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骆越起源与发展
2025-10-04 05:23:27 责编:小OO
文档
骆越起源与发展

作者:覃彩銮

来源:《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年第06期

        摘 要:骆越是先秦至东汉时期生活在岭南西部(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属于我国南方百越的重要支系。骆越是由本地区的史前人类发展而来,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南部和越南北部地区。东汉以后,骆越族称在史籍中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乌浒、俚、僚或蛮。宋代以后,发展演变为壮、侗、黎、布依、水、傣、仫佬、毛南等民族,传承和发展了骆越文化。

        关键词:骆越;起源;发展;分布

        doi:10.3969/j.issn.1009-0339.2019.06.015

        [中图分类号]K29 ;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339(2019)06-0079-07

        古代骆越的起源、发展与演变问题,一直是骆越历史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开展骆越文化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关于骆越的起源、发展、演变和分布问题,我国历代史籍中记载简略。需要对文献记载详加分析和考证,佐以考古学资料,以弄清骆越的来源、形成、发展与分布问题。

        一、骆越起源

        骆越是先秦至东汉时期居住生活在岭南西部(包括今越南北部)地区的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也是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原住民族。因此,应从骆越地区先秦以至史前历史追寻其来源,考察本地区商周时期前古人类的活动与社会发展情况,分析骆越与当地史前人类及其文化的内在关联性,进而考察骆越时期该地区与相邻地区族群的迁徙与交融情况。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综合分析与考证,便可以确定骆越的起源与分布问题。

        根据考古发现,骆越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的新石器时代乃至旧石器时代。早在距今十多万年前,骆越地区已经有古人类活动。目前在骆越地区的岭南西部地区,发现有许多的古人类化石。如柳江流域发现的柳江人、甘前人、都乐人、九头山人、白莲洞人化石;红水河流域发现的来宾麒麟山人、都安干淹洞人、九楞山人化石;左、右江流域发现的田东定模洞人、扶绥姑辽洞人、南山洞人、靖西宾山人、江州木榄山人、隆林老磨槽洞人、那来洞人和龙洞人化石。年代最古老的是崇左市江州区木榄山发现的古人类头骨化石,经测定距今11.2万年;柳江人化石的年代距今约5万年,属早期智人。其他地点发现的人类化石距今约2万年,属晚期智人类型。柳江人化石经过体质人类学的测定,与现代壮族的体质形态有诸多相同或相似特征。因而可以确定,骆越人是由距今11万年的江州木榄山人和距今5万年的柳江人发展演变而来。

        此外,在骆越分布地的各大江河流域,发现有许多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如柳江、浔江、红水河、郁江及其上游左江、右江诸流域,均发现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这些遗存主要发现于各地的石灰岩洞穴中或江河两畔的台地上。一些洞穴遗址不仅出土打制石器,而且还有古人类化石和哺乳动物化石,如柳州白莲洞、田东定模洞等。其中以百色盆地的右江两岸发现的遗存最多,从上游的上宋村至下游的田东及平果县,多达83处,采集的各类打制石器数千件。这些发现说明,从距今11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开始,骆越地区已开始有古人类居住生活。

        距今大约1万年前,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考古调查发现,新石器时代骆越地区的原始人类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遗址数量明显增多,分布更为密集,遗址文化层及内含物更加丰富。除了山洞、江河两畔之外,在海濱及远离江河的丘陵地区也发现有大量遗址。其中既有与旧石器时代相衔接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也有中期和晚期遗址,表明当地的原始人类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衔接性。广西西南部骆越分布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以邕宁顶蛳山遗址为代表,被考古界命名为“顶蛳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以内含大量大石铲的隆安大龙潭为代表,考古学界称之为“大龙潭文化”。

        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以分布于江河两畔或海滨台地及石灰岩洞穴中内含密集贝壳的遗址为代表,在骆越地区的广西西南部地区,都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贝丘遗址,其中以郁江及其上游邕江两畔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遗址规模也较大。如邕宁顶蛳山、南宁豹子头、横县西津、秋江、扶绥敢造等遗址,出土遗物丰富多样,不仅出土大量石器、陶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骼,而且还发现有数量众多的墓葬。另外,在滨海一带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贝丘遗址,如广西东兴市江山镇沿海一带的较杯山、亚菩山、兰咀山、交东、社山等遗址,遗址堆积中含有密集的海产蠔蚌壳及石器、陶器等。骆越分布地的广西西南——屈肢蹲葬;陶器则流行夹砂绳纹陶。这些遗物和遗存,反映新石器时代早期骆越地区的原始先民已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与习俗。

        新石器时代中期遗址主要分布于远离江河的丘陵坡地上,如钦州独料、百色革新桥等。革新桥遗址面积达5 000平方米,在已发掘的1 600平方米中,出土各种石器、陶器数万件,石器器形丰富多样,主要有砍砸器、刮削器、切割器、研磨器、斧、锛、锤、凿、璜、砧、砺石以及大量石器半成品或石片等,证明这里是一处石器制作场。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地方特色的有段或有肩石器,包括有段石锛、有肩石斧等。此类石器集中发现于百越分布地区,其中又以骆越分布地区发现的最多,分布也较为普遍,在各处遗址里都有发现。

        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主要有两类:一类分布于江河两畔及其附近的丘陵地带;另一类分布于各地的石灰岩洞穴里。坡地遗址以内含大量磨制精致的大石铲为主要特征,其分布集中于骆越分布地区,东南面到广西玉林、北流、容县以及广东封开、郁南、德庆、高要、兴宁;南到宁明、合浦、海南及越南北部;西到德保、靖西、凌云;北到柳州、河池等地。目前发现的大石铲遗存共140处,其中广西116处,广东15处,海南6处,越南广宁省3处,形成一个大石铲文化圈。其中以左右江交汇一带的隆安县、扶绥县、南宁市坛洛及武鸣区发现的遗址数量最多,分布最密集,类型最为丰富,应为大石铲文化圈的中心。据研究,大石铲是一种木石复合型的耕作工具,需要在顶部的小柄上加绑一根木柄,可用于翻土、理埂、挖沟或碎土。大石铲造型美观,形制规整,厚薄均匀,左右对称,棱角分明,通体打磨平整光滑,制作工艺精细。大石铲是一种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工具,是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在前期的有肩石斧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

        二、骆越形成

        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骆越名称开始在汉文古籍中出现,初时称为“路”。《逸周书》卷七《王会解》有云:“东越海蛤,欧人蝉蛇,蝉蛇顺食之美。遇越纳□。姑妹珍,且瓯文蜃,其人玄贝,海阳大蟹……路竹,长沙鳖。其西鱼复,鼓锺,锺牛。蛮杨之翟。仓吾翡翠,翡翠者,所以取羽。其余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众皆北向”“伊尹受命,于是为四方令曰:‘臣请正东,符娄、仇州、伊虑、沤深、十蛮、越沤,剪发文身,请令以鱼皮之鞞,乌鰂之酱,鲛瞂利剑为献。正南,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请令以珠玑、玳瑁、象齿、文犀、翠羽、菌鹤、短狗为献。’”该书中所言的“瓯”,即西瓯;“路人”,即骆人。这是今岭南地区瓯、路(骆)见诸史籍的最早记载。

        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史籍中关于岭南地区西瓯、骆越族的记载渐多,且日趋明确。特别秦始皇统一岭南以后,随着中原人迁居岭南地区日益增多,彼此的交往也日趋密切,中原人对骆越的了解不断加深,因而其史籍对骆越的记载也逐渐增多。《吕氏春秋》卷十四《本味篇》有云:“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招摇之桂,越骆之菌,鳣鲔之醢,大夏之盐,宰揭之露,其色如玉,长泽之卵。”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载:“以南越桂林监闻汉兵破番禺,谕骆越兵四十余万降侯。”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骆越将左黄同斩西于王,封为下鄜侯。”

        《史记·南越王列传》载:“岁余,高后崩,即罢兵。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果。”

        《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骆将铜印青绶。”《史记索引·广州记》也说:“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人。有骆王、骆侯。诸县自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即今之令长也。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自称为安阳王,治封溪县。后南越王尉他攻破安阳王,令二使典主交阯、九真二郡人。”

        《史记·南越列传》载:“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越、西瓯、骆,役属焉,东西万余里。乃乘黄屋左纛,称制,与中国侔”“且南方卑湿,蛮夷中间,其东闽越千人众号称王;其西骆越裸国亦称王”。汉武帝派遣20万大军平定南越时,“骆越三十余万口降汉”。西汉杨雄所撰、晋人郭璞加注的《方言》谓:“西瓯,骆越之别种也。”

        《水经注》卷三十七“叶榆河”引《交州外域记》言:“交阯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雒民。设雒王、雒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雒将,雒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三万,来讨雒王、雒侯,服诸雒将,蜀王子因称为安阳王。”

        《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载:“佗因此以兵威边,财物赂遗闽粤、西瓯、骆,役属焉”“粤桂林监居翁谕告骆越四十余万口降,为湘城侯”“故骆越将左黄同斩西于王,封为下鄜侯。”

        《汉书·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载:“湘成候监居翁,以南越桂林监闻汉兵破番禺,谕骆越民四十余万降侯,八百三十户”“下鄜候左将黄同,以故骆越左将斩西于王公侯,七百户 。”

        《汉书·贾捐之传》载:“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相习以鼻饮……。”

        《后汉书·马援传》载:“条奏越律与汉律驳者十余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好骑,善别名马,于交阯得骆越铜鼓,乃铸为马式,还上之。”

        《后漢书·循吏列传》载:“又骆越之民无嫁娶礼法,各因淫好,无适对匹,不识父子之性,夫妇之道。”

        从以上史载可知,商周时期中原汉文史籍中已有骆越或骆越族之称谓,标志着骆越族的形成。春秋战国以至秦汉时期,史籍里有关骆越的记载增多,而且对骆越的分布、人口、人物、社会、文化、战争以及婚姻、生产及生活习俗等,都有较为明确的记载,标志着骆越及其社会的发展。

        综上可以判定,骆越是世代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原住民族,其主体是源于当地的史前先民,是由岭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发展而来,年代上相互衔接,在岭南地区民族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另一方面,据史载,商周到秦汉时期,在长江以南(包括今江浙、两湖、赣闽、两广、海南岛、、云南西部以及越南北部、琉球、中印半岛及印度南部阿萨姆邦)地区,生活着人数和支系众多、分布地域广阔的百越族。正如《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所言:“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越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据研究,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包括分布于今苏南浙北一带的“吴越”、今江西湖南一带的 “扬越”、今福建一带的“闽越”、今广东一带的“南越”、今广西东北部的“西瓯”、今广西西南部和越南北部的 “骆越”,等等。此外,还有干越、东越、滇越、骠越、越裳、越嶲等。因地理相连,各地越人交往便利,而且有着相同或相似的文化特征,彼此关系密切。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各地越人因战争、自然灾害、经商或谋生等原因,不断迁徙流动,其中有一部分进入岭南,与当地的骆越杂居,久之便与骆越交融。据文献记载,从不同途径进入岭南骆越地区的就有吴越和闽越人。如公元前333年,越国为楚国所灭,其民四处逃散,有一部分通过海路辗转进入岭南地区。《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云:“越帝无疆被楚所杀,越国亡”“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于江南海上,服朝於楚。”生活在我国东南沿海的今福建的一些闽越渔民,时常沿海捕鱼而进入岭南骆越地区。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推行郡县制,留军戍守,并且应赵佗请求,征召中原青年妇女一万五千人到岭南为戍守的将士“衣补”,同时把大批中原人迁徙到岭南“与越杂处”。秦末汉初,中原战乱,驻守岭南南海郡龙川县的秦旧将赵佗击并岭南三郡,划岭而治,建立南越国。为了争取岭南越人的支持,巩固南越国政权,赵佗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缓和、维护岭南社会稳定的措施,包括遵从越人习俗,吸收当地越人酋首为官,参与南越国政权管理,鼓励汉越通婚等。通过汉越之间的通婚,不仅解决了大批滞留岭南的中原男子的配偶问题,而且有利于汉越民族间的和解与融合。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国赵氏政权后,继续留兵戍守,移民南居。中原移民久居岭南与越杂处,特别是汉越间的通婚,进一步加速了汉越民族的融合,有一部分南迁的中原人融合入骆越之中。

        综上所言,骆越来源的主体是由一直生活在当地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先民发展而来。在骆越族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吸收和融合了来自两湖地区的越人、东南沿海地区的闽越以及中原地区迁移岭南的移民。骆越形成的规律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规律一样,属于地缘民族,而非血缘民族,即在具有血缘关系的氏族或部落的基础上,经过发展、分化、重组和交融而形成的。

        三、骆越分布

        关于骆越的地理分布问题,一直是学者们研究和探讨的重要问题。学者们通过我国历代文献记载及大量的考古资料和民族学资料,勾画出古代骆越族的地理分布范围。

        关于骆越的分布区域或范围,历代文献记载主要有以下这些。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叶榆河》转引《交州外域记》云:“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骆将铜印青绶。”《史记索引》转引《广州记》亦云:“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派兵平定南越国,在今越南北部设交趾、九真、日南三郡。交趾郡治及交趾县位于今越南河内。后来,武帝在全国设立13刺史部时,将包括交趾在内的7个郡统属交趾刺史部(后称为交州)。汉武帝时期设置的交趾郡,地在今越南北部;后来设置的交趾部,辖地包括今广东和广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因此,《交州外域记》《广州记》中所说的交趾,当指交趾刺史部辖地,即今广东和广西西南部及越南北部地区。

        《太平寰宇记》转引《南越志》亦云:“交趾……人称其地曰雄地,其民为雄民,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其地分封名雄将。”

        南朝顾野王《舆地志》云:“贵州(今广西贵港一带),故西瓯骆越之地,秦属桂林郡,仍有骆越之名。”又云:“交趾,周时为骆越,秦时曰西瓯。”

        (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云:邕州宣化县(今南宁市),“驩水在县北,本牂牁河,俗呼郁林江,即骆越水也,亦名温水。古骆越地也”。

        唐代邕州治所在今南宁,领宣化、武缘、晋兴、朗宁、横山五县,相当于今广西桂西南部和桂西北部;宣化即今南宁,“驩水在县北”,就是指在宣化县即南宁北面,当是今之右江。驩水当是右江,即骆越水。骆越水当是以居住骆越族而得名。

        刘昫《旧唐书·地理志》又云:“郁平,汉广郁县地,属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茂名,州所治。古西瓯、骆越地,秦属桂林郡,汉为合浦郡之地。”

        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志·岭南道五》云,“贵州(今广西贵港一带)郁林县,本西瓯、骆越之地,秦并天下置桂林郡”;贵州郁平县“古西瓯、骆越所居”;潘州(今广东高州)茂名县“古西瓯、骆越所居”;邕州(今广西南宁)宣化县,“古骆越地”。

        唐代杜佑《通典》卷十四《州郡》条云:“贵州(今广西贵港一带),古西瓯、骆越之地。”

        北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卷十六《贵州》条云:“郁平县,汉广郁地,属郁林郡,古西瓯、骆越所居。”

        明代欧大任《百越先贤志·自序》云:“译吁宋旧址湘漓而南,故西越地也;牂牁西下邕、容、绥、建,故骆越地也。”

        《旧唐书·地理志》邕州條下所云之驩水,即牂牁河,也叫郁林江,亦即骆越水,又名温水。而顺这条河下的邕、雍、绥、建等地皆为骆越地。邕即邕州,今南宁一带;绥即绥宁县,治所在今宾阳县黎塘一带,皆处于郁江上游地区。

        清代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说:“今邕州与思明府凭祥县接界入交趾海,皆骆越也。”

        《后汉书·马援列传》载:马援“于交趾得骆越铜鼓”。交趾古代泛指五岭以南,东汉交趾郡治所在龙编,即今越南河内东天德江北岸,辖境相当于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一带。

        《后汉书·任延传》云:“九真俗以射猎为业,不知牛耕,民常告籴交趾,每致困乏。延乃令铸作田器,教之垦辟。田畴岁岁开广,百姓充给。又骆越之民无嫁娶之礼。延乃移书属县,皆以年齿相匹,其产子者,始知种姓。”东汉九真郡,辖境相当于今越南清化、河静两省及义安省东部地区。

        从以上文献记载,可以看出古代骆越的分布区域范围,即以广西红水河流域为界,以东为广西东部,以西为西部,骆越集中分布在今广西西南部地区,西面抵达与广西相邻的云南东部,北至与广西相邻贵州省南部,南至广西玉林、贵港、梧州直至广东雷州半岛乃至海南岛,西南至今越南中北部。柳江流域及其下游的浔江一带的桂平、郁江中游的贵港一带是西瓯与骆越交错居住之地。这是中国多数学者的观点。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罗香林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指出,“盖西瓯与骆越,似以今日柳江西岸区域为界,柳江东南区域则称西瓯,柳江西岸区域以西,则称骆越。而此西岸区域之接连地带,则称西瓯骆越”;西瓯“其居地似在今柳江以东,湖南衡阳西南,下至今苍梧、封川,北达今黔桂界上”;而骆越居地,“殆东自南宁西南,下及广东雷州半岛及海南岛,以达安南东北部、中部”[1]。

        四、骆越发展与演变

        东汉以后的史籍中逐渐少见,但并不意味着这支历史悠久、分布广阔、人口众多的骆越族的外迁或消失,而是继续发展着,只是名称演变为乌浒、俚、僚或蛮等,无论是族体和文化上,都是一脉相承的,这是古代民族及名称发展、演变的规律,我国其他地区的民族发展也是如此。

        “乌浒”名称出现于东汉后期。《后汉书·南蛮传》云:“《礼记》称‘南方曰蛮,雕题交阯’。其俗男女同川而浴,故曰交阯。其西有噉人国……今乌浒人是也。”又云: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郁林太守谷永以恩信招降乌浒人十余万内属,皆受冠带,开置七县”。汉“光和元年(公元178年),交阯、合浦乌浒蛮反叛,招诱九真、日南,合数万人,攻没郡县。光和四年(公元181年),刺史朱儁击破之”;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交阯乌浒蛮久为乱,牧守不能禁”。范晔《后汉书·灵帝纪》云:“玉林乌浒民相率内属。”李贤注:“乌浒,南方夷号也。”可见乌浒人的势力十分强大。

        关于乌浒族称的含义、由来及分布地。三国时期万震在《南州异物志》中云:“乌浒,地名也,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读史方舆纪要》认为,乌浒人得名于横州之乌浒山。《郡国志》云:“阳朔县有夷人,名乌浒。在深山洞内,能织文布,以射翠取羽,割蚌取珠为业。”[2]又《资治通鉴》云:“万震曰:乌浒之地,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贤曰:乌浒,南方夷号也……刘昫曰:贵州郁平县,汉郁林广郁县地,古西瓯骆越所居,谷永招降乌浒,开置七县,即此也。杜佑曰:乌浒地在今南海郡之西南,安南府北朔宁郡管。”[3]三国以后,乌浒之称在史籍中消失,但唐代又偶有提及。今广西横县至今仍保留有乌蛮滩、乌蛮驿的地名。

        以上史籍中,关于乌浒人分布及活动的地名有合浦郡、郁林、南海、广州、交州、交趾、九真、日南郡及郁平、广郁、横州、阳朔、朔宁等县。南海郡在今广州一带,合浦郡在今广西合浦县一带,郁林郡在今广西贵港市一带,交趾、九真、日南在今越南北部和中部,郁平、广郁县均在今广西玉林市境内,朔宁即今越南北宁一带。从三国时万震《南州异物志》所说的“乌浒在广州之南,交州之北”,其中所说的“广州之南”似欠准确,应当是“广州之西南”,正如杜佑《通典》所说“乌浒地在今南海郡之西南”,即今广东西南、广西及越南北部地区,其分布北达广西的桂林市阳朔县,南至广西玉林、合浦及贵港一带,西至南宁市,西南到越南北部和中部,东抵广东雷州半岛地区。說明骆越后裔——乌浒人的分布范围,除了与前期的骆越族分布范围重合之外,而且有了进一步的扩大,即扩大到昔西瓯人分布的广西桂林一带,人口也明显增多,参加反抗封建压迫统治的斗争或反抗斗争平息后归附者动辄数万至十余万。

        “俚”人称谓亦始出现于东汉末期,与乌浒人之称谓一同见于《后汉书·南蛮传》中,最初写作“里”,从三国开始,加“亻”偏旁,写成“俚”,一直沿用到宋代。《后汉书·南蛮传》云:“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至十六年(公元40年),交阯女子征侧及其妹贰反,攻郡……于是九真、日南、合浦蛮里皆应之,凡略六十五城,自立为王。”

        三国万震《南州异物志》载:“广州南有俚贼,在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郁林(今广西贵港市一带)、合浦、宁浦(今广西横县一带)、高凉(今广东阳江一带)五郡,地方数千里,往往别村各有常帅,无君主,恃在山险,自古及今。”

        《隋书·南蛮传》载: “南蛮杂类,与华人错居,曰蜒,曰獽,曰俚,曰獠,曰竾,俱无君长,随山洞而居,古先所谓百越是也。”又云:“俚人率直,尚信,勇敢自立,重贿轻死,巢居崖处,尽力农事。”

        唐人沈怀远《南越志》载:“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丰水县(今广西荔浦市),古缘藤,俚人以为布。”

        《资治通鉴·隋纪一》载:隋文帝“开皇十年(公元590年),番州(今广东广州)总管赵讷贪虐,诸俚獠多亡叛……夫人(谯国夫人)亲载诏书,自称使者,历十余州,宣述上意,谕诸俚獠,所至皆降”。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桂州(今广西桂林)俚帅李光仕作乱”。隋文帝“仁寿二年(公元602年),交州俚帅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遣其兄子大权据龙编城(今越南河内)”[4]。

        《太平御览》云:“《十道志》曰:费州(今贵州思南县),涪川郡,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属楚。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通牂牁道,置牂牁郡,其地属焉。江山阻远,为俚獠所居,多不臣附。” “浔州……《郡国志》曰:大宾县,汉布山县有糖牛与虵同穴,牛嗜盐。俚人以皮裹手涂盐,入穴探之,牛舐之出外,则不得入”。

        南宋时,“钦(州)民有五种,一曰土人,自昔骆越种类也……三曰俚人,史称俚獠者是也”[5]。

        以上史载述及俚人的地理分布计有: 九真(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郡治在今越南境内)、交阯(亦为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郡治在今越南境内)、日南(亦为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郡治在今越南境内)、合浦(为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郡治在今合浦县)、广州南之苍梧(今广西梧州一带)、郁林(今广西贵港市一带)、宁浦(今广西横县一带)、高凉(今广东阳江一带)、桂州丰水县(今广西荔浦市)、番州(今广东广州)、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交州龙编城(今越南河内)、费州(今贵州思南县)、浔州大宾县(今广西桂平市)、布山县(今广西贵港市)、钦(今钦州市)等地。由此可知,东汉至宋代俚人的分布范围与乌浒人的分布范围基本相同,广西是其分布的中心地区,东南面至广东广州以南,北面抵桂林地区,西南面至今越南北部,西北面到广西与贵州相邻地区。俚人作为骆越的后裔,其分布范围要比骆越的分布进一步扩大,人口也明显增多。

        “僚”人,史书中写作“獠”,出现于南朝至唐宋时期的史籍中,初时是指分布在中国南方以至越南北部地区的少数民族。其称谓最早见于晋人张华《博物志》:“荆州极西南界至蜀,诸民曰獠子。”后来主要是指居住在岭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初时是俚獠并称。晋人顾微《广州记》云:“俚獠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隋书·地理志》载:“俚獠贵铜鼓,岭南二十五郡,处处有之”“五岭之南,人杂夷獠”。后来出现夷僚、蛮僚、洞僚、山僚等称谓。

        唐代,在今广西、云南、四川、贵州及中越交界等地,都有僚人分布。而分布在广西、广东西部、滇桂交界、黔桂交界及中越交界的僚人,有罗窦生僚、春泷州僚、东西玉洞獠、智州僚、乌武僚、瀼州僚、邕州僚、严州僚、桂州山僚、古州僚、明州山僚、钧州僚等因地方不同出现的不同名称。

        “蛮”,或称“南蛮”,是一种泛称,一般指长江流域以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所以,蛮时常与僚、僮、侗族等连称,如“僚蛮”“僮蛮”“侗蛮”“苗蛮”“瑶蛮”等。早在先秦时期,“蛮”称谓已经出现。如《礼记·王制》中云:“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

        从以上引述可知,僚人称谓从晋代开始见于史籍后,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晋代至南朝时,僚人分布于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其中的四川、广西是僚人集中分布之地。隋代以后直到唐宋时期,僚人集中分布在岭南西部地区,与前期的乌浒、俚人的分布地大抵相同。也就是说,僚人是继前期的乌浒、俚人之后出现的族称,地理分布上也与乌浒、俚抵相同,说明僚人与前期的乌浒、俚人的传承关系。

        宋代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民族的交往与交融,骆越故地的乌浒、俚、僚人逐渐发展演变僮(獞)、峒(侗)、黎、布依、水、傣、仫佬、毛南等称族(语言学称之为壮侗语族)。古代骆越开创的以种植水稻为主的稻作(生产)文化,以修建离地而居为特色的干栏文化,以崇拜和信仰雷神、蛙神为特色的宗教文化,以稻米为主食的饮食文化,以岩洞葬为特色的丧葬文化,以稻作生产季节设置的节日文化,以敬蛙舞和师公舞为特色的舞蹈文化,以古越语为基础的语言文化,等等,一直保持和传承下来。

        综上所述,骆越是由本地区的史前人类发展而形成。经过二千多年的发展,到了东汉后期,逐渐演变为乌浒、俚、僚等族;宋代后又发展演变为变僮(壮)、侗、黎、布依、水、傣、仫佬、毛南等族。各时期的族称虽然不同,但在族体和文化上则具有密切的继承和发展关系。当然,无论是骆越还是乌浒、俚、僚以至后来的壮侗语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都吸收和交融了从各地迁入的其他一些民族成份,这是民族形成、交往与交融的规律。

        [参考文献]

        [1]罗香林.古代百越分布考[M]//中南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资料室.南方民族史论文选集(一),[内部资料],1982.

        [2]太平寰牢记:卷162.

        [3]资治通鉴:卷56.

        [4]资治通鉴:卷179《隋纪三》.

        [5]岭外代答:卷3.

        责任编辑:郑 ; ;好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