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与改进
2025-10-04 05:25:03 责编:小OO
文档
初中物理实验创新与改进

龙门镇中学   梁亚琴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做好物理实验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教材中一些现象不明显,效果不够好的实验,做了以下改进:

实验一:静摩擦力方向的判别是学生普遍感到的难点,其主要原因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缺乏这方面的感性认识,难以想象两个相对静止而有又相对运动趋势的物体接触面间的情况。教学中,可以取两只鞋刷,使刷毛相对地叠放在粗糙的台面上,水平推上面的一只鞋刷,可以看到上、下物体间刷毛形变的方向相反,由此可推想出上、下物体所受静摩擦力的情况。这样,就给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象思维的模型,化抽象为形象。学生对于静摩擦力的产生、方向等问题“茅塞顿开”。

实验二:为引证大气压强存在做“水杯-纸片”的实验,很多教师简单的把纸片盖在装满水的杯口再倒过来,实验做完即了事,让学生目睹了一个“理所当然的事实”,“没有什么好想的”。重新设计这个实验教学时,让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对“纸片在什么条件下能掉下来”进行对比观察,分别演示水杯盛满水杯口向下和向侧面,盛少量水和不盛水,在盛满水的薄纸片和厚纸片,尾部开口的水杯与不开口的等多种条件下纸片变化的情形,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与条件关系的深层全面的对比分析,进而总结概括出现象的本质规律。 

实验三:演示浮力的产生时,将矿泉水瓶底剪去并瓶口向下,从上面放入两个乒乓球。因为瓶身不大,两个乒乓球会一个在下堵住瓶颈,另一个在上。左手持瓶身,右手从上向里倒水,由于下面的乒乓球堵住瓶颈,水只能向下渗漏。随着瓶内水的上升,上面的乒乓球浮在水面上也随之上升。下面的乒乓球尽管在它的周围和上面都是水,却没有上浮。如果用右手堵住瓶口,渗漏的水很快充满了瓶口和瓶颈之间,下面的乒乓球的底部也会浸没在水中,它会立即“卟”地上升到水面。至此学生对浮力产生的认识会“水到渠成”。

实验四:分别在两块木块的两侧装上弹簧测力计,放置到粗糙的水平桌面上对拉,以此演示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学生读取示数,不难发现,中间一对弹簧测力计示数相等。可见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不是彼此给予对方的作用力,学生很快会改变思考角度,对每块木块进行受力分析,对两块木块的整体做受力分析,从而明确木块整体移动的物理本质。教师再适时的提出问题,拔河中动力从哪儿来呢?学生就会彻底地弄清楚拔河胜负的决定因素,也会有根据地去指导自己增加取胜的把握。

实验五,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基本完成规定的实验要求后,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如果透镜被遮挡一部分,其成像有何变化呢?要求学生不要急于动手,而是先进行推测或猜想。学生的兴趣就会油然而生,有的认为“不成像”,有的认为“只有半个像”,有的认为“不变化”,等等。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推测,在动手实验前后,不管自觉还是不自觉、或多还是或少,都会经历观察、思考、分析、对比、检验、归纳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此时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系统的思考,而结果一旦受到实验的检验,知识间的联系得到增强和固化,形成相应的知识组块及其可感可知的物理模型,思维的力量与作用不言而喻,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实验六:“压力的作用效果跟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在矿泉水瓶中装半瓶水,盖上盖,先把底部朝下放在沙上,再把瓶倒转过来放在沙上,探讨“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受力面积的关系”。在矿泉水瓶中装满水盖上盖正放或倒放在沙上,与前一次实验比较,探讨“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力大小的关系”,实验简单易行,效果明显。

以上就是我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几个曾经改进过的实验,介绍给大家,希望大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