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策略
2025-10-04 05:22:10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数学教材解读策略

作者:王海燕 

来源:《教师博览·科研版》2020年第05期

        [摘 要] 教材分析是教学设计的依据,也是教学实施的根基。教材分析是教学的首要环节。一般而言,教材分析主要以“知识分析”“学习分析”“教学分析”为线索。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学习分析是教材分析的可能起点,而教学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围绕知识逻辑线、学习逻辑线和教学逻辑线三条基本逻辑线展开,就能解决数学“教什么”“怎样教”及“如何教得更好”等问题。教材分析,有助于教师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形成教学思路,达成教学预设目标。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材分析;解读策略

        教材是师生开展教学活动的核心工具,是一个时期一个区域学生学习材料的共同范式。对教材的分析、解读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关键环节。从根本上说,对教材的解读分析无外乎三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教材的知识分析;其二是教材的学习分析;其三是教材的教学分析。为了提升教材分析的有效性,教师应当在教学预设的教学内容、教学流程等方面对教材展开解读,从而解决教材内容“是什么”“如何教”“如何学”“学得怎么样”的问题。

        一、知识分析: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

        教材的解读分析首先解决的是教学内容“是什么”的问题,这就是“知识分析”。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中的首要环节,是教材分析的逻辑起点。知识解读是为教师“本土化”“教学化”的教学积累素材。知识分析主要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一是知识点的分析;其二是知识线、知识脉络的分析。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细致入微地解决教材,而且要有教材内容的整体观、系统观、大局观。

        (一)从“整体”着眼

        解读数学教材中的知识,首先要从知识的整体着眼。在数学教材中,知识的安排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要顺着数学知识发展的逻辑走向追溯数学知识的源流。只有明晰了数学知识的“源头”“流向”,也就是说,只有厘清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前世、今生,才能让教学具有整体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瞻前顾后”“左顾右盼”,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比如,教学“圆的面积”,苏教版教材中是这样表述的:右图是以正方形的边长为半径画出的一个圆,你能用数方格(每小格表示1平方厘米)的方法算出圆的面积吗?善于解读、分析教材的老师不仅能解读出探究圆的面积的方法,更能领略到编者的编辑意图。显然,编者在这里,是努力对接学生已经学习的知识,如长方形的面积。如果教师有富足的视野,就不难认识到在整个平面图形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是直接测量,也就是用数方格的方法,比如长方形的面积的推导方法就是如此;二是转化的方法,也就是将新图形的面积转化成旧图形的面积。在圆的面积推导过程中,数方格的测量方法是作为一个引子,是正式教学的前奏,是为了萌生学生的数学猜想;而转化的方法是在数方格的基础之上,一种精准的、科学的推导方法,是将学生的数学学习引向深入。

        (二)从“细节”入手

        从细节入手,主要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教师要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地毯式扫描”,不仅要关注文字表面,而且要深入文字背后去探寻数学知识背景。首先,教师要关注教材中显性的数学定理、法则、定义等,对这些定理、法则、定义进行推敲、思辨,字斟句酌;其次,要关注教材的例题、正文等,要关注到每一个符号、图形;最后,要关注教材中边边角角的内容,做到解读、分析教材不遗漏、不重复。

        比如解读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教师要细腻地关注分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方法。如教材在表述“小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是这样描述的:怎样将小数直接改写成百分数?怎样将百分数直接改写成小数?在表述“分数和百分数的互化”时,是这样描述的:把分数改写成百分数要注意什么?那把百分数改写成分数呢?显然,百分数与小数之间的互化是一步到位的,而分数与百分数之间的互化有时能直接到位,有时却不能直接到位。同时,分数化成百分数时,还要关注到计算中的除得尽与除不尽的情况。这就是教材页面下方备注的“遇到除不尽时一般保留三位小数”(即在百分号前面保留三位小数)。当教师将教材中的边角知识“抠”出来时,就能确保对教材知识的分析“重点内容不遗漏,边缘知识全覆盖”。

        知识分析是教材分析的根基,教材分析的首要逻辑就是学科知识线。教师既要有大局观,又要有细节观;既要有整体观,又要有枝节观。教师对于数学知识,既要统筹统支,又要深耕细作。只有将知识分析落实到位,教材分析才能水到渠成。

        二、学习分析:教材分析的可能起点

        教材分析不仅包括知识分析,也包括學生学习这部分知识的具体学情分析、学习方式分析等。和知识的客观性分析不同,教材知识的学习分析往往是一种可能性的分析,因而是一种主观性的分析。教材的学习分析,包括学生学习难点分析、认知目标分析、学习活动分析、学习流程分析等。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上,善于换位思考。只有从学生视角来分析教材,教材解读才能获得实质性的意义。

        (一)着眼于学习难点

        分析学习难点,是教师在对教材知识分析的基础上,按照教材的知识逻辑线,从学生视角揣摩学生的学习障碍、学习困惑,从而把握学生学习数学新知的认知落差。如果学生认知某个数学新知的落差较大,就应当将这部分数学新知作为学生的学习难点,师生就应重点关注,对某些学习内容、程序、方式做出适度调整,从而助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比如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这部分内容,其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突破学生已有的对“0”的认知。过去,学生往往认为“0”表示没有,而在“负数的初步认识”中,要让学生认识到,“0”不再表示没有,“0”还表示一个“界限”、一个“标准”。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深刻理解正负数的意义,即“正数和负数是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否则,学生就会如同数学史上某些数学家所认为的“小于一无所有”,是“荒谬的数”(德国数学家斯蒂菲尔),是“不合理的数”(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是“胡说八道”(法国数学家帕斯卡尔),是“信口开河”(英国数学家弗伦德)等。而厘清了“0”的意义,学生对“负数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就如同呼吸一样自然。

        (二)着力于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是按照学习的逻辑线,在确定学习重点、难点的基础上,将教材知识内容转化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过程。分析学习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学习心理,分析目标定位、分析目标达成。比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小数加法和减法”时,教材在呈现了学生商店里买东西的情境之后,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先把末尾对齐再算”“先把小数点对齐再算”“哪一种算法正确,为什么?”这样的教材内容、问题设置是非常科学的,是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上的设置。在学生学习“小数加法和减法”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加法和减法”,其法则是“末尾对齐”,其背后的算理是“计数单位相同才能相加或相减”。学生认知结构中既有外在的形式化的算法,又有内在的实质化的算理。形式化的算法容易让学生的小数加减法学习发生负迁移,而实质化的算理又有助于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建构。如此,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编排,设置对比性的计算活动,从而让学生自主地“悟算理”“构算法”。

        学情分析是教学分析的关键,因为教材知识结构能否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情有清晰的把握。因此,教师要对学生的具体学情进行分析,从而将教学切入学生数学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从而完成对数学知识的深度建构。

        三、教学分析: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

        知识分析为教材分析提供了逻辑起点,学习分析为教材分析提供了可能起点。综合知识分析和学习分析,教师可以做出具有现实性意义的教学分析。因此,教学分析是教材分析的现实起点。通过教学分析,教师才能精准地进行教学预设,设置关键性的教学问题,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催生学生的数学想象。如此,教材中的数学知识才能被学生自主建构、生产、研发。

        (一)分析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不仅包括整体性教学谋划、教学流程,也包括细节性教学步骤、环节设计等。比如“分数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节,是小学阶段“认识分数”的大收官,是对前面所学的“分数的初步认识(一)”“分数的初步认识(二)”的小结、提升。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一)”中,学生认识到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平均分;而在“分数的初步认识(二)”中,学生认识到将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平均分。这里,通过对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许多物体组成的整体进行概括、提炼,从而抽象、概括单位“1”。通过单位“1”,引导学生建构、概括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等。因此,本课的教学要承前启后,并且要将“分数的意义”内涵进行拓展,建立分数与除法的关联。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追求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而要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感悟分数概念的本质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序列化的教学,从分数的“份数定义”(经典的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到“商的定义”(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仅如此,教师还要着眼于分数的“比的定义”[即整数q与整数p(p≠0)之比],着眼于分数的“公理化定义”(即有序的整数对)。这样的教学思路,既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又有利于学生把握分数意义的内涵实质。

        (二)研究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将教师的教学思路落实到位的根本措施、策略、方式等。分析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按照知识逻辑线,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根据教师的教学思路,将教材知识体系转化为教师教学语言、行动体系的手段。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用配套用书,研究教学方法,实事求是,努力让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其最好的教学成效。

        通常来说,教学方法就是将教材“教学化”,是教材“落地生根”、发挥价值的必由之路。在数学课堂上,固化的教材与灵动的学情始终是交织在一起的矛盾,而教学方法能对错综复杂的教学现场、状态等进行把握、。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条分缕析,以便更好地探寻到合适的教学方法。比如对于数学的经验性知识,应当着力引导学生探究,而对于数学超验性知识,就应当将思辨、推理与探究相结合。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射线、直线和线段”时,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生活积累和数理逻辑经验,因而当教师展开经验性教学时,总是会出现尴尬,甚至会出现师生课堂“互怼”的局面。比如,笔者试图用激光灯发光让学生理解射线的特质。但学生始终认为,激光灯射出的光的长度一定是有限的,是线段。基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充分运用教材中的素材,借助主题图呈现的城市夜晚的一束束灯光,射向遥远的天空,这就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无限”的词语概念,从而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这里,学生通过观察、想象、讨论等诸种方式,体会射线的无限长。

        教学分析是教学设计、实施的关键环节。作为教师,不仅要对教学做群体性分析,更要对教学做个体性分析。既要厘清、梳理教学内容,更要厘清教学流程。在教学分析中,只有将教材的内涵和外延摸透彻,教学才能深入人心,从而取得应有的成效。

        教材文本是众多智者的智慧结晶,也是最重要的活动资源和教学依据。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解读、分析教材中的知识、学情等,如此才能对教学做出有效的预判,才能设计出合理的教学方案。教材是教学的工具,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一工具的作用,而教材分析、解读就是有效并且唯一的路径。教师要认真揣摩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如此,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胡定荣.教材分析:要素、关系和组织原理[J].课程·教材·教法,2013,33(2):17-22.

        [2]印冬建.教材“教学化”:基于教材,活用教材——以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为例[J].中学数学,2017(24).

        [3]范良火,吴立建.国际数学教材研究和发展趋势述评和分析——从首届国际数学教材研究和发展会议及其大会报告说起[J].数学教育学报,2015,24(3):1-5.

        [4]高凌飚.教材分析评估的模型和层次[J].课程·教材·教法,2001,21(3):4-8.

        [5]霍雨佳,.发掘数学教材的评价功能——对美国加州小学数学教材的分析与启示[J].数学教育学报,2011,20(3):76-79.

        [6]吴立宝,王光明,王富英.教材分析的几个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23):39-42.

        [7]吴立宝,沈婕,王富英.数学教科书隐性三维结构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37(35):33-36.

        [8]朱德全,张家琼.论教学逻辑[J].教育研究,2007(11):47-52.

        [9]李善良.论中小学数学教材编写的基本原则[J].数学教育学报,2007(1):70-73.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