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转载《木兰花慢》赏析 辛弃疾
2025-10-04 05:21:53 责编:小OO
文档
转载《木兰花慢》赏析  辛弃疾

    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想剑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战东归。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一编书是帝王师,小试去征西。更草草离筵,匆匆去路,愁满旌旗。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安得车轮四角,不堪带减腰围。

赏析:

   稼轩词多是感时抚事之作,并且词情豪放。即或是送别词,也多是慷慨悲吟,本词即是如此。这首词是作者于宋孝宗乾道十六年(1180)作的。作者借送别的机会,倾吐自己满腹的忧国深情,在激励友人奋进之时,又宣泄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慷慨悲凉之情,磊落不平之气,层见叠出。

注释:

     三秦:项羽为阻遏刘邦东向称霸,三分关中,立秦降将章邯、司马欣、董翳为三王,称“三秦”。

   “追亡事”:指萧何连夜追韩信事。

    “山川”句:用唐李峤《汾阴行》原句,全诗为:“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

    “落日”两句:取陆游《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诗意。

    “一编书”句:据《史记·留侯世家》载,张良少时过下邳圯桥,遇一老人。老人赠书一编,后张良辅汉,成为开国元勋之一。

    “江涵秋影”句:用唐杜牧《九日齐山登高》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原句。

    车轮四角:车轮上生出四角,这样就可留住友人。语出唐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带减腰围,杜甫《伤秋诗》有“艰难带减围”句。

 译文:

      刘邦据汉中开创了汉朝基业,问兴元这块土地呀,是不是当年创业的基地?回想当年宝剑指处三秦降服,汉王称心如意,一举平定关中。萧何追韩信的事,如今已不见,但只见山河破碎,令人热泪沾衣。在落日西风中敌军战尘滚滚,而南宋偏安江左战马白白养肥。

      张良凭着一部《太公兵法》,辅佐汉高祖刘邦称帝,如今你去西征略施身手,草草结束了别筵,匆匆地走上西去之路,旌旗招展翻动着忧国惜别情意。你留恋着我,别绪依依。回首瞻望,只见那秋江之上,天光水影,鸿雁正飞起。怎么能使车轮生出四角留住你,以免我不堪日夜思念体不胜衣。

王国维说:“幼安之侍处,在有性情,在有境界。”深沉强烈的爱国情怀正是辛弃疾“性情”之所在。归根结底,他讥评朝权勉励友人,都是因为秉持着一颗拳拳爱国之心、雄雄北伐之志,其情殷殷,其志切切。词人驱词用典,不失当行本色,全在意气平心之间,全词读来铿锵有声,清切感人。

    辛弃疾的这种强烈爱国之情是伴随着强烈的批判而存在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正是因为朝廷腐朽势力和奸佞偏安之徒的阻挠,在造成了他政治上的压抑,而他越秉持英雄的使命感,越为国家大事出谋划策、倾尽全力就越是与那些苟安势力相冲突、相龃龉。所以,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忧愤与不平和对朝中投降派偏安误国的讽刺和鞭笞,与抗金北伐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辛弃疾爱国情怀的体现。

  宋末刘辰翁高度评价辛对古代语言的提炼与丰富之功: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岂与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然犹未至用经用史,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悲茄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卮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及暇。词至此亦足矣。

 张仲固名坚,镇江人,于公元1180年(宋孝宗淳熙七年)秋受命知兴元府(治所在今陕西汉中)兼利州东路安抚使,当时作者任知潭州(今湖南长沙)兼荆湖南路安抚使,虽已接受改任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兼江南西路安抚使之命,但尚未赴任。此词是在张仲固卸江西转运判官任后,取道湖南赴任时,作者设宴相送席间作的。 

  作者一生致力于光复故土,洗血民族耻辱。因他饯送的人要去汉中,而从汉中到关中的地区,正是李纲等人主张建立行都,出击金军之地,作者很自然地联想到汉朝基业的建立,正是从这里开始的,就以“汉中开汉业,问此地,是耶非?”为此词的起笔。接着追忆了刘邦当年从汉中率军出发,直指关中,把踞守关中的秦的三将章邯、司马欣和董翳相继击溃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战略决策,多么令人羡慕的战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谋善战的汉初三杰的贡献。无奈“追亡事,今不见”即便有韩信那样的战将,也不可能为时所用,以致出现了文恬武嬉、萎靡不振的局面。绿水青山,枉自如故;壮志难酬,宏才不展。南宋养那么多兵马,却经常使敌骑犹如入无人之境,恣意驰骋,那怎能不长使英雄泪满襟呢! 

  因被饯送者为张姓,故下阕用张良受书为帝王师的故事,赞颂张仲固这次出帅兴元,只是小试其才。此下全部转入抒发离别之情。其中需要稍加解释的是:当作者饯别张仲固时,他本人也已奉调江西并即将赴任。当张仲固抵达任所,回首思念饯送者时,他已到了“襟三江而带五湖”的南昌故郡了,所以有“君思我,回首处,正江涵秋影雁初飞”之句。“车轮四角”是化用了陆龟蒙《古意》诗“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栖托。愿得双车轮,一夜生四角”的句意,表明作者也幻想车轮在一夜之间能生出四角,使张仲固无法即刻乘车离去,而再住几时,但这又怎么可能呢!满怀离愁,无法消解,离别之后又因为想念而致使身体消瘦,“带减腰围”了。 

  这首词中的“山川满目泪沾衣”(李峤《汾阴行》),“江涵秋影雁初飞”(杜牧《九日齐山登高》),均借用了古人的原诗句却显得自然,毫无斧凿痕迹。作者精湛的艺术手法在这首词中表现的极为典型。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语出宋代辛弃疾《木兰花幔》词。一天到晚,金兵总是飞骑扬尘,不断寻衅;秋风吹起,边塞守军依然安坐不动,徒令战马肥壮!二句词对南宋政权苟且偏安的和可耻行为表示了极大的愤慨。“落日胡尘未断”写金人仍然觊觎着南宋的半壁江山,哪怕是夕阳西下,也毫不懈怠地磨刀霍霍,训练,随时准备向南宋扑来。一个“尘”字,将金人驰逐骑射甚嚣尘上的气焰刻画尽致。“西风塞马空肥”则写南宋一方武备松弛,即使是粮草充足最利于出兵的秋天,也宁肯贻误战机而按兵不动,让战马空锁马厩,白白长膘。一个“空”字,抒发了多少遗憾和激愤!前句突出严重的民族危机,后句抒发报国无路的悲愤。历史与现实,敌方与我方,就这样形成了严峻的对比,有力地倾诉了作者对朝廷的失望和强烈不满。

中原沦陷,山河破碎,使词人整日忧心忡忡。他白日纵目万里江山,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 ,“献愁供恨,玉簪螺髻”(《水龙吟》) 。他夜不成寐,所闻所感是“狂风悲歌起,听铮铮、阵马檐间铁,南共北,正”(《贺新郎》)。送友人赴汉中,他抚今追昔说:“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无论出仕江湖或归隐家园,魂梦所系者,依然中原故土;念念萦心者,还是家国之忧稼轩词深切地反映了山河破碎、南北的现实。1125年,女真贵族驱使大军南侵,迫使赵宋政权播迁江左,自此中原大地惨遭蹂躏、荒凉满目,辛弃疾对此非常痛心。他举目看到的是“吴楚地,东南坼”(《满江红》“过眼溪山”),“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他为“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而深深痛惜;他唱出了慨叹中原的深沉诗句:“山河举目虽异,风景非殊”(《汉宫春》“亭上秋风”),“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汉中开汉业”)。辛弃疾任江西提刑时所写的《菩萨蛮》:“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用痛切的诗句反映了金兵侵扰下无数难民所遭受的严重灾厄,体现了中原人民对江北故土的怀念和痛惜。

辛词的英雄气象首先表现在他对被的北方的怀念及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上。“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长安”等句子,强烈表现了他不能忍受南北局面的激愤之情。他青年时期曾直接参与北方人民的抗金斗争,所以后来在词里经常想起“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燕兵夜娖银胡,汉箭朝飞金仆姑”的战斗生活,而且每每以“整顿乾坤”的豪情壮志鼓励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辛词的英雄气象其次表现在他对南宋苟安局面的强烈反感上。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得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

辛词的英雄气象还表现在他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不平之上。将近二十年的宦游生涯,使他饱尝了被打击、被排挤的辛酸滋味,而“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眼看抗金北伐、统一祖国的意愿实现无期,词人不禁流下了英雄的热泪,“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千里征尘雄关外,金戈铁马气吞胡虏,无愧人中之虎;万丈文章光焰里,袖里珍奇补天医国,堪称词中之龙。”对于如此一位传奇人物,我不想再多说什么,只是对这样一位词中之龙感到深深地敬佩!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