管理费用难以摊薄,从而加大了经营管理成本

 连锁超市作为一种现代的商业零售模式,在整个体系运营中需要大量的现代管理技术。包括总部管理,配送中心管理和门店管理三大系统,每个系统之下又包含了许多的子系统,这个链条系统中各个环节的功能实现和协同性又需要依托于电脑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等等。而我国许多连锁超市仍然采用传统的旧模式来管理企业,管理水平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而管理水平的低下体现在门店运营上包括单品管理混乱,无法及时根据顾客的需求进行调整,同时导致了运营成本过高,利润率远远低于世界先进水平。

 我国的连锁超市大多不重视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因此,企业和企业之间除了规模上的差异比较明显以外,店面的表现都大同小异,让人无法感受出市场定位有何不同,消费者在购物时随意选择一家超市就可以了,导致企业品牌忠诚者越来越少。由于店铺形象、服务模式和产品内容都同质化严重,唯一竞争手段就只剩下大打价格战。但是由于没有规模效应和管理优势,在零售行业利润率极薄的今天,打价格战不异于饮鸠止渴,近年来国内的中小型超市连锁纷纷倒闭一次次的证实了这个道理。

 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的发展的关键所在

  近年来,如何为本土中小型连锁超市找寻发展之路成为了业界一个备受重视的话题。虽然方法众多,流派众多,但主流结论不外乎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体系快速扩张,形成规模效应。笔者也非常认可这种建议,只是任何一种有效的方法需要适合企业自身的现实条件。快速扩张对于盈利能力强,自有资金雄厚或者财务体系健全,经营稳健又具有持续的融资渠道的大型连锁超市企业是顺理成章的企业发展战略。而国外先进的管理体系早已被证明行之有效,是连锁超市向管理求效益的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多年的是实践过程中,笔者发现这种模式并不是放之四海皆适用的灵丹妙药。依托这这种模式而成功的企业集中在中大型的连锁企业,他们本身具有可盈利的店面运营体系。这些企业的战略核心是如何应对国外巨型连锁企业进入中国后的挑战,因此快速扩张和精炼内功是成功的不二法门。而许多具有远大抱负的中国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在实施了这种战略之后,却陷于了更深的迷惑之中,不但收效甚微,更有甚者,由于过度扩张或者是盲目投入大量的运营资金引进先进的管理系统,最终导致资金枯竭,关门大吉。

  通过详细的分析,笔者发现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管理体系快速扩张,形成规模效应这种模式在连锁超市企业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所能带来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是对于中国本土的中小型超市企业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却并不适合。首先,在这个阶段这些连锁超市企业本身最大的问题是无法找到持续性的盈利模式,基本处于望天打卦的被动局面。希望通过快速扩张改变这个局面,无异于,即使侥幸成功了,也无法持久。快速扩张,增加门店数并不能自动形成盈利模式,一家店不挣钱,多家店亏钱的速度更快。目前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很难通过中国的银行体系获得快速发展的资金支持,因此拖欠建筑商,业主,供应商的应付款成为了主要的融资办法。对于这些没有找到稳定盈利模式的超市连锁企业,选择快速扩张之路,带来的却多数是快速倒闭。

  引进国外的先进管理体系和软硬件设备,可以显著提升门店以至于整个连锁体系的运营效率,但是这套体系的引进和建立是牵涉成本的,而且初期购买的价格和持续使用的成本都是不菲的。只有在超市连锁企业现有的门店数能够与引进的管理系统相匹配,才能凸现出整体的成本节约效益。否则的话,由于门店数不够,虽然单店经营的某些数据变得好看了,可整体来看,却是不负重荷,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小脑袋带大帽子!此外国外的许多管理体系的软硬件多数都是为大型的连锁企业度身定做的,并不适合国内的中小型连锁企业。盲目的迷信这些管理系统的企业经常会发现砸锅卖铁换回来的宝贝,却跟传说中的神话相去甚远,再加上本身企业员工的素质没法在短期内发生质的变化,这些高价购买回来的软硬件变成了让人哭笑不得的店内摆设。笔者曾经见过一家民营超市,在长期不死不活的状态下,一狠心将所有的资金用来引进了一套价格昂贵的ERP系统,一心希望乘现代技术的东风,从此一日千里。由于他们的管理人员的构成以高中毕业为主,连简单的EXCEL表格都不懂得制作,更不要说是听都没有听说过的ERP。而顾客也没有因为他们购买了一套昂贵的ERP系统,而增加购买量,这样结果可想而知,由于缺少营运资金,这家超市不到半年就倒闭啦。因此,笔者认为任何的现代连锁超市管理观念如ERP,CRM,物流体系,配种中心等对于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都是非常有效的,但是要注意的是这些观念必须要与企业自身的情况相结合,尤其是中国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在做出资金投入的决定的时候更要升慎之又慎!

  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目前首要考虑的不是如何快速扩张,而是如何能够生存下来!对于任何一个企业,能够得以生存的唯一标准就是企业的盈利能力。笔者认为对于中国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盈利能力首先应该是来自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和寻找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的错位经营战略。在沃尔马,家乐福等国际巨头的成立之初,他们并没有武装到牙齿的现代科学管理体系和软硬件设备,这些企业的头几家店面在我们许多的推崇ERP,CRM的所谓得专家眼里一定会被定义为平淡无奇。但是他们从成立之初,虽然弱小,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光芒,那就是勤俭节约的公司精神以及明确的与众不同的市场定位!很多的人认为目前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面对的是来自国际连锁超市巨头的直接挑战,与几十年前沃尔马成立之初所处的年代完全不同。但是这个观念是错误的,因为在沃尔马成立之初在美国所面对的竞争压力要远远超过中国中小型连锁超市目前所面对的压力。所以说,不管是在哪一个时代,不管是有什么样的管理技术的出现,决定一个企业成功的内在因素是恒久不变的。

 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

  在高深的商业理论层出不穷的今天来谈论勤俭节约好像是有些过时,甚至会令到一些读者大失所望。当每个竞争对手都可以轻而易举地花钱购买到最新式的设备,聘请最有经验的职业经理人,提供最为齐全的商品品种的时候,连锁超市企业似乎注定了要成为众多双胞胎似的品牌之一。但是好消息是,我们还不需要绝望,在硬件设备同质化的今天,企业文化再一次成为了我们的克敌法宝。零售行业发展到今天早已变成了一个微利的行业,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不但没有因为新技术的出现变得过时,反而变得比以往更为重要。

  当山姆.沃尔顿成为世界首富之后,仍然开着自己的老福特牌卡车,化几美元理发,也曾经因为一个沃尔马的经理人忘记了关灯而大发雷霆。如果你走进任何一家家乐福的店面,去参观他们的经理人办公室的时候,你一定会大吃一惊,这些世界500强的经理人的办公室可能简陋狭小的连你都为他们感到愤愤不平。“资源的浪费,在宜家是一种致命的过失”这句话也早已写进了宜家的管理手册中。宜家员工出差时总是乘坐经济舱,平日坐的则是公共汽车,而不是出租车。实际上降低成本贯穿了宜家产品的整个过程,从产品构思、设计、生产到运输和营销。对于这些世界500强企业,浪费几度电,几张头等舱机票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发展到今天,勤俭节约的精神仍然被他们的管理人员奉为天条,这个现象值得中国的中小型连锁超市深思。

  对于国内的许多超市经理人,张口闭口都是现代管理理论,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勤俭节约是零售这个古老的行当里的最基本的法则。装修气派的办公室,出行的豪华汽车在中国大部分稍有一点规模的连锁超市企业里边早已蔚然成风。零售业不需要空洞复杂的理论,需要的踏踏实实的,甘于艰苦的实干精神。假如连这个零售业最基本准则都做不到的话,中小型连锁企业的发展都将只是空中楼阁。中国的中小型连锁超市企业,面对着资金实力成千上万倍超过自己的国外连锁巨头,首要的任务不是谈论管理战略,而是培养一种近乎于残酷的勤俭节约的企业文化,没有这种文化,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科学技术都没法帮助你节约成本。这种文化不应仅仅是写在店铺的管理手册里的,更重要的是首先体现在企业的高层领导人的身上。在任何一个时代,是组成企业的人而不是机器决定一个企业的成败。中小型企业虽然没有足够的资金去购买最为先进的设备,但是当勤俭节约的这种企业文化都深深的烙在每一个员工的心理的时候,意想不到的变化就能够出现。最为著名的例子就是宜家“自助组装家具”的发明。正是一个员工的成本意识,宜家出现了平板包装,并由此得出“可拆装家具”生产得越多,运输途中的破损现象就越少,运费成本就越低的结论。此后,宜家走上可拆装家具之路,这为它成为今日的全球巨头清除了一个巨大的障碍。

 独特的市场定位 

 目前中国本土的中小型连锁超市大多不重视经营理念和市场定位,因此,企业和企业之间除了规模上的差异比较明显以外,店面的表现都大同小异,让人无法感受出市场定位有何不同,消费者在购物时随意选择一家超市就可以了,导致企业品牌忠诚者越来越少。由于店铺形象、服务模式和产品内容都同质化严重,唯一竞争手段就只剩下大打价格战。但是由于没有规模效应和管理优势,在零售行业利润率极薄的今天,打价格战不异于饮鸠止渴,近年来国内的中小型超市连锁纷纷倒闭一次次的证实了这个道理。

 在连锁巨头们的低价市场挤压战略下,如何建立持续盈利的商业模式是中小型连锁超市生存的关键。中小型连锁超市的资金实力,经营规模,配套管理体系与连锁巨头们相比,简直可以说是不堪一击,唯一可以采取的战略就是利用独特的市场定位,错位经营!根据零售业的定位理论,只要在以下5个关键领域之一做到最佳,商店就能胜出:品种(丰富)价格(廉价)时尚(流行)服务(便利)迅捷(快速)。实际上,像沃尔马,家乐福这样的零售巨头在这些方面都表现得十分出色,但是正因为他们力争在这5个方面都保持优势,因此任何的一个单项都仅仅是优秀,而做不到最佳!

 下面我们列举美国本土的一些优秀企业,他们在沃尔马最为强势的本土却取得了骄人的成功。

 种类杀手(品种丰富):这类商店在某一特定类型的商品上提供最齐全的品种。如家居装潢方面的家得宝(homedepot)宠物食品和用具方面的聪明宠物公司(PetsMart)家用电器方面的百思买(Best Buy)儿童玩具方面的玩具反斗城(Toys “R” Us)办公用品方面的办公仓库(Office Depot)。中国的中小型超市连锁完全可以在某一特定类型的商品上面仿照这样的思路,提供比零售巨头们更加丰富的选择。

 质优价高的折扣(时尚流行):这类商店推出了对高级产品的折扣,口号是“时尚而又便宜”。如目标公司(Target)这家公司的目标与沃尔马是一样的,那就是提供高折扣的商品。但是不同点是这些商品都是流行和时尚的产品,而非沃尔马店内的大路货。模仿他们的战略,中国的中小型公司不一定要在零售巨头们降价打折的产品种类上去打价格战,而是采取田忌赛马的策略,将另外的一种产品组合作为自己长期降价的对象。

 价格杀手(廉价):即使沃尔玛很难使其他零售商在低价方面比自己做得更好,但是仍然有一些商店能够在低价(低成本)上和它抢生意。更低价的关键是在牺牲其它方面的利益基础上获得的。如大乐(Dollar store)家庭美元商店(Family Dollar)他们的基本特征就是抛弃了许多竞争对手认为非常重要的东西,只针对低收入阶层。中国的中小型超市连锁可以学习他们的经验,产品不求多而全,服务不求尽善尽美,但是却提供给部分对价格敏感的消费人群他们所希望的价格。

 便利服务(便利):柒拾壹(7 eleven)是这类商店的代表。他们商品的价格要远远高于同类商品在沃尔玛的价格,但是由于提供了地理位置的便利以及购物时间和购物流程的便利,成为了美国国内店数最多的连锁体系。目前这种便利店在中国已经出现,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社会消费观念的不同,目前便利店在中国获得长足的发展时机还并不成熟。

 免下车服务(快速):节省时间的免下车服务为许多的商店带来了竞争优势。甚至沃尔玛自己的社区店(Neighborhood Market)也增设了为顾客购买药品而开设的“免下车”窗口。虽然这种服务目前并不适合中国的消费市场,可是快速付款的理念仍然可以为中小型超市带来一定的启示。

  以上的商店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对手(沃尔马等零售巨头)的疏漏而侥幸胜出,为了实现在某一特定领域里做得最好的目标,这些零售商竭尽了公司上上下下的全部力量,只是他们经营的根本动力。通过以上对美国零售市场的分析,我们发现中小型连锁超市成功的因素是能够找到自己不同于对手的独特市场定位。只有根据自己本身的资源,在某一个领域建立自己独特的市场定位,差异化经营,并努力做到最佳,才能避免同质化和残酷的价格竞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