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幼儿行为差异成因分析及对策
2025-10-04 05:25:08 责编:小OO
文档
幼儿行为差异成因分析及对策

作者:***

来源:《小学科学·教师版》2019年第12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每个幼儿在沿着相似进程发展的过程中,各自的发展速度和到达某一水平的时间不完全相同。”要真正做到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我们有必要厘清几个重要的问题:幼儿个体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对于我们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怎样的要求?我们应采用怎样的教育对策?笔者以“调查、访谈”为载体,诊断情况、分析成因、寻求对策,进而积极促进幼儿适宜、健康发展。

        一、诊断调查,了解幼儿行为差异出现的情况

        本研究对比分析了苏州某幼儿园大班40名幼儿在幼儿园、家庭中“生活习惯、社会交往、文明礼貌、学习品质”等方面的行为差异、原因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调查结果如下:

        很多幼儿在园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自理能力,如能自己吃饭,不挑食,不偏食,按时起床,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家里吃饭要家长喂、挑食等。调查对象中96%是独生子女,家长的长期包办代替,养成了幼儿过度依赖行为及不良的生活习惯。

        在文明礼貌方面,家長关于“怎样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行为”,67%的家长采用说教的方式,25%的家长懂得借助“榜样示范”等手段引导幼儿感受学习,2%的家长表示无所适从,6%的家长表示“树大自然直”,不需要过多的教育。可见家长虽然有美好的愿望,但是在方法上不科学、不适宜、不系统。

        在学习品质方面,在关于“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她是怎样表现,您是怎样应对的?”的访谈中,92%家长表示“幼儿首先求助于成人”,28%的家长会采用鼓励的方法,57%的家长一般会很乐于帮助幼儿解决。可见大部分家长缺乏培养幼儿解决问题和锻炼意志的意识,所以孩子一遇到困难就无所适从,就会退缩,而在园能在教师的鼓励下努力克服困难、完成任务。

        在交往行为表现上,虽然家长认为幼儿交往能力非常重要,但只有20%的家长表示能对孩子在交往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可见,家长的观念和行为是脱节的。

        二、分析成因,探寻幼儿行为差异产生的根源

        (一)角色规范(游戏规则)是幼儿行为差异的重要参照物

        幼儿园和家庭都是一定意义上的场域。布迪厄在他的场域理论中经常用游戏来类比场域的解释原则。游戏规则是前提、基础,规则的明确与否、合理与否、详细与否都直接影响到游戏规则的执行效果。家园存在的显性或者隐性的角色规范(游戏规则)都会影响到幼儿的角色行为。

        1.在幼儿园场域里,角色规范具有稳定性、约束力

        这是保证幼儿履行角色义务的具体规范,如饭前便后洗手、有序排队等。幼儿园集体生活有它自成的、特有的规则,教师对幼儿进行的规则教育的途径也有很多种,可以把有关规则的内容贯穿在儿歌、故事、木偶戏当中,借助多种教育活动让幼儿理解规则的含义;也可以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去体验规则的用处,从而加深他们对规则的理解等等。

        2.在家庭场域里,角色规范具有随意性、情绪化

        从调查中了解到,尽管家长都曾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行为要求,但是88%的家长都承认他们对幼儿的行为要求没有像幼儿园那样细致、琐碎,也是不成文的,因此约束力不强,并缺乏评价指导。

        幼儿园的角色规范是完整的、实物化的,而家庭中的角色规范是虚实结合的,难以把握的。由于两个场域中规则性质不同,因此幼儿产生了差异性行为表现。

        (二)角色概念是幼儿行为差异的内在驱动力

        与先赋角色和自致角色相对应的是先赋地位和自致地位。在家庭中,幼儿的先赋地位使他们被奉为小皇帝、小公主来对待。他的核心地位都不会因为他的某件错事而有所改变。在幼儿园幼儿和小伙伴角色地位相同、需要遵守的规则具有一致性。

        在幼儿园、家庭两个不同的场域里,幼儿的竞争、角色地位的不同,所要作的努力是不同的。幼儿的社会角色及其行为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指导下产生的,只有正确的社会角色概念,才能产生正确的行为规范。

        (三)角色期待是幼儿行为差异的主要影响力

        在幼儿园场域里,幼儿会自发地学习,;会以自己独特的方式探究,;是主动的学习者。在家庭场域里,幼儿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即使有些家长具有先进的教育观念,但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幼儿在园、在家行为差异产生的主要原因。角色期待作为一种社会观念,;是幼儿发展的社会心理动力和心理导向,所以成人对幼儿的角色期待要符合幼儿身心和个性特点,只有这样的角色期待才可能对幼儿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力。

        三、协同共赢,寻求幼儿行为差异解决的对策

        规范的要求,情境的转变,地位的升迁,竞争的程度等不同,是幼儿的行为差异产生的主要因素。寻求科学指导的方法,缩短或弱化幼儿行为差异程度,才能更好地引导、支持幼儿的健康地发展。

        (一)从家庭角度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地反映出来,而学校的复杂的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要使幼儿形成正确的社会角色概念,要强化家长的角色意识。一个好家长,应时刻想着自己的身份及其对孩子成长应负的责任和权利,准确把握社会对角色特定行为的期望,正确评论自己行为是否符合角色规范,以及形成教育角色所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能。

        (二)从幼儿园角度看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幼儿园教育中家长是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幼儿园、家庭只有在共育、共享、共成长教育目标的指导下,家长、老师以及幼儿各个主体之间才能够有机互动,发挥各自的优势、采取各自适宜的方式方法,从不同角度达到殊途同归的复杂协同效应。

        同一儿童在不同场合出现的行为差异是多种原因造成的,家园作为幼儿活动的主要场域,应在教育观念、教育行为、教育评价上加强交流沟通,促进幼儿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地成长。

        【作者单位:苏州高新区狮山中心幼儿园;;江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