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精品独家】小升初衔接语文暑假练习:文言文阅读 (一)(人教部编版,含答案,含解析)
2025-10-04 05:23:25 责编:小OO
文档
【暑假衔接】小升初语文衔接练习——文言文阅读 (一)

【前言:小学侧重双基训练,初中重视能力训练。能力训练是在小学语文的基础上进行迁移,从最基本的知识考查上升到能力考查,特别是增加了语言的实际运用和综合性学习,也增加了阅读的难度和作文的难度。所以,本次衔接主要是在学法上进行调整,夯实基础,提高各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 考点回顾】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小学阶段古诗文篇目增加,更侧重孩子对古诗文的赏析能力。

1、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之、于、以、其、而”等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把握重点句子的停顿,会翻译句子

4.理解基本内容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理解、概括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思想内涵、写作技法等。主要考查方式有概括事件、分析形象、梳理情节,把握主旨。

【例题精析】

例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拾椹供亲

蔡顺少年孤,事母孝。岁荒①  , 粮食不足,顺日拾桑椹②  , 以异器③盛之。赤眉贼见而问之。顺曰:“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贼悯其孝,以白米牛蹄赠之。

【注】①岁荒:年成不好。②桑椹:成熟时黑紫色或黑色,味甜,可食。③异器:不同的碗。

(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顺日拾桑椹/日

B. 以白米牛蹄赠之/临别赠言

C. 贼悯其孝/悲天悯

D. 粮食不足/足智多谋

(2)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赤 者 味 酸 以 自 食

                                                   

【答案】 (1)A

(2)黑 者 味 甘/ 以 供 母 / 赤 者 味 酸 / 以 自 食

(3)孝顺的人。如:汉时黄香温席、三国陆绩怀橘孝母、宋代寿昌弃官寻母、汉文帝亲尝汤药、春秋曾参啮指痛心。 

【解析】(1)A项,每天;B项,都解释为:赠送;C项,都解释为:怜惜;D项,都解释为:多。故选A。

(2)根据本句的意思“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还可以根据虚词“以”及对称的句式来断句。

(3) “顺日拾桑椹,以异器盛之”“黑者味甘,以供母;赤者味酸,以自食”可见他的孝顺;“贼悯其孝”侧面表现他的孝心。分析人物品质后再举例,注意格式“朝代+人物+事件”,做到语言简洁。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理解句意,结合句意进行断句。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中对人物的描写和事件进行分析。

【附参考译文】

蔡顺自幼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年成不好,粮食不够的时候,他就每天出门摘拾桑椹,用不同的器皿盛桑椹。农民军看见便问其原因,蔡顺说到:“黑色的桑椹味道甜,是给母亲吃的;红色的桑椹味道酸,是给自己吃的。”农民军怜悯他的孝心,把白米和牛蹄送给了他。

例2、文言文阅读。(10分)

尝有农夫以驴负柴,宦者称宫市取之,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仍邀驴送柴至内。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与之。不肯受,曰:“须得尔驴。”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特此然后食,今此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

【注释】①宮市:王宮中所设的市肆。②就索:向他索取。③门户:指门户税。④邀,强要。(5)有:只有。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尝有农夫以驴负柴             

(2)宦者称宮市取之             

(3)以所得绢与之             

(4)我有父母妻子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今此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

                                              

3.文末ー句“遂殴宦者”,体现了农夫的什么性格特点?(2分)

                                                     

【参】

1.(1)背,驮 (2)代词,指柴 (3)把、用 (4)妻子和孩子

“妻子”是一个古今异义的词,在古代指的是妻子和儿女。

2.现在我把我的木柴给你,不拿钱回去,你还不愿意,我只有一死而已了!

3.文中的农夫性格刚烈,敢于奋起反抗。

【解析】太监要农夫的柴,只给了一点丝绸作为报酬,还硬逼着农夫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农夫知道驴被送进去以后就回不:来了,所以求太监不要抢他的驴,太监不听,农夫气怒交加,打了太监。表现了他的反抗精神。

例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

②下车引之。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 (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解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例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①牵牛来责蹊田②者。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③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④若不见。

【注释】①或:有人,有的人。②蹊田:践踏田地。③策:通“册”。④恬:心神安适。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答案】 (1)又,再;离开

(2)从侧面烘托了王冕痴迷于学习的精神

(3)参考:王冕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学习,现在的初中生比王冕的学习条件要优越很多,没有理由不努力学习。 

【解析】(1)本题中①复:根据句意翻译为“又”②去:今义:距离、除去等多重意思,古义:离开,根据句意翻译为“离开”。

(2)文章主要写王冕痴迷学习,写到佛像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是为了突出体现了王冕痴迷于学习,不在乎自己身处何地,这些与学习不关的东西都不是他所在意的,这在人物描写上属于侧面描写。据此作答即可。

(3)文章主要讲述了古代的王冕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在于王冕幼时读书专心致志,好学不倦,并且达到入迷的程度。这种坚定的志向,顽强的学习精神,是他后来成功的基石。我们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启迪"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要珍惜青春年华,发奋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为将来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基础。据此作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写作方法的把握,注意侧面烘托对人物的个性突出所起的作用。

⑶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能力。解答时,需要疏通文意,反复阅读,整体感知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旨,在此基础上,按照题目要求,结合选文内容来分析。

【参考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于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一到夜里,他就悄悄地走出去,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亮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坦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中考要求】

初中对文言文的阅读考查难度加大,题型也更复杂。

①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②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之、其、是、尔、何、孰、安、者、而、虽、乃、且、也、则、焉。

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①筛选文中的信息。

②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③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例题精析】

例1、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巩性孝友… …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①  , 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有删改)

(注释)①行义:行为道义。

(1)解释下列划线词 

①少

②以吝故不及________

(4)选文内容体现曾巩的为人特点是(     )           

D. 客观理性

【答案】 (1)年轻;比得上

(2)王安石为人怎样?

(3)敢于有所作为;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D 

【解析】(1)文言实词的考核一直是文言文阅读重点考核的内容,近几年考试有加大难度的趋势,要求学生根据文意进行推断,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此题多古今异义,所以一定不要以今释古。如“少”不是少年的意思,这里解释为年轻。

(2)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何如(怎么样)”等词语,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3)这是考查文言文文意的理解能力,和翻译及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括能力。王安石的优点有文章学问高超、行为道义杰出,敢于有所作为;而缺点在于不愿改正自己的过错。

(4)分析曾巩的为人,他对王安石的评价“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 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可看出曾巩能一分为二地、客观地评价与自己看法不同的人。故选D。

例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王右军①年减②十岁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④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⑤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⑥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选自《世说新语》,有删减)

【注释】①王右军:王羲之。②减:不足。③大将军:王敦。④钱凤:人名,字世仪。⑤孰:熟。⑥从:纵。

1.根据《辞海》提供的部分义死为下列加点的词选择恰当的解释。(2分)

(1)屏人论事(  )          A.当门的小墙      B.忍住      C.退避  D.除去

例句:大将军甚爱之

A.怅恨久之    B.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C.小大之狱    D.宋何罪之有

3.文中大将军和钱凤为什么“大惊”?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4.文中的王右军是一个怎样的孩子(2分)

                                            

【参】

2.B(2分)

4.机智(聪明)、沉着(冷静、镇定)(2分)

例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①,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

【注释】①物:指人和事物。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1)为句中加下划线字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①尝月下戏________

A.曾经      B.经历      C.品尝,辨别滋味

②若令月中无物________

A.好像      B.你        C.如果

③不然________

A.…的样子   B.这样       C.然而,可是       

(2)选出与“人语之曰”中的“之”用法不相同的一项。(      )           

D. 日月之行

(3)翻译文中划线句。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答案】 (1)A;C;B

(2)D

(3)①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的样子像什么?” 

②比如人的的眼睛中有瞳仁,如果没有它,(眼睛)一定不会明亮。

(4)作答时都运用修辞,形象生动。谢道韫运用比喻,将“雪”比作“柳絮”,既表现出雪的轻盈,又有美的意境,形、神、韵兼备;徐孺子面对别人的提问,不是直接回答,而是运用类比,从月亮联想到眼睛,将月中物比作眼睛中的瞳仁,生动形象,从而使提问者明白。 

【解析】(1)“尝月下戏”意思是“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所以“尝”解释为“曾经”;“若令月中无物”意思是:如果月亮里什么也没有,由此“若”应解释为“如果”;“然”是“这样”。

(2)“人语之曰”中的“之”是代词,指徐孺子。A.代词,指前面学习的东西。B. 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C.代词,指代手臂。D.结构助词,的。D项用法不同。

(3)本题注意:何所似:像什么。何,什么;似,像。

(4)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①谢道韫:谢道韫的“善言”体现在她用柳絮喻雪,使用比喻的修辞,既贴切又有意蕴,写出了雪的轻盈、美感和诗意,足见她的才气。②徐孺子:徐孺子的“善言”体现在他并没有直接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通过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类比来告诉提问者他的答案,机敏有趣。据此理解作答。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及意思,注意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虚词,答题关键是熟记常见的一些虚词的用法;

⑶本题的是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用“留”“删”“调”“换” “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比较阅读的能力。结合言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徐家有个孩子,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月亮里什么也没有,他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文言知识梳理】

●文言实词

古汉语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至于代词,在古汉语中,因其语法作用特殊,一般归为虚词。文言词汇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实词,较难掌握的也是实词。熟悉实词主要是掌握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知识。

1. 识别通假字,掌握其本字、读音和意义。古今通假现象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对于我们来说,一要掌握通假现象的原则,即通假字和本字读音必须相同或相近,如“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中“要”通“邀”,读作“yāo”;二要靠平时积累,牢记所学课文中注释所指出的通假字。注意,如果通假字与本字读音不同,应读本字的现代读音。如“火齐之所及也”中“齐”通“剂”,应读“jì”。

2. 辨析词的古今义,古今异义的词语是学习文言文的重点之一。一要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别,积累课内所学课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如“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中“河”专指“黄河”;而现在已是一个普通名词,成为河流的通名。再如:“扁鹊望桓侯而还走”中“走”是“跑”的意思;现代汉语中的含义是“行走”。二要注意不要把连在一起的两个文言单音词误认为现代汉语的双音合成词。如“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中间”是两个词,意思是“里面夹杂着”。

3. 正确解释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思义。在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情况很多,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多义词的情况,这是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基础。怎样确定它们在句子中的意义,要根据上下文和文章内容来考虑。如“温故而知新”,“故”的意思是旧的,“桓侯故使人问之”,“故”意思是特意。在学习时,还应对一词多义现象及时总结、归纳,并牢记例句。

4. 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词类一般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有些词在特殊情况下会改变它的词性,起了另一类词的作用。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叫“词类活用”。

例(1)妇抚儿乳。乳,本义是“奶”,这里是名词作动词“喂奶”。

例(2)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弛,形容词作动词,放下。

例(3)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在这里表示“运”的工具,译为“用土筐”。

例(4)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使……混乱”;劳,“使……劳累”。

例(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耻,以……为耻。

【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20分)

 蒲松龄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顾野有麦场_________ 

(2)一狼洞其中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2分)

                                            

二、阅读下列文言文语段,完成各题。(12分)

不鞭书生

王安期作东海郡守,世乱,令日:夜不得私行。吏系得一夜行人。王问:“何处来?”云:“从师家受书还,不觉日晚。”吏曰:“鞭乎?"王曰:“鞭挞[tà]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释之,使吏送令归家。

【注释】①系:抓。②致:达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世乱       

(2)云       

(3)鞭乎       

(4)释之       

2.以下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

A.惊弓之鸟 B.君子何之 

C.置之度外 D.久D.久而久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2分)

鞭挞书生以立威名,恐非致治之本!

                                              

4.这则故事中,王安期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做法说明了什么道理?(4分)

                                                    

三、曾子杀猪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妻之市 之:往 B.顾反,为女杀彘 反:.同“返”

  C.妻适市反 适:往 D.特与婴儿戏耳 特:特别

  2.请把“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这个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试概括这则寓言的寓意或简要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

一、

2.C(2分)

3.狼也狡猾啊,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2分)

4.启示:①像狼一样的恶人,不管耍怎样的花招,总是要被识破的。②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一定能取得胜利。(2分,写出一点即可,意思符合即可)

二、 1.(1)(2)说(3)鞭打(4)释放

【解析】考查文言虚词“之”的用法。A项“之”是助词“的”;B项“之”译为“到”;D项“之”用在向末补足音节,不译;C项中“之”是代词,与“释之”的“之”用法相同。

3.用鞭打书生来树立威信,恐怕不是达到社会太平的根本办法!

4.王安期是一个对待问题实事求是的人。

“夜不得私行”是为了防止坏人作案,至于书生求学而迟归当另行对

待。说明了处理事情不能死守教条、一概而论,而要审慎灵活,根据事

实进行合理的安排处理。

三、1. D(应为“只是”之意)

  2. 现在你欺骗他,这是教他学会欺骗啊。(错译“欺”、两个“子”字每个扣0.5分;后一句的“是”字所表达的意思和判断句的特点未译出要扣1分。)

3. 无论是教育子女还是做人,都必须讲个“信”字,要说到做到,不能说谎。(只要大意对即可)

【译文】“曾子的妻子要到集市去,她的儿子边跟着她边哭,他的母亲(曾子的妻子)说:“你回去,等我回家后为你杀一头猪。”妻子到集市后回来了,曾子就要抓住一头猪把它杀了,妻子制止他说:“刚才只不过是与小孩子闹着玩儿罢了。”曾子说:“小孩子是不能和他闹着玩儿的。小孩子是不懂事的,是要靠父母而逐步学习的,并听从父母的教诲。如今你欺骗他,是教他学会欺骗。母亲欺骗儿子,做儿子的就不会相信自己的母亲,这不是把孩子教育好该用的办法。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