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藤 野 先 生》练习题
2025-10-04 05:23:42 责编:小OO
文档
                藤 野 先 生

1、下列形似字的注音、组词正确的是:

    A.缀zhuì(点缀)     辍chuò(辍学) 啜chuó(啜泣)    掇duō(拾掇)

    B.籁lài(天籁)   癞lài(抵癞)   赖lài(依赖)    獭tǎ(水獭)

    C.嶂zhàng(叠嶂)幛zhàng(挽幛)獐zháng(獐子)    彰zhāng(表彰)

    D.蔓màn(蔓草) 漫màn(烂熳) 幔màn(幔帐) 谩màn(谩骂)

2、为加线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油光可鉴(        )

A.镜子        B.照        C.审察    D.可以作为警戒或引为教训的事

(2)深恶痛疾(        )

A.很坏的行为        B.凶恶   C.憎恨,讨厌         D.恶劣

(3)不逊(        )

A.谦虚、谦恭            B.让出            C.比不上,差

3、结合句意解释加线的词。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无非:                                

(2)实在标致极了。标致:                                

(3)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正人君子:                            

(4)同学100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落第:                                

(5)仰面在灯光下瞥见他黑瘦的面貌。瞥见:                                

4、分析下文,回答问题。

①东京也无非是这样。②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③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④实在标致极了。

⑤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⑥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1)“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一句中“无非”是                的意思,“这样”是指                        。这句话表达作者                            的感情。

(2)这两段写作者在东京看到“清国留学生”在①                            ,②                        ,③                        。

(3)第②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4)第④句用的修辞方法是                ,它的作用是            。

(5)第一段中有四个“也”字,其中有一句中的“也”与另三句用法不同,这个句子是                    ,不同的理由是                    文中三个“顶”字,其中一个与另两个不同;是                    ,理由                    。

(6)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不满正反映了他到东京的目的是                。

5、文章记叙了藤野先生与我交往的四件事,各是什么?每件事各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

(1)                                                            ,表现了藤野先生                                                        。

(2)                                                            ,表现了藤野先生                                                        。

(3)                                                            ,表现了藤野先生                                                        。

(4)                                                            ,表现了藤野先生                                                        。

6、记叙上述四件事时详写的是                ,略写的是                。描写藤野先生的主要方法是                。

7、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一)①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②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毙中国人的命运了。③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的情形。④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⑤“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⑥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⑦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⑧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二)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摘自《呐喊·自序》

(1)(一)段中第①句话“所以”连接的两个分句之间有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答:                                                        。

(2)指出(一)段中运用叙述、议论、抒情的部分。叙述从                    到                ,议论从                        到                            抒情                            

(3)文中两个“他们”各指的是什么人?

A                                             

B                                             

(4)(一)段中的第⑧句“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

(5)作者为什么感到“这一声特别听得刺耳”?选择正确的解释(        )

A.民族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       B.对噪音特别反感。

C.听不惯日本学生的疯狂欢呼。     D.认为课堂上不应该大声吹呼。

(6)“何尝”是哪类词?对表达句意起什么作用?

答:                                                        。

(7)“呜呼,无法可想!”的含义是什么?

答:                                                        。

(8)(二)段中“那一回”指的是                                                

(9)从(二)中看“我的意见都变化了”的原因是什么?

(10)从表达方式看(一)段以            为主,(二)段以            为主。

8、阅读并回答问题。

①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②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③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小而言之”的意思是                        。

(2)这段文字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3)这段文字共3句话,第①句表现了                        ,第②句表现了                ,第③句表现了                                。

(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                                                                                                                。

[答案]:

1、C

2、(1)B        (2)C        (3)A

3、(1)只不过

(2)本义漂亮,这里是反语,意思是丑恶。

(3)反语,讽刺那些为军阀政客张目的人。

(4)本义为科举不中,这里指考试不及格。

(5)很快地看一眼。

4、(1)只不过,清国留学生的种种丑行。表达作者对留学生的失望之情。

(2)①在上野赏樱花。②不中不洋的打扮。③学跳舞。

(3)既是比喻又是夸张,辛辣地嘲讽清国留学生不学无术的丑态。

(4)反语,讽刺清国留学生丑样。

(5)也有解散辫子的,这个“也”字起连接作用。

顶得学生制帽,这个“顶”是动词。

(6)寻求救国真理,志趣在有几本书买。

5、(1)添改讲义            工作认真负责

(2)纠正解剖图        对学生严格要求

(3)关心解剖实习        热情诚恳

(4)了解女人裹脚        求实精神

6、前两件,后两件。

7、(1)不是因果关系,这是在匿名信事件后,对日本军国主义分子们歧视中国人的行为表现出愤激的感情。

(2)第二年添教霉菌学到 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第①句呜呼,无法可想。

(3)A.在课中的日本学生

B.闲看毙犯人的人

(4)“那”是指示代词,指的是日本仙台讲堂里看影片时。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弃医学文。

(5)A

(6)副词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未曾,和“不”连用,表示看毙犯人的人无一例外地喝采,表现这些人精神麻木,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状况的悲哀。

(7)这些中国人精神上愚昧麻木,毫不觉悟,作者感到万分痛苦而又无可奈何,所以发出这样的感叹。

(8)指的是在仙台医学院讲堂里看电影,电影中日本人毙中国人,周围还有许多中国人围观。

(9)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的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着是改变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是文艺了,所以弃医学文。

(10)叙述        议论

8、(1)从小的方面看。

(2)议论、抒情

(3)①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

②对先生高尚品格的高度评价。

③对先生品格的热情赞颂。

(4)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 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