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行业楷模丨隆基股份崛起背后:一条金刚线的得与失
2025-10-04 05:23:27 责编:小OO
文档
行业楷模丨隆基股份崛起背后:一条金刚线的得与失

    李振国一边翻看着手机,一边说:“你看,这是杨元庆、沈、李宁、盛希泰,他们都是我们班的同学”。李振国所说的是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学者项目,2017年是第五期,一共有48名来自于各行各业的优秀企业家学员。

从2017年10月份开始,李振国原本就安排得满满当当的行程多出了一块,每个月都得来北京跟这些企业家同学一起上课。伴随着公司规模壮大,他不得不将自己的身份多元化。 这让他仿佛回到了30年前的大学时代。不同的是,如今他的身份是隆基的创始人兼总裁。17年前,李振国一手创办了这家公司,却未曾想当年的“小作坊”能够发展成为当今全球光伏行业的领军企业。 事实上,隆基崛起背后,与一项被称为“金刚线切割”的技术分不开。五年前,在李振国和隆基董事长钟宝申的力主下,隆基开始从成熟的砂浆切割技术转向昂贵且不成熟的金刚线切割技术。

当年,金刚线切割技术仅掌握在少数日本厂商手中,并且起初并未应用于光伏行业。彼时,国内金刚线的整个产业链,从金刚线到切割液、切割机均处于空白状态。由于产业链极其不完整,这导致金刚线切割的成本极高。 按照钟宝申的测算,采用金刚线技术切割的硅片每片亏损0.6~0.7元。从2012年底到2013年年中,隆基的金刚线切割量产曾持续亏损了数千万元。

所幸这种亏损并没有持续太久。“真正亏损大概6个月,我们也没想到成本降低的速度这么快。”钟宝申说。为了推广这项技术,钟宝申曾作出过一项决策,允许切片厂按照每年亏损不超过4000万元的标准来推广这项技术。 从2014年开始,在金刚线切割技术日趋成熟,下游设备、辅材供应商均被培育起来后,隆基的扩张步伐也明显加快。2014年3月15日,隆基启动了一个计划,即用18个月时间,到2015年9月15日,把所有切片机全部升级为金刚线切割机。 之后,隆基通过收购浙江乐叶,开始向下游布局。当年,隆基便实现了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此后数年,该公司一直保持着超高速的增幅。 继隆基崛起之后,金刚线切割技术开始大量普及。除了单晶硅厂商普遍使用该技术外,2017年,多晶硅企业亦开始大量普及使用金刚线切割技术。 时至今日,让李振国和钟宝申最为自豪的是,金刚线技术的普及,每年能够为中国光伏产业节省成本120亿元。 “随着规模的扩大,将来节省的成本会更多。”钟宝申说。 一位业内专家称,隆基为整个光伏行业做出的最大贡献是推动金刚线技术在光伏行业的普及。

战略抉择

李振国

2017年,李振国49岁,戴着眼镜,头发几乎全白。他说话谨慎,有时候会为了一个问题思索半天。但一旦谈及技术问题,他便能滔滔不绝讲个不停。 在光伏行业里,技术路线大抵分为晶硅路线和薄膜路线,后者的代表企业是美国光伏巨头First Solar和汉能。而晶硅路线又分为单晶硅和多晶硅两种技术路线。 在同行人眼中,李振国是一个十足的“技术狂”。他对单晶技术路线的执着追求曾经让很多业内人士极其不理解。 1990年,李振国毕业于兰州大学物理系,被分配到华山半导体材料厂。两年后,24岁的李振国辞职离开了“铁饭碗”,去了当地的一家小型器件厂工作。 华山半导体材料厂又被称为“741”厂,与峨眉半导体材料厂(739)、洛阳单晶硅厂(740)齐名,在半导体行业内地位颇高。 1995年,他回到西安理工大学帮着建单晶生产线。两年之后,他承办了这家校办工厂,当时工厂里仅有两台单晶炉,全国从事单晶的企业仅有四家,总共仅有2兆瓦产能,实际产量仅0.5兆瓦。 2000年,李振国注册成立自己的公司,注册资本50万元,这家公司就是现在隆基的前身。但此后三年,公司一直是小打小闹,规模极小。 到了2006年,李振国不得不面临一个抉择。当时整个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玩家都选择了多晶技术路线,李振国和他的团队则选择不被看好的单晶路线。 事实上,对于选择何种技术路线,李振国也曾处于摇摆之中。直到2006年钟宝申的加入,才让隆基坚定走单晶路径。 此后,光伏市场异常火爆,尚德、英利、天合、赛维LDK纷纷上市,开始大举向产业链上下游扩张。此时的隆基则选择了坚守专业化,深耕单晶硅片这个单品。 据钟宝申回忆,当年加入隆基时,公司正处于未来战略的十字路口。当时对薄膜、单晶、多晶、物理硅等技术路线都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单晶路线才是未来度电成本能够降到最低的技术路线。 三年后,李振国面临另一个抉择。 此时隆基计划扩充下游切片领域,开始新建产能。对他来说,采用哪种切割技术成为摆在面前的一道选择题。 在光伏行业内,上游硅片厚度与切割损失量是影响晶体硅电池应用成本,甚至太阳能并网发电成本的第一个决定性因素。 相比于传统的砂浆切割技术,金刚线切割有三大关键优势:切割速度可以快3~5倍,提升了机器生产率超过3倍;不使用昂贵且难以处理的砂浆;单片耗材远远降低,可以减少切割成本约0.10美元/片。 隆基乐叶总裁李文学,彼时任主管硅片生产的副总裁,他回忆称,在一个月一次的研发讨论会上,对降低成本的分析是最多的,一般的流程都是把成本项一一列出来,然后想办法去降最大头的,一项一项去定。

在这个成本项中,如果采用砂浆切割技术,成本项主要包含线、砂、液,以及电费、人工等。在经过仔细的分析之后,包括李振国、钟宝申在内的隆基高层一致认为,砂浆切割技术的成本下降空间很小。 每次谈及技术层面的问题,李振国总是喜欢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解读当年做出的决策。比如对于切割技术的选择问题,他便是站在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角度去看待砂浆切割和金刚线切割两种技术路线的。 “采用砂浆切割,切割一吨硅棒,大概要消耗300公斤的钢线、300公斤碳化硅、300公斤聚乙二醇,如果改成金刚线切割,只需要40公斤金刚线,其他的都可以不要了。”李振国喜欢用数字去解释技术问题,因为数字不会骗人。 但他也承认,当年金刚线切割还很贵,切一片的成本远高于砂浆机。因此,在选择设备时,隆基依然选择了砂浆切割设备。 不过,此时李振国留了个“心眼”。他在砂浆设备选型时,要求采购的设备将来要能够升级为金刚线切割,并且将这一条写在了设备采购合同里。 事实上,即便是采用砂浆切割技术,隆基依然寻求一条不同的技术路线,倡导全回收的概念。经过两三年的研发,到2012年,隆基的砂浆回收再生系统已趋于成熟,使其耗材的成本比同行低了30%。

在成本优势明显的情况下,一般公司的做法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优势,即便有更新的技术,也不会急于“革自己的命”。但让所有员工没想到的是,李振国和钟宝申在2012年底便立即将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提上了日程。

战略性亏损

对于这种变化,常鹏飞感触深刻。常鹏飞于2011年2月加入隆基,在西安切片工厂主管技术,现在是西安切片工厂常务副总经理。 常鹏飞现年48岁,也是一个技术狂。在来到隆基后,他发现,隆基在技术管理环节还比较薄弱。后来,他和另外一位主管生产的经理一起推动了切片厂的技术进步。 “那个阶段,大概用了不到两年时间,把砂线切割的成品率提高到了国内很高的水平。”常鹏飞说。 正当常鹏飞以为可以松一口气时,钟宝申把所有研发人员都叫到了一起,宣布公司计划改造部分砂浆切割机,升级为金刚线切割。 在李文学的记忆中,隆基第一次提及金刚线切割是在2011年。 为了寻找金刚线的供应商,隆基一开始找到了日本最大的一家生产商。但这家日本公司对中国公司的傲慢让钟宝申感到愤怒。 后来,隆基决定与另一家公司合作。“尽管这家公司的工艺水平比不上那一家,但我们还是决定扶持它。”钟宝申说。 不过整个技术攻关的过程并没有那么顺利。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常鹏飞一个月有20多天都在加班,没日没夜地干。 常鹏飞回忆称,睡到半夜接到电话是家常便饭。有一次,深夜1点多,生产经理给他打来电话,让他赶紧赶到公司,当时出了一大批不良品,加班加点处理完整夜就过去了。 这样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持续了一年多,很多员工都直呼受不了。 在常鹏飞看来,当年的压力很大,因为很多问题没有搞清楚。由于金刚线切割成本仍然远高于砂浆切割,这导致用金刚线切割的产品一直在亏损。  “那时候算了下,照那么下去,一年要亏个几千万,焦虑着不能老这么亏下去。”常鹏飞说。 在这一年时间里,由于一开始用的是改造机,起初切的并不是很好,上了分拣机之后,发现出现大量不良品,成品率掉到了80%。“要知道原来用手拣还能达到90%,机拣还如不手拣。” 事实上,钟宝申已经感觉到了压力,“因为不知道亏损什么时候是个头。”隆基2013年量产时,金刚线切割出来的硅片比常规硅片贵了10%以上。但为了推广这项技术,钟宝申顶住了压力,做出了一个决策,允许切片厂按照每年亏损4000万元的标准来推广这项技术。 “折算过来产量大概是7000万~ 8000万片,这是最大限度的亏损了。在这个以下,公司还能承受得起。”钟宝申说。

潜伏后的逆袭

钟宝申

在加入隆基之前,钟宝申也曾在一家国企工作过。 1990年大学毕业之后,钟宝申被分到抚顺客车厂旗下的一个稀土磁性材料厂。跟李振国一样,钟宝申一样不安分。 在工作了两年半之后,他于1993年选择了辞职。这期间,钟宝申几乎做过所有岗位,最高担任过该厂的常务副总。 从国营工厂辞职出来后,钟宝申开始创业办公司。从1993年到2006年,他一直担任着该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该公司主要从事磁性应用产品领域,能够应用在选矿、物料分离等众多领域。到2004年,这家公司在其行业里名列全球第一,销售规模达到5亿元。 2005年9月,当时正在马来西亚出差的钟宝申接到了李振国的电话,谈到了单晶硅以及接下来太阳能领域内的一些机会。 次年,钟宝申决定辞去创业公司总经理的职位,来到了隆基。从一个年营收达到5亿元的大公司,跳槽到一个职工仅有100人,年营收不过千万的“小作坊”,他当初的决定让很多人费解。 来到隆基后,钟宝申主要负责战略规划,更符合董事长的身份。于是,隆基高管职位出现了一个令外界好奇的配置,创始人李振国担任公司的总裁,后来加入的钟宝申则担任公司的董事长。 李振国说,隆基目前的战略规划,很大部分都出自于钟宝申之手。例如,当初坚定走单晶路线,以及这次转向金刚线切割路线。 事实上,此次金刚线量产让钟宝申面临很大的压力。 在李文学的印象中,煎熬期大概维持了不到一年。从2013年金刚线切割量产后,隆基面临着“两头挤压”。一方面,金刚线价格太高导致成本高昂;另一方面,切片产品出售时仍然按砂浆切割的成本核算。 有一次,来了一个200万片的金刚线切割订单,钟宝申特意把李文学等高管叫到一起,讨论这个单子要不要接。 “后来尝试跟客户沟通,客户连续运转所需的量最低是200万片,我们能不能少供一点,这样就能少亏点。”李文学说。 但由于金刚线切割出来的硅片发电效率有显著提高,下游厂商开始逐渐接受这种新技术切割出来的产品,订单越来越多,也就意味着亏损可能会越来越大。 不过,亏损并没有持续太久。“当时我允许亏损这么多钱,没想到也就5个多月就打平了,这个速度让我想不到。”钟宝申说。 这得益于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快速突破。常鹏飞至今依然记得,当年做金刚线的时候,曾经跟一家的供应商接触,对方愿意为隆基提供原材料金刚线。 当时,隆基用的是0.12的线来切割,厂商负责技术开发,做样品,然后交给隆基试用。但隆基在金刚线上的技术突破能力让这家公司望尘莫及。 “过了3个月,对方说0.12的线已经搞得差不多了,但我们已经淘汰了,都开始用0.11的线了。”常鹏飞说。 于是,这家厂商又开始去攻坚0.11。又几个月过去,等他们信心满满地再次告诉隆基已经完成0.11的线时,隆基已经开始用0.10的线了。 “后来这家厂商跟我们说,你们速度太快了,撵都撵不上。我们等于是花了一年时间,就把金刚线的路趟平了。”常鹏飞说。培育供应商

除了技术,隆基还需趟平另一条路,那就是金刚线下游供应商的国产化。提升技术和培育下游供应商就像是一套“组合拳”,缺一不可。 李振国称,当年金刚线一米的价格大概在0.4~0.5美元,这个价格现在大概只有0.2元人民币。 按照李振国的逻辑,即从资源和能源消耗的角度考虑,仅用40公斤金刚线便能完成一吨硅棒的切割,中间又节省了近一吨的材料,明显更加环保。 “所以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就是降低金刚线切割的成本。只要技术成熟,或规模扩大,金刚线切割一定会很便宜。”李振国说。 但当年金刚线切割技术仅掌握在少数日本厂商手中。由于缺乏市场需求,金刚线整个产业链条,从金刚线到切割液、切割机,再到检测设备都缺乏供应企业。  “比如说切割液,是讲究配方的,国内做不出来,切割机用的都是国外的,非常贵,并且国外供应商不会跟着你的扩产步伐走,处处掣肘。”常鹏飞说。 若要降低成本,就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太依赖国外厂商。为此,隆基开始培育国内金刚线切割产业链,从2013年初开始量产。 “如果不去量产,就无法推动产业链的进步,所有人都在实验室研究是永远无法降低成本,无法打通产业链。”钟宝申说。 在隆基培育的供应商中,有一家总部位于陕西的金刚线生产商。这家公司成立于2015年7月,主要产品为电镀金刚线和其他金刚石超硬工具。 2017年,该公司投产并运行的产线共计245条,预计实现电镀金刚线年产能1800万公里。“公司早期订单大多数都来自于隆基。”该公司内部人士说。 据了解,这家公司不仅为隆基供应金刚线产品,也为其他应用金刚线切割技术的光伏公司供货。如今,该公司已成为全球最主要的金刚线供应商,占据全球超过50%的市场份额。 除了这家金刚线供应商,一家切片设备企业是另一个受益者。该公司成立于2007年,从其发展轨迹可以发现,该公司2013年在国内首次推出金刚砂线切片机,与隆基力推金刚线切割技术的时间相吻合。 此外,在切割液、检测机等产业链的各端,隆基都培育起了少则一两家,多则三四家的国内供应商。起初,这些供应商均只为隆基供应,后来随着金刚线切割技术的普及,逐渐开始向全行业供应设备。 不过,起用缺乏技术积累的国内供应商对隆基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为了培育下游供应商,隆基必须去采购它们的设备,并且对它们的技术提升抱有足够的耐心。 “这个过程中公司甚至会有利润损失,但如果不这么做,供应商肯定没法培育起来,公司在成本上也无法快速降低,这是相辅相成的。”钟宝申说。 隆基的财报显示,该公司2011年和2012年净利润的增幅同比均出现了下跌,分别同比下跌35.43%和118.61%。尤其是在2012年,隆基甚至亏损了5500万元。这期间,恰是隆基在反哺上下游。 到2012年底,在“组合拳”的作用下,金刚线的价格降到了每米20~30美分,线耗也从早期的3米一片,降低到2米一片。一年后,隆基的金刚线切割成本再度下降,金刚线价格降到了每米10美分以内。 李振国称,之所以成本降得这么快,一方面是因为它的真实成本本来就没那么高,另一方面是以前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少,现在技术逐渐成熟了。厚积薄发

2017年10月底,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的企业家学者项目班上,清华大学副校长邱勇介绍了清华大学各个学科的优势。 在讲到能源时,邱勇用了两页PPT介绍,一页是清华的核能安全应用;一页是煤炭的清洁利用。 这让李振国感到颇为失落。在他看来,太阳能是比煤炭更加清洁的能源,并且在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太阳能发电已经很便宜,足以替代火力发电。 “10月初,沙特阿拉伯一个300兆瓦的光伏项目报出了1.79美分的招标,折合人民币0.12元/千瓦时。”李振国说,“大家对光伏技术和成本的进步关注度还是太少。” 时间若回到四年前,当时光伏发电成本还十分昂贵,根本无法跟火电相比较。此后随着技术创新不断降低度电成本,才逐渐将这个差距缩小。 彼时,基于金刚线技术的逐渐成熟,隆基从2013年底开始在单晶的度电成本上逐渐显示出更大的优势。 此后,李振国开始去跟下游的电池厂、组件厂进行交流,试图说服他们多尝试单晶硅片产品。他几乎找遍了所有大的下游公司的高层,亲自在黑板上为他们算账。 “我告诉他们,未来两三年,单晶硅片的度电成本将会快速下降,你们应该往单晶去转。”李振国回忆说。 但他的游说遭到了绝大多数回绝。对此,李振国也可以理解,这些下游公司在多晶硅领域大多都有了投资,让他们去革自己的命,实在很难做到。 另一个原因是,当时行业内依然把单晶产品看成是高端产品,很少有人会相信这样的高端产品成本会在短时间内快速下降。 由于当时隆基股份处在产业链的上游,单晶硅片的价值被下游组件、电池厂商阻隔未能得到体现,原本寄期望于说服部分厂商来打通通道,但却未料吃了闭门羹。 于是,从2013年开始,李振国和钟宝申决定向下游布局。“到2014年,在完全相同条件下的两个项目,如果从全产业链的价值角度去考量,单晶的度电成本其实比多晶低了5%~10%,而发电效率则高了5%。” 2014年11月,在考察了多家企业之后,隆基股份收购了股东结构更加简单的浙江乐叶。收购时,浙江乐叶仅有200兆瓦的产能。 随着向下游市场的布局,以及单晶成本优势的显现,单晶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隆基股份的业绩也随之发生爆发式增长。 当年,隆基便实现了净利润2.94亿元,同比增长314.48%。次年,隆基净利润达到5.2亿元,同比增长77.25%。2016年,实现净利润15.47亿元,同比增长197.36%。2017年前三季度,实现净利润22.41亿元,同比增长103.99%。 对于从2014年以来的快速扩张,钟宝申认为,爆发式增长的速度实际上与隆基审慎的策略并不矛盾。 “在快速发展过程中隆基的负债一直表现得非常好,并没有冒进。”钟宝申强调说,“如果采取冒进的策略,隆基可以更快地扩产。” 财务数据显示,从2014年到2016年,隆基这三年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9%、45%、47%,维持在低水平。 对常鹏飞来说,西安硅片厂的变化让他惊讶。“2011年,我们这个厂的产能是1200万片/月,同样的厂子到2017年则是8000万片/月的产量。”常鹏飞说,“当初这个厂的规划是1000万片/月。”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