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20171204093138)
2025-10-04 05:36:03 责编:小OO
文档
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总结与思考

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我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强调:鼓励科技创新,推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深化科技和教育改革,加强科技、教育与经济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此,高校在完成教学、

科研、为社会服务这三项基本任务的同时,当进一步重视和加强科技全创新工作。

科技创新是指以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手段培养人才,为社会

做贡献的工作体系和管理体系,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和技术转移,以及使这些工作达到最优表达的管理体系。具体到高校的科技创新,

其基本理念则是通过和机制创新,打破院系之间、学科之间的自我封闭,在学校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臵,实现学校整体的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加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与教师队伍素质,为高校持续、稳定和协调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和源泉,而且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重要保证。

我院为提高科技创新的水平,着力做好如下几方面工作,现总

结如下:

一、加强观念创新、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创新环境。

国内外大量的创新实践表明,科技进步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

当前我国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还没有充分发挥,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新环境不够完善。加强观念创新、创新和管理创新,营造一个宽松、融洽的创新环境已刻不容缓。事实上,高校科技创新的主体往往期待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发展空间。通过制度创新

和创新,如科技创新面临的人才、资金、信息等一系列问题,调

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使高校科技创新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当前,在高校科技创新过程中,制度创新的

滞后是科技创新种种表象产生的内在根源。

我院思想,积极加强观念创新、创新和管理创新,进行

改革,完善机制,建立固定与流动岗位相结合、科研与创新岗位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人员和科研制度,从职称评定、职务聘任、岗位编制、考核评估及利益分配等方面制定切实可行的,充分体现知识与人才应有的价值,建立有利于高校科技人员原始创新的更加开放和鼓励竞争的、机制,形成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与此同时,大力加强创新文化环境建设,努力营造允许失败、包含失败和鼓励不怕失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以及不拘一格选用年轻人才、推陈出新的环境。

二、成立创新领导小组,加大院科研经费的投入。

资金和人力投入不足,科研基础设施落后,直接导致了科技基

础条件建设进展缓慢,水平较低。为此,学院每年都投入部分专项资金用于教科研条件的改善、研究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建立建全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科研创新,以期不断提高院科研综合水平。

学院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院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及相关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学校科技创新

基地建设的总体规划和重要方针,遴选和推荐学校重点建设的科技创新项目,协调和解决教科研中的重大问题。

三、重视人才、重视科研团队的建设。

科技要创新、要出新成果,首先要有人才。高等学校科技活动的

主体决定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高度重视优秀人才队伍的培

养与建设,特别是具有创新潜力的人才,由他们形成一个具有向心力的群体组织,并有一个思维敏捷、科学作风严谨、能团结其他成员协同工作的学术带头人。“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科技创新活动中学术带头人的作用非常关键,而学术带头人并不能一蹴而就,除积极选拔、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赛马”的机制与宽松发展的氛围和空间,使一批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

在诺贝尔奖设立的第一个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占41%;在第二25年中,合作研究获奖人数达到了65%;在第三个25年中竟达到79%,由此可见,个人研究正让位于合作研究。创新团队是在

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是综合实力的体现和进行重大科研攻关

的基础。学科带头人往往是带领团队破冰斩浪的先行者,是学术群体的核心,对学术研究起到向导和指挥的作用。因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培养,努力探索由学术带头人到研究骨干再到研究群体,提升团队成员的整体科研能力,造就一批优秀科技创新队伍。

正是在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科研团队带领下,我院先后承揽

了以姚国成为课题负责人的《计算机、财会、数控专业中高职课程衔接开发、评价研究与实验》(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和《高职学生

人文素质结构分析及优化模式》(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王国春为课题负责人的《加强高职院校学生学风建设的研究与时间》(省教学研究项目)和《高职院校依法治教研究》(省教育科学研究课题),李胜《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省教学研究项目)等多项国家级、省级科研课题。市、校级课题有刘俞负责的《〈数据结构〉课程改革的实践与研究》,薄赋徭的《高职高专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张向红的《会计实践教学研究》,杨根莲的《〈金属工艺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探索与研究》等,

大大提升了院整体科研水平。

四、搞好学科建设

纵观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发现及突破,社会每一进步以及任何一

项新兴产业的诞生,都和某一学科的发展与创新密切相关。为此,我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载体,集中优势,突出特色,为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在学科建设中,我们坚持整体规划,积极推进多学科重组、交叉、融合、渗透,加强学科梯队建设,

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一流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尽快形成优势科技创新团队。

在学科建设中,我们还坚持整体规划,分层次、分步实施,重点突破,“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自己的优势和特

点。把人、财、物等有限的资源真正用到反映学校水平和地位的学科、学科带头人和创新群体上,在某一些领域、某一些方面,甚至某一点上形成自己独有的优势和特色。实现“不求全、必求尖”的目标,为

学校的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始创新的可持续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大力推进与企业的产学研联合

要使高校技术创新真正落到实处,必须面向企业,加强产学研紧密结合。指出:我们必须形成以企业自主创新为主体的国家创

新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把高校在科研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在资金、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自在资源配臵方面的长处,通过产学研的最佳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各自的积极性及创造性,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产学研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促进科技创新,是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同时也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的成功之路。

我院在马鞍山地方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人才优势,参与和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努力把教学、科研和生产三者结合为一体。有黄玉明参与负责的中国银行马鞍山支行《银行接库管理系统》、马鞍山人事局《马鞍山市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管理系统》、马鞍山市环保局《马鞍山环境信息系统》,吴义成参与负责的格力电工(马鞍山)有限公司《“在线检测毛粒技术”转让项目》,张参与负责的马钢港务原料总厂《在线水份检测系统》,李胜参与负责的蒙牛集团《蒙牛集团火灾坍塌现场三维动画模拟软件》,薄赋徭参与负责的江苏省人才工作领导

小组《江苏省333工程实施评估与十一五高层次人才工程规划思路研究》等,其中黄玉明《马鞍山市环境信息系统》获马鞍山市科学技术

进步奖。

通过走产学研一体化道路的实践,学院充分发挥人才、科技方面的优势,解决了高校作为科技产业的重要力量所面临的主动转化和推

广科技成果的压力,企业在学院人才、科技优势的支持下,促使科技创新、人才素质提高、管理科学化,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的主体。技术创新不仅能够激活企业,而且也是高校加强高新技术产

业化的关键所在,共同的利益驱动,为高校与企业间的合作提供了契机。

我院科技创新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和成就,然而,由于学院本身的基础条件和科技创新工作本身的艰巨性,致使科技创新的潜能不足。“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打造一支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团队依

然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学院将重在建构包括人才整合、协同合作、资源保障和约束激励在内的科学、合理、有效的运行机制,旨在通过创新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机制,倡导和培育团队精神,凝聚一批优秀的高素质创新群体,增强我院科技创新的水平和竞争实力。

其次,加强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我院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我国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为20%,高校则更低,诺贝尔得主杨振宁曾说:“中国已经掌握了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技术,如卫星和火箭技

术;中国最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没有学会怎样把科技转变成为有经济

效益的生产办法。”高校科技工作者大都具有较浓的学者意识,导致

许多科技成果鲜为人知,不能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创新产业化,依然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历史使命。一方面,在科技立项时,就

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做好市场调研,明确成果转化的形式,确定转化途径,使科学研究从一开始就做到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改进学院综合评估体系,营造利于产学研合作、利于科技创新的环境。学院在定编定岗、利益分配、职称评审、评奖

评优等方面制订出一系列支持产学研合作、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激励产学研联合创新的优惠。同时,加强和企业之间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提高学院的科研优势。不仅要与相关企业建立短期的项目

合作关系,还要与企业形成长期的技术合作和成果转化关系,从而推动学院产学研基地的建设,进而推进科技创新建设。

总在1995年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衰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立足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历史也一再证明,科技强则国强,科技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高校承担着“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增强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是加快高校发展的自身需要,也是我国科技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

求。

7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