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主动探索
2025-10-04 05:21:56 责编:小OO
文档
让幼儿在科学活动中主动探索    

摘要: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因此,它是孩子学科学的必经之路。1、训练了幼儿的观察技能,使他们学会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2、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3、重视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4、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 

关键词: 探索与操作 科学教育 动脑 探秘 好奇心 

正文: 

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探索与操作”既能满足幼儿动手和交往的需要,又因充满新奇和刺激而深受孩子们青睐。因此,它是孩子学科学的必经之路。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科学就是探秘,探秘就是乐趣。许多有科学成就的人终身忘不了爱因斯坦这句誓言,把它当作座右铭,他们认为:当今不少自然科学书术语过多,枯燥乏味。其实,培养孩子爱好自然科学,并不需要多么高深的理论,多么昂贵的设备,只需我们珍视孩子们可贵的好奇心,让孩子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自由操作、探索、想象、创造,并加以积极引导,这对于幼儿一生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纲要》中的科学目标中第一条就明确提出: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我们对此进行了长时间的研究和探讨,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探索与操作的内容要表现出层次性 

确定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必不可少的条件。在现实生活中,可供幼儿进行探索与操作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我们选择内容的宗旨是:内容为实现目标服务,精心选择、设计可供幼儿探索与操作的内容,并在要求上体现层次性。这里的层次性包含三层意思:一是就同一对象在不同年龄段的幼儿中安排有不同要求的系列性探索与操作活动,使各年龄段的幼儿各有所获;二是根据幼儿园小、中、大班三个年龄层次,教师为幼儿提供多种层次的活动材料,以适应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让幼儿亲自动手,积极参与活动;三是同一个活动内容在同一个年龄段的多次探索过程中,体现由低到高的层次要求,让幼儿在各方面获得循序渐进的发展。 

例如,我们在幼儿园开展了“有趣的鸡蛋”系列活动。小班的孩子虽然年龄小,知识经验少,但也有积极探索与操作的愿望。教师就准备了许多碎海绵、沙子、碎布、瓶子、油泥、珠子等,让幼儿通过操作进行探索:怎样使鸡蛋站起来。幼儿把鸡蛋立在沙子里、油泥里、瓶口上……成功后,孩子们全都情不自禁地拍手大笑。这种强烈的情绪体验在其他活动中是较难获得的。中班的老师则安排了“分辨生熟鸡蛋”的活动。幼儿通过旋转鸡蛋,发现生鸡蛋与熟鸡蛋的转速是不一样的,转得快的是熟鸡蛋;用力摇晃鸡蛋后放在耳朵边听会发现,生鸡蛋有声响,熟鸡蛋没有声响。幼儿对于通过自身操作所获得的经验是难忘的。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好奇心、求知欲也愈加旺盛,他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操作,他们更关注的是发现事物现象的一些“隐秘”。所以,大班开展的是“沉浮的鸡蛋”、“打不跑的鸡蛋”等游戏。师生共同准备了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玻璃容器、八宝粥的空瓶、小棒、筷子、纸板、海绵等。大班幼儿通过操作与探索,发现要让沉在水底的鸡蛋浮起来,需往水中加盐,同时用小棒快速搅拌,加进水中的盐少了不行,但多了的话鸡蛋反而又会沉下去。在玩“打不跑的鸡蛋”这一游戏时,则更需眼、手的协调一致。 

在活动中,教师应允许幼儿有失败、有反复,允许幼儿模仿,鼓励幼儿创新。这样,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各自的活动中获得了相关的知识经验,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普遍的发展和提高,同一年龄段的不同幼儿在不同的操作方式中均有所收益,同时全体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及合作精神也得到了培养。 

二、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探索与操作的能力 

培养孩子观察、分类、测绘、表达等操作技能是幼儿园科学教育的任务之一,教师必须把这一任务渗透到科学教育的各种探索与操作活动中去。在实践中,我们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并重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 

第一,我们对幼儿的观察技能进行了训练,使他们学会了用各种感官去考察事物。老师要及时为孩子提供丰富的活动材料和感知活动机会,才能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科学的兴趣。为此,我们在区域化学习活动中特别注重了这一方面的材料投放和内容选择。选择的内容是幼儿感兴趣的,是符合幼儿认知发展水平的;所以作为一个有心的老师就要善于在活动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兴奋点”,并善于把幼儿自发的观察纳入到教师有组织的活动中去。例如:我们在科学区提供了多种视觉材料,开展了相应的、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幼儿通过观察,找出其共同特征与特殊之处,从中发现其外形特征的各种变化;提供香水、鲜花、水果、蔬菜及其他有特殊气味的物品,让幼儿通过嗅觉分辨各种气味,通过气味来识别不同的物品;提供各种布料、各种植物的杆、不同温度的物体等,让幼儿通过触摸增加对物体的认识;提供各种食物和无害液体等味觉材料,让幼儿通过品尝,识别各种物体的味道。 

通过参观、种植、饲养、小实验,培养孩子的观察技能。观察的目的在于使幼儿获得最直接、最具体的经验,观察技能的形成可以为其他技能的获得提供良好的基础。为此,我们安排每周五为全园参观日,让幼儿广泛接触、了解周围环境中的事物与现象,培养他们运用感官主动探索事物的习惯。同时,带领幼儿种萝卜、蚕豆、油菜、葱、蒜,饲养河蚌、螺蛳、金鱼、春蚕、小蝌蚪等。除要求幼儿爱护和精心照料这些动植物外,还特别指导幼儿观察动植物变化的关键期,做好观察记录,画出相应的图。我们还为小蝌蚪的生长过程、蚕宝宝一生的变化录了像,作为资料保存,在电教室随时播放给幼儿看。这样有利于培养孩子观察的持久性、系统性。我们还通过“变色的韭菜花”、“烟雾中的小白鼠”、“彩色喷泉”等小实验,让幼儿获得具体事物变化过程的有关知识及相互关系,训练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第二,提供多种物品,训练孩子的分类技能。通过对物品进行分类,幼儿可以更清楚地认识各类物品的特征。我们发动师生和家长共同收集了许多物品,如各种各样的钮扣、小石子、文蛤壳、种子、树叶、果核、小图片等,让幼儿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进行分类。例如,让中班幼儿对数量众多的钮扣进行分类。教师允许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去分类,允许幼儿出现错误和争论,并引导幼儿在多次尝试中积极思考,修正错误,同时帮助幼儿理解分类可以从多种角度进行,鼓励幼儿不断变换分类的方式并讲出为什么这样分的道理。这样,既训练了幼儿的分类技能,又锻炼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三,对原始的记录资料进行概括,学习表述的技能。为了使探索与操作活动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幼儿科学教育目标,我们教师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坚持让孩子自己观察,自己记录,自己绘图,自己获得丰富的第一手资料。例如,我们曾让中、大班幼儿每天在家做气象记录,一个月后就会有一本小资料,一年下来就会有12个小本子。这一本本的记录是幼儿探索天气情况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绘制了12张小表格,每一张表格画上3排竖格,如果是晴天就在第一排竖格中涂上红色,是雨天就在第二排涂蓝色,是阴天就在第三排涂灰色。这样下来,一个月的天气情况就可以一目了然,一年中各个月份的天气情况也可以进行比较了。幼儿还可以在每个月的统计表后面配上相应的画面,也可以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模仿电视上的节目主持人解说某月的天气情况图。对幼儿自己探索的原始记录进行加工整理、去粗取精、抽象概括,一方面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一些事物变化过程中的相关知识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孩子将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形成初步的认知能力,更重要的是,幼儿通过实际的探索与操作,感知和体验到了科学教育活动的无穷奥秘和乐趣 

第四,满足幼儿的好奇心,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幼儿天生的好奇心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基础。好奇心又是兴趣的先导,从小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就要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从而使幼儿主动学习科学,“迷”上科学。但是,低估孩子学习科学的潜能比高估更可怕。虽然孩子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他们对花鸟鱼虫、日月星空的好奇心很强烈,但还是需要我们善加引导才能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学习行为,还能丰富他们的想象、活跃他们的思维。例如:到了冬天,孩子会有这样一个问题:“冬天为什么我们的嘴里会冒白气呢?”对于这样的问题,老师光凭用嘴说是解释不清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幼儿做“水的三态变化”的小实验,这样的活动既可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增强其观察的兴趣,又可以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让幼儿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学习科学知识活动。这样的活动最容易被幼儿接受,同时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也会更高。 

第五,我们重视了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引导他们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幼儿园科学教育不仅要让幼儿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而且要让幼儿经历科学发现的过程,让幼儿在老师精心设计的活动中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幼儿来说,态度的形成需要实践的过程,技能的形成需要反复的模仿练习,而知识的获取主要通过感性经验的积累。他们常常依靠动手操作来认识和理解世界,而他们所能认识和理解的也往往局限于他们可以自己可以动手操作的具体事物。例如:在科学活动《如何使物体移动》中,幼儿会尝试用多种方法使物体移动,在活动过程中,出现了用手推、拍、拉、滚,用脚踢,用水冲,用一个物体去作用于另一个物体等等的热闹场面。由此看来,有多种正确答案的提问能充分唤起每个幼儿以往的经验,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性,并使幼儿按自己的理解去解答问题。在活动中,幼儿不仅获得了有关力的经验,而且发展了性和扩散性思维能力。 

最后,我们强调了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科学并不神秘,科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在这一方面,我们主要结合了幼儿的一日生活,利用各种机会,随机地对幼儿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我们幼儿园的课题研究是《在美术活动中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因此孩子们十分喜欢绘画活动。趁此机会,我们及时鼓励幼儿大胆使用颜色,鼓励幼儿把绘画使用的颜色与人们所穿衣服的颜色和周围环境中的颜色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幼儿不仅对颜色有了较精细的区分,而且学习了认识事物的方法。与此同时,我们还引导幼儿注意食物的变化,青菜炒熟之后变小了,大米煮熟之后变大了,螃蟹、大虾煮熟之后会变颜色等等,这都是孩子们重要的科学经验。另外,日常生活中的散步也是孩子们学科学的好机会,散步时,让幼儿注意树木的变化、天气的变化,或者让幼儿闭上眼睛,听一听有什么声音,再睁开眼睛看一看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探索与操作活动一般由简单到复杂、由教师扶着走到逐步放开、由模仿到半再到的过程逐步进行的。因此,我们老师要尊重孩子在学习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根据他们的兴趣爱好、情感态度、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实现个性化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注意观察,珍视孩子们的探索观点与操作过程,用心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